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長河讀書筆記
《長河》是沈從文先生的最後一篇小說,僅僅完成了不到半部。此後他再未動筆寫過小說,餘生埋首研究文物。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篇一
湘西回來讀《長河》。告訴自己沈從文的文學就好在安安靜靜的世界,我若是持著一顆喧騰的心,那是看不出什麼好來的。
早在1943年他就在本書的題記中說了點對家鄉的喪氣話,發表時正好相去《邊城》整整十年——“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那點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無餘,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
《邊城》所表現的正是這種“素樸人情美”,而在《長河》的歲月中,作者自己都懈氣了,我們又怎麼指望今日再去發掘呢!
讀來讀去都好風景,像這樣的山歌:
三株楓木一樣高,
楓木樹下好戀嬌;
戀盡許多黃花女,
佩爛無數花荷包。
好像全書都在說閒話,處處是閒筆,幾句話顛來倒去說,情節總不進展。然後讀久了,覺得這些閒筆就是沈從文的時間,他借了老水手的口對夭夭說:“世界上有多少東西,都是無用的。譬如說,你問那些東西***鵪鶉、蝌蚪***為什麼活下來?他照規矩是不理會你的。它就這麼活下來。”這裡就傳達了幾分天意。
故事講著講著出了一個壞人,有意要說一說國民黨那點腐敗,卻也是按下不表,隱忍不發,到結局也還算是太平景象。那是抗戰前湘西的一段故事,其實也算不得什麼故事,至多是一段家常。
最後夭夭說的好:好看的都應當長遠存在。社會是不好看的,自然是好看的,那麼湘西的民風算是社會還是自然呢?而老水手因為自己的遭遇對世界是悲觀的,卻說:好看的總不會長久。好碗容易打破,好花容易凍死——好人不會長壽,惡漢活千年,天下事難說!
這話是不是預示著夭夭和湘西的結局呢?
書後附註解,沈從文當過國民黨的兵,對戰死的戰友有很深的感情。又附三封家書,與妻,與兄弟,看讀到當時文人餬口的一點艱難。
篇二
讀完了長河,沈先生的文筆向來見章於細微,卻不露雕琢之功,落眼寬闊下筆敏感細緻,卻能始終如一的抱持素樸不失妍美的情懷。看他的文字常想到他的人,他的人生,以及與他心意一般的人的種種悲哀。
像沈從文這樣心意單純的人,大多容易依賴自己有雙好眼睛,有副靈巧的感覺,肆意順從自己,不加考量,拗在自己感覺中得意陶醉下去,讓旁觀者感覺矛盾,有種感同身受的痛惜,不計後果的感情大多難以好好收場,後來種種如涼水潑頭有些東西在時間中不斷剝零凋落與你想象中美好的印象天差地別,還不是隻好麻木崩潰或者勇敢機智的應和下去,這是何其難堪的經歷。
很多話我說不好,看到別人難堪我更加容易張口結舌。在我見來,輕率與天真某些時候並無分別。草草熱切的感情有太多太多,那不知所以,一往而深的勢頭恰如長河,赤誠奔淌,無路回頭。至而成魘,不得解脫。
長河是沈從文先生的最後一篇小說,僅僅完成了不到半部。此後他再未動筆寫過小說,餘生埋首研究文物。在與生活不斷衝突的痛苦下,人終於從天真開放變的低垂沉默,其間心態幾度失常,怕是連說句:“天涼好個秋”這樣刻意的心思都提不起來了。也許與一個人顛沛流離的心理歷程比起來,小說的結局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寫出未寫出的所有事都已是註定,所有的猜想和嚮往全是幻影。生活有時好比入海的方向,你的刀舞的再凶猛也斷不住一絲水流,如果可以的話,就支起枕頭好生聽下去吧。
我能想到的只有長河中的那段話:灘水在靜夜裡很響。更遠處大山,有一片野燒,延展移動,忽明忽滅。老水手站在祠堂階砌上,自言自語的說:“好風水,龍脈走了!要來的你儘管來,我姓滕的什麼都不怕!”
那灰突突的山水中也透的出的明亮,潔淨如宣紙,襯著淡如點墨的豪情和快意,如風裡雲煙,錢塘水潮,消去了便再也見不到了。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