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期中考試心得體會感想

  這次初四期中考試的成績已經出來了,我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部分學校的考試試題,也在私下和各位老師瞭解了一下孩子們的考試情況,談談心得體會感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有人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從失敗中吸取的經驗教訓才是成功之母。那麼,我們該怎樣進行期中考試的總結,今後更好的學習呢?升入初四後,期中考試是第一次大考,利用這次考試有效的進行查缺補漏,為中考保駕護航。

  一、考試整體總結

  建議大家先對自己的期中考試整體情況做一個總結,大家對自己的成績都有一定的期望值。那麼,這次考試,你是否達到了期望?名次、成績是上升還是下滑?如果上升,是因為題目適合你?還是同水平的同學出現了失誤?還是你的水平真正上升了?如果下滑,問題又出在哪裡?

  二、知識點總結

  知識點的總結是期中考試總結最重要的一環。有兩種情況很可怕,一是根本不進行總結,那麼你下次可能還掉在相同的陷阱裡。二是“就題論題”進行總結,這樣的結果是你下次可能掉在一個相似的陷阱裡。

  那麼,如何正確進行知識點的總結呢?

  首先,拿到卷子後,細細瀏覽卷子中的每道題。此時需要關注的,不應只是錯題。而是包括自己當時答起來不順利思維有障礙的題,以及憑運氣做對的題。

  其次,應著重對這部分題涉及的知識做一個由點及面、更深、更廣的複習。千萬不要就題論題,因為這樣的總結只是讓你多會做一道題而已,下次類似的題變一變形,可能又錯了。一道題錯了,可能是你相關的知識體系就沒有搞清楚。

  三、考試技巧總結

  初四的同學應尤其注意,要把每一次考試當成是中考的真實演練。當你再次回顧整個考試過程時可以針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思考。

  1、這次考試你的策略是什麼?時間安排是否合理,有沒有出現先緊後鬆或先鬆後緊的現象?

  2、有沒有出現填錯答題卡,或者一些很明顯的低階失誤?如果有,你要怎樣讓自己記住這個血的教訓?

  3、具體到每門學科。數學是否因為專注後面的某道很難的大題而沒有檢查前面的題,導致丟了一些不該丟的分?英語聽力是否因為糾結前面的內容而影響了聽後面的內容?等等。

  把你總結的記下來,這都是你最寶貴的經驗,進行這些總結後,還要把這次考試的錯題整理到錯題本上,以更好的回顧和吸取教訓。

  最後,結合個人和學校的情況,調整下一階段的學習計劃、學習內容、時間安排,做出更適合自己的計劃和安排。讓這一次犯的錯反省出夢想。在以後的路上,走得更遠,變得更強。

  篇2

  期中考就好比是一個學期的中場休息。上半學期的過程和結果都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學生該如何從期中考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為大家準備了期中考試後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近期,我們剛剛考完期中考試,沒發試卷都覺得考得不錯,有的還是一陣竊喜,可是期中考試九門學科發下來的時候,有的同學就傻了眼,其中也包括我,考試就是檢測你所學的對知識的掌握,考的不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錯再錯,到時步步錯,因此老師叫我們寫期中考試總結,自己分析分析自己的優點與更大的不足。希望在以後的道路上不要犯同樣的低階錯誤。

  語文學科我的第三道題,下列四組分別有1個錯別字,那題寫錯了,明明是送分題,老師佈置了不知道有多少遍了,誰知我們還是錯,真是不應該,就該對我們應該有些懲罰措施,這樣第一長長記性,第二就是要悔過自新,平時的種種表現,考試的時候呢,就全部展現出來了,另外,第四題,古代詩文名句填空,天呢,要不就是字寫錯了,要不就是子混了,唉,平時沒有記得紮實,結果就是這樣子了第七題,例句是看明白了,關鍵就是誠信兩字我竟然沒看見,真是相當的鬱悶啊。作文和閱讀題十分非常嚴重,作文時因為字跡的問題,寫的馬上飛。下次考試一定不犯這種超級低階錯誤。

  數學學科填空題有幾道是不應該錯的,老師都講過了,說應該看右邊的,我結果看成左邊的了,結果導致錯誤,然後就是解題,就是有一道題是根號8,應該滑到最簡的,應該是二倍根二的,結果5分沒了,還有就是第七題啊貌似是,應該是大於等於我寫成大於了,結果也導致了粗心也寫錯。

  英語學科最鬱悶了,其中有一題老師只要是一上課,就講,結果我不知道竟然糊里糊塗的寫錯了,真是不應該,試卷發下來之後,老師也叫這道題錯的站起來,結果吧我們給訓,下次絕對不敢了。

  篇3

  這次期中考試的成績已經出來了,我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部分學校的考試試題,也在私下和各位老師瞭解了一下孩子們的考試情況,最後得出一個我十分不願意看到的結論,現在的很多孩子,仍舊停留在只會做題不會思考的階段。

  拿著卷子我統計了一下,雖然說各個學校考察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是我綜合每一個知識點算了一下每一部分的失分率,發現失分率比較高的幾種知識點有如下幾種。

  關於代數式變形:有個孩子拿著題目來問我

  這種題目是最容易讓孩子們崩潰的題目,但是實際上這道題考查的知識點並不多,只是孩子們沒能看出來。

  我問他:"想求後面的式子需要知道a、b、c的值,對吧。"他點點頭。

  接下來我問:"條件只有一個等式,我們需要從這個等式中得到a、b、c的值,也沒問題吧。"他又點點頭。

  然後我問:"從你上初中以來,我們學過的一個等式3個未知數,還要把這三個未知數的值求出來的方法,有什麼?"

