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立春吃什麼過節
古時候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北方,後來因為戰亂等原因遷徙到了南方,所以客家的文化既有南方又有北方的特點。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客家人立春是吃什麼過節的,歡迎大家閱讀。
的?
交春
贛南、閩西地區的客家人習慣將立春這一節氣稱之為“交春”。客家的“交春”不包括立春節氣的三侯***五天為一侯***,而特指立春日“春”到來的時刻。交春之時,客家傳統習俗需家家戶戶放爆竹相迎,閩西三明客家更對天禮拜,名曰“接春”。
這一天,當立春時刻到來時,贛南客家人那怕是在半夜,人們也要點燃香燭,鳴放鞭炮,以示迎春,接著便擺春酒,吃春捲,舊時還要耍春燈,相互慶賀。“接春納福”吃春餅喝春酒習俗。春餅在晉代就有記載那時叫春盤,又稱五辛盤。到明清時期,春餅卷裹好菜蔬入油鍋炸,再入食又稱“春捲”。
客家人立春吃艾餈過節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採下來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裡蒸熟,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餈”。
客家人立春吃珍珠丸過節
“珍珠丸”是福建連城傳統風味名點,是城關群眾逢年過節必制的食品,素負盛名。特別是客人至時,當地群眾常以此招待,以示尊重。因其外層裹糯米,晶瑩剔透如珍珠,故名“珍珠丸”。
立春習俗:抬春色
據《粵遊小志》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一種稱為 “抬春色”的活動。在立春日的遊行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臺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抬著走。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一人坐檯上;高春則用兩人:一人立在臺上,然後扎著一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衣中,與這人的肩平齊。然後再橫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一個人。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紮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個人持纏著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個人腋下,隨著迎春隊伍遊行。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混子撥開障礙物。
立春習俗: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立春習俗: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