大連市書法家於在池作品

  於在池,山東省臨邑人,1952年2月出生,大學文化,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大連市書法家協會顧問,甘井子區書法家協會主席。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於在池書法簡介

  於在池1969年參軍,歷任排長,連長,軍區機關參謀,團長。1981年到軍區機關工作後有幸結識沈延毅、任叔衡等著名書法家,受到他們悉心指導,先學柳公權,再學顏真卿。在此基礎上上追魏晉,取法二王。

  於在池楷書圓滿遒潤,舒展優美;隸書肅穆平舒、秀逸可掬;行草書則圖融流暢,變化純熟,動靜咸宜,溫醇自重。他博採眾家之長,自成一體,形成謹嚴有度,用筆流暢,自然灑脫,雅俗共賞的創作風格。作品多次入選國家和省市書法展。曾獲全國第二屆電視書法篆刻比賽優秀作品獎、全軍書法比賽榮譽獎、海峽兩岸書法作品展金獎。多次在《書法報》、《書法》雜誌、《解放軍報》、《解放軍畫報》等發表作品,山東衛視臺,遼寧衛視臺及大連電視臺等專門對其本人和作品作過介紹。1992年獲大連市  磨穿鐵硯的藝術追求

  他才華橫溢,寫得一手好字;他飽讀詩書,作得幾章好詩;他博採眾家之長,書法自成一體。“千家窗暗月朦朧,煙雲滿紙孤燈明。毫枯正欲濡新墨,硯透始知覓舊瓶。通幽必要學養厚,悟妙須先意氣平。 匠痕無奈巧雕飾,佳鉤卻在無意中。”一首自作的《七律·學書有感》是於在池先生多年苦研書法藝術的真實寫照。

  於在池自幼喜愛書法。“印象最深的是初中語文老師的板書,工整雋秀,心裡非常羨慕,從那時起,就開始喜歡上了寫字。”

  1969年,17歲的於在池應徵入伍,因為字寫得好,在連隊負責出黑板報,每週兩次,他的字贏得了領導和戰友的一致好評。基層部隊條件非常艱苦,做電臺報務員的於在池就找來用過的廢舊電報紙,在背面練字。白天時間緊就挑燈夜戰,這一練就是11年。

  1980年,於在池被調到瀋陽軍區機關,先當參謀、後為首長做祕書。環境的便利,使他有幸結識了沈延毅、任叔衡等當代著名書法家,得到了兩位恩師的悉心指導,在他看來,這時才算真正踏入了書法藝術的大門。那年,他28歲,一切從零開始。

  “從頭來,以前寫的基本作廢。老老實實地臨帖,心無旁騖。”買不起宣紙就用機關的廢報紙,3年,柳公權的《玄祕塔》他寫爛了2本。後經沈延毅、任叔衡指點,於在池又轉習顏體,大氣磅礴的《李玄靖碑》、雍容朗暢的《郭家廟碑》……並上追魏晉,取法二王,對《聖教序》《十七帖》《蘭亭序》用功最深,這其中,王羲之3000字的厚帖《聖教序》,他整整臨寫了一百遍。

  為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於在池廣收博取,漢隸《禮器碑》、《曹全碑》,魏楷《鄭文公碑》《崔敬邕碑》及近代草書大家于右任書跡等廣泛涉獵和臨摹研究。

  曾經大量的投稿如石沉大海,並沒有讓他心灰意冷。終於,他的作品開始見諸《前進報》《解放軍報》等報刊,1986年,作品第一次在專業報刊《書法報》發表,更給了他堅定的信心。在繼承傳統書法精髓之餘融入自己的書法觀念,富於變化,即“先和古人和,後和古人分”,於在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化古出新的藝術獨創

  走進於先生的書房,屋裡散發著濃濃的墨香,書案上擺著一本北魏《元略墓誌》,直到現在,他仍堅持臨帖,每天的時間,七分臨帖,三分創作、從事書法交流、教學活動。

  30多年中,他幾次否定自己,“書法藝術變則活,不變則死,在求變中不斷增添對書法的感悟,才是詮釋書法藝術的唯一出路。”

