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新學習和反思對教師成長的重要作用

  “反思”一詞源於哲學,本指思維,即反思性思維。英國哲學家洛克認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對自身活動的注意和知覺,是知識的來源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範文一

  有專家這樣界定教學反思:老師的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認知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教師為了成功地實現教育目標,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活動及支援這些教學活動的觀念、假設,進行積極、持續、周密、深入、自我調節性的思考。教學反思對教師成長的作用,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曾經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全國特級教師袁容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成功經驗總結出:教學成功=教學過程+反思。更有學者提出二十一世紀教師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教師的自我反思能力。反思教學對教師成長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反思教學有利於教師從感性認識遞升到理性認識,由“一般型”教師成長為“骨幹型”教師。反思教學中的“反思”,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使現有教學活動中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重要條件,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方面的反思,才能正確地認識和把握教學活動中的種種本質特徵,成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學實踐者,成為最得力的有經驗的教師。沒有對自己教學經驗的繼承和對教學教訓的吸取,對教學的認識只能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其教學水平也只能停留在“一般型”教師層面,不能成長為“骨幹型”教師。

  二、教學反思有利於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由“經驗型”教師成長為“研究型”教師。反思教學中的“反思”,就是教師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育活動中的各種現象,包括教師自身的行為,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使整個教學活動、教學行為日趨優化的教學反芻,是教師融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的教學研究活動。通過教學反思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積極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徑,從而衝破“經驗型”的束縛,成長為一名教學研究者。

  三、反思教學有利於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由“教書型”教師成長為“專家型”教師。教師由教學新手到骨幹教師,再到專家型教師,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學反思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反思教學,能使教學更理性、更自覺,教學過程更優化,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點,儘快成長為“專家型”教師。

  四、反思教學有利於教師提升理論水平和拓展知識層面,由“學科型”教師成長為“學者型”教師。一個善於反思的教學實踐者,一定是一個善於學習、善於掌握科學理論的人。而反思性學習,是教師為解決問題而進行的創造性學習,經過理論的重構和重建,積累大量的知識,從而達到解決問題、創造新知的目的。

  總之,教師的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過程,通過反思教學能使教師不斷成長,成為出色的專家型、學者型教師。

  範文二

  聽了陳教授的講解,觸動很到。作為一名教師應:不斷思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一節課應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才能不斷提高。教學反思促進了我們的專業發展, 通過反思可以很好的找到我們教師在教學中的不足和優點,如果我下次在上這節課哪些地方應該如何完善,怎麼完善更好?反思後整理和加工會很好的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我們不但應反思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反思教學策略,還要反思在學生身上的一些問題:如反思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對哪些知識感興趣,學生哪些知識存在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等等。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要從多角度進行反思,通過反思不斷改善,這樣你就會不斷成長,這樣才能不斷積累經驗,經驗會使我們更優秀。 反思可以增強我們的責任意識和問題意識,從心底喚起我們教育的良知。反思可以很好的檢測和督促我們的教學行為,反思可以使我們不斷創新。

  教育家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成為膚淺的知識。”為此他提出經驗 + 反思 = 成長,教師要想成長,要想優秀必須不斷在實踐、反思、總結。教師要想成長應不斷學習,向專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學而思,把別人成功的經驗、好的方法不斷的記錄、反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次我們還應俯下身子向學生學習,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問題,這樣你的課才能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才能促進你的課堂更科學、更具實效性。

  反思不是簡單的把自己的教學中某些環節記錄下來,這樣你的反思會很膚淺,自己應將問題整理加工、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也可以詳細的寫一堂課的教學實錄,通過你的寫和思會發現很多問題,使教學的過程及物件進行邏輯化、條理化、理性化的表述,逐漸使自己對問題思考趨於全面。勤思可以促進自己經驗的不斷提升,使自己更好的成長。

  總之,反思可以不斷提高和完善自我,不斷的積累教學經驗,使我們的教學更成熟,使我們逐漸由經驗型轉化成研究型教師,使我們的教學形成特色和獨特的風格,反思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都將是我們人生的一種寶貴財富。

