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精彩文章

  很多哲理就藏在我們身邊,我們往往因為某些問題而忽視了它們,擦掉那掩蓋著的塵,探索出哲理吧。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希望對你有用!

  關於1

  從前有位國王,他有四位妻子。

  國王最愛他的第四位妻子,給她穿最好的衣服,給她吃最美味的佳餚。

  國王也很愛他的第三個妻子,常帶著她去鄰國訪問。

  國王同樣愛著他的第二位妻子。她是國王的知心人。國王凡是遇到什麼麻煩事,總要去找她商量並在她的幫助下渡過難關。

  國王的第一位妻子對他忠心耿耿,為幫助國王守住財富和王位付出了很多。然而國王卻並不珍惜這位妻子。儘管她深愛著國王,國王卻無動於衷。

  終於,國王病重,時日無多。他暗想:“我有四個妻子,死的時候卻只能一個人去嗎?”

  於是他問第四個妻子:“我最愛你,你能陪我一起進墳墓嗎?”“想都別想!”這位妻子丟下一句話,頭也不回地走了。

  傷心的國王於是問第三個妻子:“我一輩子都愛你,你準備好同我一起去了嗎?”“不!”這位妻子答道,“你死了,我就改嫁。”

  接著他問他的第二位妻子:“你總能幫我。現在,你能同我一起去嗎?”對方答道“這次我可幫不了你,我能做的至多是給你下葬。”

  這時,一個聲音傳來:“我陪你去,你去哪兒我都陪著你。”國王朝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原來是他的第一位妻子。望著這位因營養不良而骨瘦如柴的妻子,國王熱淚盈眶地說:“我早該對你好一點。”

  實際上,每一個人的一生中都有四位“妻子”。

  第四位“妻子”是我們的身體。無論在世時耗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去保養,一旦離開人世,身體也就離我們而去。

  第三位“妻子”是財富、權力和地位。哪天我們死了,這些東西都將落到別人的手裡。

  第二位“妻子”是我們的家人和朋友。無論他們願意給予我們多大的幫助,至多也只能陪我們走到墓穴的門口。

  我們的第一位“妻子”是心靈。人生在世,人們總在不斷追逐財富、權利和歡娛,反而忽視了心靈。然而,只有心靈才會陪伴我們走到天涯海角。

  這個世界加快了時間的腳步,大家總在忙忙碌碌,經常疏忽自己的心靈!

  關於2:痛並快樂著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心靈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閒暇之餘,讀了白巖鬆的自傳《痛並快樂著》這本書,頗有感觸,喜歡他能用心體會人生,喜歡他的執著,喜歡他對自己事業無怨無悔地付出,覺得他的話總能給我一種恍然大悟的觸動和全然釋放壓力的感覺。

  《痛並快樂著》一書,是白巖鬆寫於2000年,於2010年修訂。這本書記錄了央視名嘴白巖鬆1990年大學畢業後到2000年,21世紀來臨這10年間的工作、成長曆程。新版的《痛並快樂著》真實地還原了“三十而立”的白巖鬆所思所想,讓讀者看到他進入社會最初十年的深入思考與勤奮實踐,以及從他身上折射出來的日漸成熟的人格魅力與時代的變遷。

  他在書中寫到:“我不想去譴責寫信的人,其實我們中間沒有任何個人交往中的恩怨,甚至彼此間的距離還很遠,但特殊時期裡強大的生存壓力,有這樣的舉動也算是一種掙扎,而我不過成了他掙扎中的一個目標而已。事情過去很久了,我依然衷心地希望,那只是他一次青春的失誤,因為生命的路太長了,而只有青春時的錯誤才有機會彌補。” 這樣的話我想只有有著成熟思想的、經歷了世間百態的人才能說出來。

  《痛並快樂著》不只是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也受到各年齡段新聞從業人員的認可。白巖鬆是一個明星主持人,但最根本的是一個新聞人,這也是他對自己的定位。作為一個新聞人,見證著中國的快速發展,見證著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方向,見證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有辛酸,也有成功。有失敗的痛苦,也有快樂的回首。我在你的文字中,體會到病痛的煎熬,做新聞人的辛酸,經歷了香港迴歸、澳門迴歸、98抗洪、美伊戰爭、非典、汶川地震、08年奧運會、10年亞運會等重大事件的直播報道,經歷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採訪節目。他還為“東方之子”專欄採訪了啟功、季羨林、楊振寧等一大批科學、文藝、體育界的精英人物。在恐懼中體會快樂,在驕傲與彷徨中體會人生的真諦。

  對於痛苦與快樂,白巖鬆引用了這樣一句話來表達他的思想,“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5%,最痛苦的事情5%,剩下的90%就是平淡。但是這5%的幸福又使人們忍受了5%的痛苦接受了90%的平淡”。作者的這段精彩點評,告訴我們:我們的眼光不能總停在眼前,暫時的低潮也許正是輝煌的開始,關鍵是你能否在低潮時保持良好的心態。面對逆境,我們或許會走出泥沼,或許會深陷泥濘,但奮鬥是必須追求的過程,希望將是生存下去的唯一動力。

  《痛並快樂著》一書追憶往事長達十年之久,正是作者人生最輝煌歲月烙下的印記。它在凝重與深思中蔓延,在回顧與展望中鋪陳,在痛苦與快樂中流淌。正如作者最後的結束語,“走到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該喜歡那一段時光,完成那一階段該完成的職責,順生而行,不沉迷過去,不狂熱地期待著未來。”生命這樣可好,不管正經歷著怎樣的掙扎與挑戰,或許我們都只有一個選擇:雖然痛苦,卻依然要快樂,並相信自己的努力。

