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與意識的論文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社會實踐是一個富有非常廣泛而深刻涵義的概念。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瞭解國情,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學生投身改革開放,向群眾學習,培養鍛鍊才幹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覺悟、增強大學生服務社會意識,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助於大學生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我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有利於大學生了解國情、瞭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現代大學生,大多是在書本知識中成長起來的,對我國的國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會的複雜程度,遠不是讀幾本書,聽幾次講座,看幾條新聞就能瞭解的,社會實踐活動則為他們開啟一扇視窗。

  ***2***有利於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對自身成長產生緊迫感。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看到自己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識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較客觀地去重新認識、評價自我,逐漸擺正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人民群眾的位置。

  ***3***有利於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學生以課堂學習為主要接受方式,這對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但這些理論知識並不代表大學生的實際技能,往往難以直接運用於現實生活之中。社會實踐使大學生接近社會和自然,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和許多有價值的新知識,同時使他們能夠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接觸的實際現象進行對照、比較,把抽象的理論知識逐漸轉化為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有利於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瞭解社會,不斷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動手、動腦、動嘴,直接和社會各階層、各部門的人員打交道,培養和鍛鍊實際的工作能力,並且在工作中發現不足,及時改進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識結構,獲取新的知識資訊,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5***有利於發展大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創新意識。社會實踐活動沒有課堂教學太多的束縛和校園生活的限制,學生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興趣高漲,思維也空前的活躍起來,往往會產生一些創造性火花,在實踐中勇於開拓、敢於創新。

  ***6***有利於提高大學生個人素養,完善個性品質。社會實踐活動現場是考驗大學生修養品性的好環境。在那些平凡而偉大的人民群眾面前,大學生養成的“嬌、驕”二氣會得到克服;在實踐的困難和危險面前,要求大學生們具有一定的犧牲精神和堅強的品質。這種實踐活動多了,並且能深入下去,大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就會逐漸養成堅韌、頑強的優良品性,養成務實的學習態度和生活作風,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幼兒社會實踐的意義

  1.學會了生活。

  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孩子們更加熱愛生活,老師放手讓孩子自己幹,孩子獲得了成功喜悅,他們做事井井有條,處事落落大方。

  2.學會了學習。

  幼兒的求知慾望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激發,幼兒對生活中的人、事、物主動關注,並有濃厚的興趣,幼兒的動手、動腦、動口能力增強了;幼兒完成任務的意識和能力增強了;幼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更可貴的是孩子們有了經驗,在活動中想說、敢說、樂意說。

  3.學會做人。

  幼兒具有了良好的交往習慣和交往能力。他們有較強的任務意識和規範意識;幼兒具有同情心,會主動關心別人,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幼兒懂得了初步的社會公德和待人禮節禮貌。

  社會實踐的意義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大學課堂的教育已經能讓大學生具備了豐富的理論知識,要提高其實踐能力,就要求大學生能充分利用課餘時間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體驗活動,能在擬擇業的領域進行實習也是不錯的選擇。

  整個社會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而基礎文科學生在專業、性別等方面都處於劣勢,使得基礎文科學生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更前所未有。此時,學生的心理素質就顯得極為關鍵和重要。只有心理素質過硬、能夠進行心理自我調適的畢業生,才能化壓力為動力,成為競爭中的勝利者。心理素質與人才培養也息息相關,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也是學生自我規劃和自我實現的保障,還是學生溝通交流、融入社會的支撐。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展示自信、陽光、積極的心態,是幫助學生成功簽約的重要保證。