  範文三

  “反思”一詞源於哲學,本指思維,即反思性思維。英國哲學家洛克認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對自身活動的注意和知覺,是知識的來源之一;荷蘭哲學家 斯賓諾莎認為,反思是認識真理的比較高階的方式。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反思是一個把握絕對精神發展的辯證概念,是從聯絡中把握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本質的概念。總之,人們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視為對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所以,威廉杜拉姆在《思維的革命》一書中指出:“假如一個人掌握了思維的力量,那麼就會加速成功的頻率”。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物件,對自己所做出的某種教學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活動。教學反思的內容是多方面的,諸如總體課程目標的反思,總體課程內容的反思,總體課程組織的反思,科目目標的反思,科目內容的反思,科目組織的反思,單元目標的反思,課程中具體學習活動的反思等。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也是回顧教學——分析成敗——查詢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後行的過程。課後反思是教師及時補救的依據以及今後教學改革的借鑑,通過課後反思能達到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以及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有的教師執教多年,卻長進不快,有的教師剛涉足教壇,卻能後來居上。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教者是否在與思考、探索和總結。可見,寫課後反思是一種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的好方法。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它對教師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教學反思有利於教師認識提高

  新課程強調教師既是新課程的實踐者又是思想者。按照新課程標準來看,完整的上課過程應該包括教學前的預案設計和教後的反思。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再能僅僅滿足於“今天我的課已經上完了”,而應該在課後反思自己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有何得失、有何感悟,要把寫好課後反思當成一種自覺的行為,最終達到“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透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的目標。反思教學中的“反思”,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使現有教學活動中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重要條件,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方面的反思,才能正確地認識和把握教學活動中的種種本質特徵,成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學實踐者,成為最得力的有經驗的教師。沒有對自己教學經驗的繼承和對教學教訓的吸取,對教學的認識只能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其教學水平也只能停留在“一般型”教師層面,不能成長為“骨幹型”教師。

  二、教學反思有利於教師知識的優化

  要評判自己的一堂課是否實現了教學目標要求,是否有效,以及在備課和教學中有何得失,通常要在講完課才能發現。因此,經常性的進行課後反思能使今後的教學更加符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水平,並根據教學情況對下一階段教學任務進行調整,採取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是教學具有針對性、實效性。教師寫課後反思是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自我診斷的一種有效手段,它對於提高教師授課藝術、優化課堂教學是大有益處的。可以說,認真寫好課後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起點。反思教學中的“反思”,就是教師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育活動中的各種現象,包括教師自身的行為,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使整個教學活動、教學行為日趨優化的教學反芻,是教師融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的教學研究活動。通過教學反思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積極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徑,從而衝破“經驗型”的束縛,成長為一名教學研究者。

  三、教學反思有利於教師獨特風格的養成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有自己獨特的創造意識,有自己獨特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我們能自覺地把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冷靜地思考和總結,並最總能夠有意識的、謹慎地將研究結果和理論知識應用於下一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就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針對我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我們的教學方式,使自己得到最大的發展。正因為課後反思具有別人不可替代的個性特徵教師就能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教師由教學新手到骨幹教師,再到專家型教師,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學反思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反思教學,能使教學更理性、更自覺,教學過程更優化,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點,儘快成長為“專家型”教師。

  四、教學反思有利於教師對學生與課堂的把控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與課堂的把控尤為重要,即教師發展學生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怎樣解決,總結了哪些經驗,值得老師們共勉。幾年來通過學習和實踐以及不斷地進行教學後的反思我認識到:

  1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吃透教材,對課上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一種估測:哪些問題學生能獨立解決,哪些問題需學生互相探討或教師點撥,然後根據需要決定是否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並在具體操作時注意這樣幾點:1.營造氛圍,確定高質量的有探究價值的需討論的問題,激發合作學習的興趣。2.科學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在小組合作之前要留足學生親近文字、獨立思考的時間,在學生對研究的問題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際,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3.建立機制,教給方法,努力克服盲目無序、無意義、無效率的教學行為,提高小組合作的質量。4.巨集觀調控,適時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時,教師並非無事可做,而應密切關注和把握小組討論的程序及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控和點撥。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切不可讓學生的思路剛剛開啟就草草收場,使“討論只流於表面形式”。

  2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教師要努力建立起“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從操作層面看,一方面教師要善於挖掘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關注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習的過程。對於學生出現的錯誤,一定要慎重,要維護每一個學生的自尊心,不能簡單或粗暴地否定,更不能不作評價,或是籠統地以一個“好”來表述;另一方面,鼓勵讚賞的同時,還要從發展性的角度去評價,注意評價的客觀性,啟迪思維,拓展思路,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思考。讓學生對自己的結論有新的認識,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和思辨能力。

  3“提問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教師要善於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維,從中發現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知識的傳授只是我們的一個目的,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特別是讓學生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應該更為重要。也許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學大於教”的境界。

  總之,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教書育人,我們要時刻反思自己,拋開一切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的誘惑,積極吸取先進的課改成果,投身新課程改革的浪潮,讓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