  他沉默了。我相信當謎底解開的時候他一定會恍然大悟,因為這個就是我們初一就講過的,如果

  非負數+非負數+…+非負數=0

  那麼每個非負數都必須為零,所以能夠求出每個非負數中所含字母的值。這是我們講過的最常見的未知數個數大於等式個數的題型。

  所以我問他這道題要怎麼辦?他低聲說要把原題中的式子變成上面那種型式。

  "很好"我說。

  我又問:"這道題條件中,字母c已經在絕對值裡面了,那麼你想把a、b怎麼辦?變成哪種非負數?"

  他指了指我寫在紙上的a^2。

  "這就對了"我很高興的說。

  "好了,現在我們想把a、b放在平方之中,你想到了什麼方法?"

  "……"

  "配方吧,有印象麼,要想辦法配出來關於a、b的兩個完全平方公式吧"我想他應該是聽懂了我的話,因為他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

  “平方項麼?”

  “不是…”

  “那就是中間項咯?”

  他點點頭。

  我想說的是,這道題我大可以把過程寫下來交給他說“你看看是這樣的吧”,我相信只要我寫的足夠細緻,他一定能看懂。但這又有什麼用呢?我們的學習並不是看懂了絕世祕籍上的每一個字你就真正練成了神功。現在的孩子們更多的還是缺少自己思考的過程,把知識能夠真正應用的能力。

  我僅僅舉這個例子,說明孩子們做題中的的一些認識不足。事實上,孩子們的學習首先是瞭解每一個知識點的每一方面,下一個階段,是瞭解這些知識點能夠解決的題型。接下來是能夠知曉每一種題型考察的知識點,最後,需要在一道綜合題目中分離出來很多知識點依次解決。上文中的那個孩子,就是欠缺在不知道這是考的哪個知識點***若干非負數之和=0,則每個非負數都為零***,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解決***用配方法配出平方***,而且對於知識點本身的掌握也並不是十分熟練***怎麼配方***。

  我的擔憂在於,我們在家裡看著讓孩子們努力地做題,這其中又有多少是經過他真正的思索、總結和歸納過的呢。初中的數學沒有難題,所謂難題,就是2個知識點綜合算簡單,4個知識點綜合就算難題了。而每個知識點都曾經簡簡單單的孩子們面前,只不過那些時候有多少孩子真正細細觀察過他們的每一個細節呢?因式分解在我在暑假給孩子們講了11個公式,默寫也默了,前幾次上課講到7個公式時他們卻恍若隔世一般。我想,知識點不熟,你們又怎麼能會用呢?

  期中考試失分率高的題目,都是我們中考中的重要考點。代數式變形和圖形變換,是中考代數和幾何壓軸題的重點考察方向。函式和代幾綜合又是中考中100%會出現的考點。所以就這樣下去,那麼你只拿到一些基礎分,如何考得上重點呢?

  退一萬步,就初二接下來會學習到的知識點也是足夠令我擔憂的。

  我在擔心一次函式,甚至函式的概念都沒掌握到位的同學們能不能夠輕鬆的完成反比例函式的學習。對於幾何,無論哪種進度,接下來都會接觸到全等三角形以及四邊形的知識。***全等三角形對於部分學校剛開始起步***而四邊形將整個初二幾何推上了巔峰,高處不勝寒,依舊糾結在全等三角形模型中,望著三大變換的題目腦海一片空白的同學們大有人在,接下來又該何去何從?有些學校已經講完因式分解和分式的內容,但是對於一元二次方程,又是初中方程的一個制高點,其難點比初一所有方程內容的總和還要多的多,這又要孩子們在一遍一遍的做題中麻木然後不斷的改正哪些陌生的題目麼?

  同學們應該學會學習,至少在你有時間的時候應該學習一些知識,接觸一些題目,思考一些方法,歸納一些結論。

  眼光放遠一些,這次期中可以當做是一次起點,最終你要在初二下學期看到你的成效,你有這半個學期和一個假期的努力時間。至於為什麼要在初二下學期看結果,因為在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數,而到了初二下學期,那個叫做“兩極分化”的傢伙就真正的將你的心智,你的習慣栓的死死的,若想要再脫穎而出,只有初三的“燃燒著生命在學習”或許能夠幫助你,而你為何不在水結冰之前把這一切做得盡善盡美呢?

  初三的需要複習,複習需要時間,所以很多知識放到了初二的下學期,同樣多的知識,有些人用一學期上課學,有些人用一學期+晚上回家+週末+假期在學。若非他的智商遠超於你,你學的怎可能不比他紮實?當然,還是那句話,學,也要會學。思考,永遠是成就你的最終選擇。

  記著,下學期改掉學會學習,寒假努力多學一些新知識,開春之後抓緊追。這是你們唯一要做的事。

  若非良材,則精雕可掩其瑕。

  若為良材,則久置能腐其華。

  孩子們,一切都不晚,只要你開始認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