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畢業論文

  校園文化是學校師生在教育活動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是學生生活世界中最具有語文教育性因素的潛在課程。校園文化對語文教育具有潛在的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議校園文化與語文教育》

  【摘要】校園文化是學校師生在教育活動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是學生生活世界中最具有語文教育性因素的潛在課程。校園文化對語文教育具有潛在的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校園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語文教育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它是指由全校師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共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校園文化可以分為校園物質文化景觀和校園非物質文化景觀,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係、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範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校園物質文化景觀與語文教育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質文化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校園物質文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校園裡完善的設施、合理的佈局、各具特色的建築和場所,將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有助於陶冶校園人的情操,塑造校園人的美好心靈,激發校園人的開拓進取精神,約束校園人的不良風氣和行為,促進校園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在語文教育中,有些語文教材裡包含有豐富的道德情操教育、審美情趣教育。然而校園物質文化景觀對這些教育起到薰陶與感染的作用。

  二、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與語文教育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並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學校人際關係幾個地面。

  ***一***校風建設

  校風建設實際上就是校園精神的塑造,校風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在校風體現形式上,校風主要表現在校訓、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風具有深刻“強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環境氣氛要求的心理和行為時刻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使每一位校園人的集體感受日趨鞏固和擴充套件,形成集體成員心理特性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好的校風具有對學校成員內在動力的激發作用,催人奮進;好的校風對學校成員的心理髮展具有保護作用,對不良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抵禦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種不良心理和行為的侵蝕和干擾。

  ***二***教風建設

  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要抓好校風建設首先必須抓好教風建設***包括工作作風建設***,因為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是人才的搖籃,而教師是人才的培養者,理應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只有在幹部職工中樹立起實事求是、艱苦奮鬥、勤政廉政、團結協作、高效嚴謹、服務周到、細心耐心的工作作風和在教師中樹立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治學嚴謹、認真負責、耐心細緻、開拓進取的教風,才能引導和促進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嚴謹求實、尊師重教、遵紀守法、舉止文明的優良學風的形成。總之,沒有良好的工作作風和教風就難以形成良好的學風。

  ***三***學風建設

  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義。

  三、如何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

  ***一***啟動宣傳媒體擴寬學習渠道

  建立校廣播室是加大宣傳力度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廣播室可以轉播國內外新聞及有關教育政策,起到宣傳、激勵的作用;也可報道校園內的好人好事,及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可播報發生在身邊的生活趣事,啟發學生懂得學好語文必須聯絡生活。另外,還可指導學生模仿課本中的“訊息”、“通訊”,寫一些校園訊息和人物通訊,向廣播室投稿。做到學以致用,既可提供學生練筆的機會,還可宣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拓寬創意領域,開發學生思維

  1.依據葉聖陶先生“口頭為語,書面為文”的說明,確認語文的主體是言語,而不是語言口語交際是聽說雙方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語境中進行。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根據這種精神,我們發現言語教學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在一定的活動中開展的,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雙向互動;口語交際的提高更應該注重在校園環境中,在學生的共同活動中提高。

  2.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很難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因此,《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寓教於樂,寓閱讀於多種活動之中,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學校組織的“語文周”活動,“古詩詞背誦比賽”等。在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大難題。學生普遍反映:沒有什麼東西可寫,缺少內容。當然,造成這種現象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的寫作脫離生活。作文是學生的精神家園,是學生的人生“史記”。而脫離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材料的源泉,即使你有強烈的興趣,也會受到沒有題材所帶來的痛苦的遏止。彌補這一缺點最為常見的就是通過閱讀來增加學生的間接經驗。我們都知道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輸出,讀是寫的基礎,而寫也是讀的昇華和發揮。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建設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語文教育同樣也是學校教學中不能忽視的教學內容。當然,比較完善和成熟的校園文化,都具有其鮮明的個性特點。校園文化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當前,抓好校園文化建設,將有利於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是新形勢下學校實施推進素質教育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