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為什麼短命

  螢火蟲屬鞘翅目螢科小型甲蟲,因其尾部能發出螢光而名螢火蟲,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夜間活動,卵、幼蟲和蛹也往往能發光,成蟲發光有引誘異性的作用,我們都知道螢火蟲的壽命不長,那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短命的原因吧。

  螢火蟲短命的原因

  1、成蟲的食物僅有水:螢火蟲的成蟲僅僅只是水而已,而且進食的方式也不是從湖中直接飲取,而是集中在空氣溼度較大的地點攝取蒸發的水汽。它們孵化成成蟲時嘴部已經退化,所以除了飲水已經無法攝取任何營養來維持其脆弱而美麗的生命。

  2、無法適應氣候環境:螢火蟲大多生活在具有一定溼度的溫暖區域中,經常能夠在河邊等地發現螢火蟲。然而如果受到了其他天敵的捕食、河流汙染以及天氣過於乾燥的情況下它們的數量不僅會減少而且壽命也會大大縮短。由於它們對於生存地域比較挑剔,只喜好自然資源豐富,天然無汙染的水域,所以在那些水源汙染較為嚴重的地方,是根本看不到什麼螢火蟲的。

  3、發光導致壽命短暫:一說到螢火蟲很多人會想到它們發出的美麗光芒,實際上這也是它們最通俗易懂的特徵,發光行為對於螢火蟲來說是一種重要的同類交流訊號,其最終目的是進行交尾產卵並最終繁衍後代。另外還有說法認為這種光芒能夠起到驚嚇天敵的威嚇警示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幾乎所有的夜行性螢火蟲的短暫一生中,發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螢火蟲的發光原理

  螢火蟲的發光是生物發光的一種。螢火蟲有專門的發光細胞,在發光細胞中有兩類化學物質,一類被稱作螢光素***在螢火蟲中的稱為螢火蟲螢光素***,另一類被稱為熒光素酶。熒光素能在熒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並與氧氣發生反應,反應中產生激發態的氧化熒光素,當氧化熒光素從激發態回到基態時釋放出光子。反應中釋放的能量幾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釋放,只有極少部分以熱的形式釋放,反應效率為95%,甲蟲也因此而不會過熱灼傷,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辦法制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在蟲的腹部下部有著很多白色斑塊,其實是它的甲殼中對光透明的部分。在內部有一塊白色的膜,可以反射光,所以在日間這個部位呈現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