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哲學講了什麼

  現代人練瑜伽的好像越來越多,那麼其實是有瑜伽哲學這種說法的,你知道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CHAPTER 1 前三個原則

  人類的本性中隱藏著巨大的潛力,當人們不斷認識它的時候,人們就會顯露出從未有過的力量和品性,就會發現自己內心充盈著光和熱。

  CHAPTER 2 思維原理

  當我們學會“用心”去做事的時候,我們就真的從智力這個層面上掌握了本能思維,從而將其轉入心理作用中。

  CHAPTER 3 精神構造

  你應該毫無私心雜念地信仰神靈,要用你的心,用你的精神,用你的思想,用你的意識,用你的力量去相信他、愛他,你也應該像愛自己那樣地去關愛身邊的所有人。

  CHAPTER 4 人類的光環

  當人們開始挖掘並開放心靈的時候,就會越來越不被來自於本能思維、智力、精神思維的短暫情感、情緒或感受所折磨,相反,他們會以平靜、平和的心取而代之。

  CHAPTER 5 思想動力

  改變環境和氛圍的主導權確實握在我們自己手裡,只要你的思維模式和內容改變了,你周圍的一切都將隨之發生變化。儘管過去的習氣依然存在,但是隨著新的高尚思維的補充和增加,精神世界裡的糟粕終將被剔除,最後只留下有用的精華。

  CHAPTER6心靈感應和洞察力

  在用心靈之眼去感應遠處的場景時,不管有意還是無意,人們都會在自己和遠處的景觀之間建立起一條心靈隧道,以使千里眼通過此隧道獲得所需要的資訊。

  CHAPTER 7 人體的磁性

  如果一個人在頭腦中時刻提醒自己要加強吸收氣能的精神力量,那麼,在其正常呼吸中或正常飲食中,他就會按照修行密法的規則而吸收到超乎尋常的大量氣能,最終獲得強大的力量。

  CHAPTER 8 密法治療

  人體有著極強的自然復原能力,而獲得此力量就像我們享受空氣和陽光一樣簡單,人們無需為此而付出任何代價,只要你認真關注它,就可以從中受益。

  CHAPTER 9 心靈感應

  專注於自我暗示的精神中,認真地觀想,只要有可能,就在腦海中形成一幅自己正處於健康狀態的圖畫。就像自己希望的那樣,專注於觀想健康的身體,你就一定能夠用此種氣治療的方法重新獲得健康。

  CHAPTER 10 靈性世界

  當一個仍處於低階狀態中的心靈已經做好充分準備時,假設有另外一個已經高度開發過的心靈給了他很多精神上的引導和幫助,那麼低階狀態中的心靈就可以吸收這些幫助,從而使自己邁向一個新的高度。

  CHAPTER 11 越界

  當自我從肉體上緩慢離開時,從孩提時代到暮年時期的一幕一幕畫面都像放電影一樣在其精神視野中展現開來,隨後,自我進入了性靈體中。

  CHAPTER 12 精神演變

  瑜伽哲學認為,人類是永生的,我們所認為的死亡不過如黎明前的黑夜一樣,正處於甦醒前的熟睡狀態;死亡不過是暫時性的失去意識的狀態;生命依然在繼續,其目的是為了不斷地成長、成熟及綻放自我。

  CHAPTER 13 精神因果定律

  我們每個人都要接受的一個最大忠告就是,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而且所有人的心性都是一樣的。

  CHAPTER 14 成就之路

  不管任務本身多麼令人討厭,一旦我們認識到自己是誰,以及為什麼這個任務要讓我們來完成,就一定會愉快地接受它。如果平靜在心、知識在手,再悲慘的奴役都會比沒有平靜、沒有知識、沒有信念的君主幸福。

  瑜伽修持者開始只有少數人,一般在寺院、鄉間小舍、喜馬拉雅山洞穴和茂密森林中心地帶修持,由瑜伽師講授給那些願意接受的門徒。以後瑜伽逐步在印度普通人中間流傳開來。而今的瑜伽,已經是印度人民幾千年來從實踐中總結出的人體科學的修煉法。瑜伽有其一套從肉體到精神極其完備的修持方法,當今的瑜伽不僅只屬於哲學和宗教的範疇,而是有著更廣泛的含義和更強大的生命力。這本《瑜伽哲學》是一門普及瑜伽知識的基礎讀物,為瑜伽在西方推廣起了重要作用。

  瑜伽經是一本什麼書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patanjali***撰寫的《瑜伽經》,賦予了瑜伽所有理論和知識,在這部著作裡,他闡述了瑜伽的定義、 瑜伽的內容 、瑜伽給身體內部帶來的變化等等。在帕坦伽利之前,瑜伽已經有了很長的實踐期,但是沒有任何人給瑜伽一個系統的解釋,帕坦伽利創造了一個整體的瑜伽體系。帕坦伽利指出,瑜伽不是一種理論,不是存在與理論之上的,它更多的是一個實踐,如果要成為一位真正的瑜伽人,不是理論瑜伽,而是實踐瑜伽,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瑜伽人。帕坦伽利對瑜伽目的明確到:瑜伽教授如何控制大腦***CHITTA***。

  所以帕坦伽利被尊為瑜伽之祖。

  從宗教上說,《瑜伽經》是屬於婆羅門教哲學,這和佛教是既有區別也有聯絡的。

  婆羅門教認為:萬物有一個最高的本體----梵。***強調靈魂的屬性***

  佛教認為:事物是沒有本體的,只有實相。***強調靈魂的特性***

  但是《瑜伽經》所述內容和佛教禪定的方式是基本相一致,因為瑜伽是佛學的修行技法。正如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學院中國分院呂薩院長所說:“ 瑜伽是靈魂的科學,是修行的科學,是所有宗教的基礎,所有宗教修行的最根本道理與方法在《瑜伽經》裡都說盡了。瑜伽好比是麵粉,而世上各種宗教好比包子、饅頭、麵包、蛋糕等等 。”

  婆羅門教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文明的時期,婆羅門教認為萬物有最高實體 ----梵,修行者的至高境界是要“梵我合一”,這個與印度佛教禪定修行方式類似。

  瑜伽經由梵文寫成,在翻譯上非常困難。現存的英譯本有數十種之多,但譯法各有不同,有時分句也不一樣。

  偉大的瑜伽聖者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經》是瑜伽學派的根本經典。經文記載了古印度的大師們關於神聖、人、自性、物質觀、身體、精神、梵文語音幾乎所有範圍的深邃的論述。《瑜伽經》指引瑜伽者完成性靈的旅程,書中充滿對身心世界的探索,告訴人們最為根本的道德,書中的所有智慧並不能被後人完全解釋,歷代大師不斷的撰寫關於《瑜伽經》的書籍。瑜伽經的思想在瑜伽者的生活中處處的體現。

  《瑜伽經》大約成書為公元前三百年,而歷史文物表明瑜伽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就有相關的修煉了。帕坦伽利的偉大在於他不加偏見地系統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宗派,又結合古典數論的哲學體系,從而使瑜伽為印度正派哲學所承認,瑜伽也因此影響了印度的各種哲學而取得了印地語明的核心地位。

  Osho講解帕坦伽利的《瑜伽經》有十卷,要看完全部十卷需要花較長的時間。因此有一位資深的德國瑜伽老師將它濃縮成上、中、下三冊《瑜伽之書》。由臺灣謙達那翻譯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