  大學生出現就業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心理素質較差

  ***二***對自己的期望過高

  ***三***喜歡和別人盲目攀比

  ***四***不敢面對自身存在的缺點和問題,不積極主動參與就業競爭

  為此,大學生們將鍛鍊自己的空間不僅僅侷限在校園內,而日益投身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去。做兼職是為了鍛鍊能力,獲得社會經驗。第三當然是"實現自我價值"。在大學,並不是每一位大學生都能擁有中學尖子生時代的"榮耀"與"輝煌",自我價值的失落是普遍存在於大學生中的一種彷徨而苦悶的心理。為此,一部分大學生另闢蹊徑,選擇了兼職道路,企圖在這一領域中重新尋回那份"自我感覺"。其實也有很多的同學只是很好奇,見別的同學做兼職做得很"紅火",自己也要試一下。但是這也確實可以提高每位同學社會實踐的能力,所以好處還是很多的。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義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在改革開放中走向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鍛鍊環節, 也是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體現。當今社會的競爭是人才素質的競爭, 隨著人才被推向市場, 大學生的自我優越感將逐漸消失, 發展方向更加撲朔迷離。 因此要適應時代的要求, 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業務水平, 更必須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

  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 對德智體本身來說是課堂教育的延續。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重要渠道, 使他們按著現代社會的要求健康成長。當代大學生要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 就不能閉門讀書, 而必須敞開大門, 走向社會, 與工農相結合,積極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去。

  目前, 相當部分的青年在注重實現自我的同時, 往往忽視和拒絕貢獻社會, 從而削弱了社會責任意識, 在自我與社會之間橫著一條不淺的鴻溝。社會實踐能萌生責任意識, 只有到實踐中去, 才能迸發出熾熱的社會責任感來, 才能為社會做貢獻。 社會實踐是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鞏固所學知識、吸收新知識、發展智慧的重要途徑, 它不受教學大綱的限制, 大學生可以在這個課堂裡自由馳騁, 發揮自己的才能, 開創自己的基業, 充分利用在校期間的以學習為主、學好和掌握科技知識的有力條件, 在社會實踐中磨鍊自己, 真正鍛鍊和提高自己的實際工作和適應能力。

  很多高校多年來一直堅持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專業與非專業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 在實踐中注意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培養了一大批多面手和全方位人才, 充實了教學內容, 活躍了教學氣氛, 拓寬了社會視野, 掌握了實踐技能, 使大學生們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掌握了在學校中學不到的技術, 同時也縮短了理論與實踐脫離的距離。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 為促進大學生儘快成長, 給大學生多創造施展技能和才華的條件和環境, 必須切切實實地把實踐活動納入到教學中去。

  人類發展進入21世紀的腳步已經來到, 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給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適應新的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 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業務水平, 還要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 除了要有較深厚的理論基礎外, 更需要具有實際工作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所以只停留在書本上是遠遠不夠的, 要求學生們具有較強的應用能力,實踐活動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必由之路。 現在許多在大學校建立的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體系, 越來越成為整個在校學生學習和受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篇2

  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實踐能力分析

  一、社會實踐在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中存在的問題

  1.流於形式,缺少具有針對性的總體策劃與實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缺乏基礎。

  首先,在大學生社會實踐前,缺乏針對社會實際和群眾所需的調查研究,僅僅按照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的模式來安排社會實踐。例如:大部分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簡單侷限於社會調查、政策宣傳、參觀訪問、文藝演出、生產勞動、支教掃盲等形式。這樣的社會實踐,不僅無創新,甚至會給提供實踐的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增加負擔,也不受群眾歡迎。其次,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參觀為主,動手為輔,實踐內容與大學生的專業特點結合不緊密,不能學以致用,達不到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為群眾做實事的目的。參觀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但單純的參觀將社會知識的獲取停留在感性層面,難以在大學生的思維領域留下長久持續的思考。這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形成機制,也無法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這就很容易使社會實踐活動僅以形式存在,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最後,在社會實踐的總結層面,缺乏實踐的昇華。很少有大學生對社會實踐中的認識進行系統總結,也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社會實踐的過程浪費於簡單的假期經歷,而沒有形成系統效應。即便做過一些簡單的社會調查,也因為缺乏對一些實際問題的研究和分析,提不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實踐沒有帶來真知,對於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收效甚微。

