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數學教育有關的論文

  數學教育應該多關注思考,多關注生存。思考發軔於生存,更好更深的思考才有可能更好的生存。追溯數學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數學的誕生髮端於生存的需求。然而我們該如何寫有關數學教育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數學教育》

  【摘要】“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對於教師來說,數學教學的思考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教給學生思維方式與思維的習慣,讓學生去體會感悟數學的智慧與美。

  【關鍵詞】數學 教育;思考

  “數學”是抽象出的關於秩序與模式的學科,是相對感性的另一種理性的表達形式,是對世界與生活的理性思考及終值判斷。數學可以培養邏輯思維,而數學思維的各種方法也不只有數學才具有,諸如物理學、化學、甚至人文學科都與數學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很多方法是相通的,因為它們都是對生活現象與經驗的提煉。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句名言長期以來成為數學教育者維護數學尊嚴的擋箭牌,成為教師對學生的有效的麻醉劑。對於教師來說,要求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但是,而今很多學生在頷首的同時仍有那麼多的學生存在質疑:學數學到底有什麼用?他們對自己在數學上下那麼多的精力感到惋惜,對自己在數學上的天賦的能力產生懷疑與反思。

  如今的現實是數學與其它學科的絕對分離,以及對數學的功能的誇大其詞,使學生對數學不敢有絲毫放鬆,拼命在數學上考出高分以顯示自身存在的價值。那麼在數學教育過程中,應該關注什麼?在我看來,既不是解題方法的總結,也不是數學知識技能的簡單積聚,應該重新認識數學,數學也是來源於生活,是一種文化,而數學教育的發展方向應與教育發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教育關注的問題包括了數學所關注的問題。因此數學教育的目的性應該跳出數學本身這一狹窄的範圍,必須溶入到整個教育這一寬廣的大視野中。所以我們不能武斷的歸結於學生的不努力,而應該考慮我們的數學教育有沒有問題。

  現在的教育體制下,課堂幾乎成為教師演練陣容的唯一戰場,解題成為操起的刀戈,這種教育現象令人憂心忡忡。因為這種情況下,沒有人去關心學生的內心狀態,也沒有人去注意教師的真實感受,大多數教師與學生在少數數學專家權威的“大哉數學”的高聲唱嘆聲中暈頭轉向,迷失了自我,逐漸喪失自我思考的能力。我們應該瞭解到,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裡“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就目前的狀況,數學教育仍舊可以用“紙上談兵”這句成語簡單概括之。

  數學教育更應該關注思考,關注生存。思考發軔於生存,更好更深的思考才有可能更好的生存。追溯數學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數學的誕生髮端於生存的需求,而隨著數學的不斷髮展,其逐漸成為少數人頭腦的智力遊戲,成為檢驗一個人智力高低的標準。這種弊端已延續到現在,達到根深蒂固的程度。脫離了需求的數學是無用的,而脫離了實踐的課堂教學也是無用的,而這正是當今數學教育的嚴重弊端。

  數學學習應該是一種較有廣泛的思維空間和實踐空間,是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可以用心去體會感悟的。而以往的數學學習,常常使學生們感到離開自己的生活實踐太遠,枯燥乏味。其實,數學學習完全可以將學生學習範圍延伸到他們力所能及的社會生活和各項活動之中,將教育和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經驗和感受體驗。教給學生思維方式與思維的習慣。讓學生去體會感悟數學的智慧與美。

  參考文獻:

  [1]丁爾升等:現代數學課程論。江蘇 教育出版社,1997.

  [2]吳文俊.吳文俊文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