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由來

  對聯是漢語文的最精粹的語言形式,對仗工整,音調協調,格律嚴謹,被稱為“詩中之詩”,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學樣式。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希望大家喜歡。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自產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國文學百花園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廣大人民所喜愛。這是因為漢字的獨特造型與結構造就了對聯:

  ***1***漢字的方正典雅、齊整莊重,上下聯語句的工整對仗,賦予了對聯結構上的均稱美,給人以視覺上的衝擊力與享受。

  ***2***漢語音韻的抑揚頓挫,上下聯語調的和諧應對,使得對聯誦讀時表現出神妙的音韻美,給人以聽覺上的愉悅和快感。

  ***3***就其內容而言,有褒揚、有批判;有抒情、有繪景;有對歷史的深思、有對現在的剖析……。可以說:優秀的對聯是集思想、書法、音樂、詩歌、造型藝術於一身的完美的藝術珍品。它能啟迪人們的心智、慰藉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這是對聯最原始的形式。

  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書籍中,就存在許多含有對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詩經》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論語》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後來,在漢賦以及魏晉南北朝盛行的駢文裡,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後,律詩興起,其頷聯、頸聯都是對仗的,把它們單獨抽出來,就是一副對聯。如“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等等,對聯做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是從律詩中分化出來的。這是現代對聯的來源之一。

  對聯的另一個來源是集句。把原來各不相干的詞句按照一定意義集在一起,恰成對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對聯。沈括《夢溪筆談》說,王安石曾摘“鳥鳴山更幽”對古人詩句“風定花猶落”。這樣,比原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更妙,因為後者上下句只有一層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靜中有動,下句則動中有靜。

  對聯的來源之三是文人的專意創作。一般認為,後蜀孟昶所作“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春聯,是傳世的第一副對聯。***此“中國第一聯”或可作為一種提法,而不能就此論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題書藏晉詞一聯語:“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對聯的發展、形成有其漫長的演變過程和民間性等,並不能確認哪是真正的首聯。

  北宋末宣和年間,有人把四川眉山詩人唐庚的名句“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用來作門聯,這是日常用對聯榜門的一個先例。

  南宋的楊邦乂在金軍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鮮血在衣襟上寫下十個大字:“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朱熹築滄州精舍,曾自書一聯:“佩韋遵考訓,晦木謹師傳。”

  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明清兩代,對聯的發展達到全盛,主要表現在它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類對聯都得到廣泛的應用。家家戶戶以至各行各業都有了掛貼對聯的習慣。寺廟道觀、風景名勝地點,用它做楹聯;日常交際中,人們用它祝壽、慶婚、哀輓、題贈;文人學士用它寫景詠物,言志抒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