  2.機制不健全,管理不統一,資源分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缺乏保障。

  許多高校在大學生實踐活動機制上不夠健全。從高校目前開展的社會實踐情況來看,一部分由學校團委負責,一部分由教務部門負責,一部分由學工部門負責,還有由院系負責組織。比如:每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由校團委牽頭;許多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由教務處負責;大學生勤工助學方面的社會實踐由學工部門來負責管理;專業實習、教學實踐由各個專業教學學院來負責。這種條塊管理與實踐資源的分散,不利於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整體系統,容易出現要求不統一、目標不一致、配合不密切、實施不規範等問題,導致社會實踐低效、無序。

  3.專業不對口、指導不到位,應付敷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缺乏引領。

  近年來,許多高校以建設綜合性大學或學院作為自身發展的目標,各類專業建設紛紛上馬,但是學生的社會實踐卻缺乏正確的定位。一是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環節未完全建立,存在著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脫節的現象;二是專業教師更多地傾向專業理論的研究與傳授,對社會實踐的指導不深入、不到位現象嚴重,難以真正實現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引領。同時,由於沒有保障制度和相應的激勵機制,專業教師的積極性未被充分調動,存在著對社會實踐敷衍的現象。

  4.固定的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缺乏長效機制,沒有穩定的實踐基地,大學生社會實踐就不能深入進行,活動效果就更難以得到保障。

  學校、企業、社會在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認識上存在誤區,缺乏對社會實踐的普遍重視和大力支援,基地建設經常出現搞形式、走過場的現象,很難得到系統性建設和維護。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建設的深入,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多數企事業單位、農村社群都把接收社會實踐大學生當成一種負擔,不願接收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導致基地建設難上加難。即使建立起來的基地,最後也流於形式,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無法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提升。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對策

  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需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向避免形式化、加強調研、立體定位、整合資源、強化專業的方面轉化。

  1.在社會實踐的需求上,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有針對性地安排實踐時間、內容和方式。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整個大學階段進行統一的安排與規劃。對於社會實踐來講,實踐的形式、內容由大學生根據社會需求來確定,因此,更需要進行統籌安排。眾所周知,實踐是理論的源泉,理論是實踐的指導。離開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離開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因此,在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之前,必須進行實踐前的需求調研,真正瞭解實踐主體和實踐物件的需求。

  有需求才會有市場,有了市場才能為大學生與社會之間架構一座實踐的橋樑,形成真正的練兵場;也只有有了這樣的市場,才能將大學生所學知識進行真正的轉化,在轉化中瞭解社會的真實需求,在瞭解中才能迸發思維的火花,才能擁有創新的源泉,才能真正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實踐活動之前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是促成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礎。

  2.在社會實踐的安排上,要立體定位、明確職責,確保學校各管理部門能夠建立高效的協調機制和保障機制。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有力的指導支援。教學實踐、下鄉實踐、勤工助學、自主創業等實踐形式在各高校已經紛紛開展,但歸屬不同的管理部門。針對這種狀況,在社會實踐安排上,應該注重統一協調,制定相應的學年計劃或者本科階段規劃,分門別類,有計劃按要求統籌安排。可以將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由教務處和校團委牽頭,以各教學單位和各級團組織為依託,由主管校領導負責並協調校內資源,從根本上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充分體現“結合專業,豐富內涵”的原則,制定相應的制度並撥付專項經費,將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落到實處。

  3.在社會實踐的指導上,要聘請專任教師,將社會實踐專案與科研專案相結合,將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促成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整體提升。

  社會實踐的過程是大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指導教師是實踐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研究者,至關重要。一方面,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在注重自身教學、科研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的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設計與指導,將自身的科研課題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專案相掛鉤,充分發揮引導、疏導和啟發的作用。另一方面,學校要主動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工作經歷的課外指導老師,嘗試聘請接收社會實踐單位的相關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來指導大學生實踐活動,傳授實踐經驗。這種社會實踐指導模式,一方面有助於形成多方優勢的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形成更加穩固的實踐基地;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幫助大學生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有利於培養出企業、社會、高校滿意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

  總之,社會實踐對於在校大學生而言,確實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瞭解、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確認適合的職業等多方面意義。只有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規避形式化、機械化、淺層化以及隨意化等問題,立體定位、爭取資源、強化專業轉化,才能夠真正達到社會實踐的目的,也才能夠真正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