  1987年,於在池來到大連。在新的環境中開始了對以往作品的反思。在瀋陽工作期間,書法圈中有幾位至交,平時經常小聚,共同研習書法。潛移默化中漸漸發現自己的作品中帶有一些好友的痕跡,那股“瀋陽味”背離了自己的藝術追求,甚至險些誤入歧途。為糾正自己的偏離,他再次迴歸傳統,不創作,不投稿,進入反覆臨摹狀態。於在池說,風格多變並不意味著要追求古怪、詭異,書法的精髓始終是來自傳統。而且,作為研習書法之人,藝術鑑賞能力的步伐,一定要快於筆法功力的進步,這樣,才能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保持嚴謹、紮實的態度。4年後,他的書法終於抹去了從前的印記,創作風格有了一次近乎脫胎換骨的變化,工穩樸厚、舒闊俊逸、率意悠遊。

  此後,他的作品多在《書法》雜誌、《解放軍畫報》等期刊發表,在全國第二屆電視書法篆刻比賽中嶄露頭角,獲得優秀獎,逐步在書法界得到認可。1995年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出版了第一本作品集,隨後在各類大展和比賽中頻頻獲獎,山東電視臺“天南地北山東人”、遼寧電視臺“北疆兵歌”及大連電視臺、各類報刊都對他作過專題報道。

  自成風格後,近年來,於在池對自己的作品又有了一次新的顛覆。“圓熟”是他對當時作品的評價。“寫得很熟,這種熟很受用,但作為書家很可怕,容易迴圈往復地重複自己,難以自拔。”學習書法,要切忌過於陶醉其中,應適時跳出自己的思維圈子,多角度審視自己的整體面貌。這次,他的辦法還是再找古人對話,“儘可能忘掉自己,把古人的傳統融入自己的創作中,尋找突破的靈感。”

  之後,他又瞄準了蘇軾的書卷氣,蘇軾的行書帖他基本都寫過,並師法魏晉,追尋那種質樸率真的散淡之美。

  廣博深厚的文化修養

  “文化是土壤,書法只是土壤中的一棵大樹。”於在池說,蘇軾有言“腹有詩書氣自華。”其實,“腹有詩書筆也華,墨亦華。寫字者若是白丁,寫出的字也會淪為匠人之作。不讀書,筆墨就會貧乏,沒有韻味,沒有生命。”

  於先生的書房有一整面牆擺滿了書,讀書和寫字,是他最大的愛好。為了讓“筆下的字流淌得更順暢”,他不斷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閱讀了大量詩詞、散文、遊記、歷史及美術著作等,臨摹和創作之餘,他時常有感而發,吟詩填詞寄興書懷,自創了大量詩歌散文。

  從士兵到團長,三十年的軍旅生涯培養了於在池樸實幹練、直爽堅韌的性格,他的書風及人品,在書法界廣受讚譽。書壇前輩任叔衡先生評價說:“他一向以書法藝術作為服務社會的全部內容,以傳統書法藝術的本領去體現自己生存的美學價值和人格力量,從而去影響一切不利於繼承傳統的形形色色。他決不參與有害團結、追逐名利的任何猥瑣勾當。總之,字如其人,在池同志正是一位修養有素、意志堅定、慮事周全、作風正派、藝術煥發、聲譽良好,為各方面寄望的中青年書法家。”

  為了潛心研習書法,於在池30多年沒進過電影院、沒看過電視劇,就連麻將、撲克都不會玩。於在池說,有得必有失,對於他而言,拿起筆寫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書法不是簡單的寫字,而是一門藝術,要想把這門藝術學好,一要把路子走正,習古人;二要有韌勁,不能一曝十寒;三要有悟性。路子走正似乎不難,悟性應是天賦,所以對學書而言,最難的應是第二點,即百折不回、持之以恆。我還在探索。不斷向前走,相信只要向前走,就能走到更高的地方,瀏覽到更美的旖旎風光。”

  於先生的書法造詣和人格魅力正如友人為他所作的一首詩:在池高人長揮毫,如魚得水龍門跳。乘風破浪排雲上,書引才情到碧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