  從談自己的人生到談社會談國家,白巖鬆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經歷給我們闡明瞭許多道理。人生確實就是這樣一個痛並快樂著的過程,國家也是。最後,想以書中的一句話結尾並勉勵自己:

  “太陽在明天會照常升起,而今天並不是世界末日”。

  關於3:別選擇性失憶

  對於愛和恨的取向,我們一向涇渭分明。愛就愛它個天荒地老,恨就恨它個永世不得翻身。恐怕正因為有這樣的認知定勢後,很多變異了的歷史和扭曲了的人物就再也難得匡正與修復。如此,我們也就自覺或不自覺欠下了很多古人的一筆情債。

  秦始皇是暴君。這是一種主流的認知定勢。這可能沒錯,但我們要是嚴肅地剖析和追問歷史,就又發現秦始皇多少有些憋屈。他第一次整合了中國、統一了度量衡及貨幣,這些曠世之功,我們姑且不論,就說幾件“染暴”之事,那也未必就是他一個人的罪錯。先說“焚書坑儒”。

  下聖旨的是他嬴政,可慫恿的卻是李斯。李斯是大文化人,僅憑一紙《諫逐客書》,便坐上了丞相寶座,這就證明他嬴政還是倚重文人的。問題是文人李斯缺德,自己借“文化”撈到了大位,卻又害怕有人借他的成功經驗鵲佔鳩巢,拿走了已屬於他東西。如此,才釀成了一場文化災難。不過,稍微值得慶幸的是,他嬴政還是一個明白人,燒了儒家的書,卻留下了其他學派的書,包括醫藥、農林之類的經典。由此看來,“焚書坑儒”是暴行不錯,而製造暴行的始作俑者當屬文人李斯。遺憾的是,兩千多年了,他嬴政一直承受著罪魁禍首的罵名。再說修築長城。

  白骨堆積,天怒民怨是真。“孟姜女哭長城”的民間傳說,通過戲劇、歌謠、詩文、說唱等形式,傳唱了兩千多年,其實也是控訴了他嬴政兩千多年,可是不修長城能擋得住外敵的鐵蹄入侵嗎?不修長城能夠為後人留下一種民族的驕傲嗎?遙想那年月,他嬴政的強徵暴斂客觀上確實罪莫大焉,但他主觀之意願未必就罪不可恕或罪當必誅!

  秦始皇活著時是站著挨箭,死後是躺著中槍,這是他的不幸。但幸運者也大有人在。譬如楚霸王項羽。他一生中最大的幸運不是活著時風光無限,而是死後被司馬遷把他寫進了專錄帝王的《本紀》裡。這原本不該屬於他那塊田地,但司馬遷卻熱情洋溢地給了他。如此,他就成了後人心目中前無古人的英雄,備受一代代人的頂禮膜拜。不錯,他項羽衝著嬴政大吼一聲“彼可以取而代也”之後,披甲持戟,縱橫南北,只用短短的三年時間,就讓貌似堅不可摧的大秦帝國分崩離析了。只是英雄不只是威武,還在於仁德,兩者兼備,英雄之態才算完美,才能不辜負眾人的推崇與跪拜。

  項羽有威武之尊,卻難得有仁義之德。縱觀他的一生,他充當的不過是一臺殺人機器。他殺了多少不該殺的人,可能是無法統計出的一個數字。譬如他和叔父項梁舉義之初,居然殺了先收留他、後又邀他一同反秦的會稽郡守殷通,這還不算痛快淋漓,接著又殺了一百多名無辜的官吏。

  他大開殺戒,不過就是想鎮邪立威,可是,如此這般,即使立了威,也不過是淫威。又譬如,他攻克襄城之後,因遷怒守將不肯投降,就令部隊屠城,是軍是民,一律不分,全部活埋。哀號之聲,不絕於耳。

  再譬如,秦將章邯與楚國簽訂和約之後,他疑慮二十萬秦兵心懷不滿,竟將他們一個不留地坑殺在新安城南。二十萬具屍骸,堆起來就是一座大山,他項羽竟沒有動一點惻隱之心!假如如此殺戮還不能佐證他項羽的“英勇無畏”,那就再看看他進入咸陽城的表演。殺死了秦降王子嬰,擄走了宮廷裡的女人,劫掠了秦朝的財寶,刀屠了滿城平民。

  咸陽城本是劉邦攻克後拱手讓給他項羽的。劉邦沒有好名聲,可劉邦卻沒有動那裡的一草一木。他項羽在咸陽城如此“威風”一番後,大概覺得還不過癮,竟又令人火燒阿房宮。大火連綿三月,不但宮廷化為烏有,那些當年沒有被秦始皇“焚書”焚掉的各類經典書目也從此灰飛煙滅!

  據說有一個膽大的人對他項羽提出了異議,他就乾脆將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扔進鍋裡煮了!問題是,既然是殺人機器,當然不會停止轟鳴,他項羽蕩平大秦、擺平各路諸侯之後,就把刀刃對準了楚懷王。當年他項羽起事,為凝聚民心,就擁立老楚王之孫為天下共主,稱之懷王,天下平定後,懷王自然變成了他項羽稱王的一個障礙。是障礙就得剷平,一聲必殺令之後,他的部屬們就把楚懷王截殺於大江之中了。嗚呼!當年秦始皇一心想趕盡殺絕楚王后人,沒有做到,不料死後不久,項羽幫他做到了!如果秦始皇地下有知,是不是該呼一聲項羽偉哉!

  遺憾的是,如此項羽,竟被後人當做英雄傳頌了兩千多年,而嬴政卻被後人當做暴君也唾罵了兩千多年!

  世上難得有絕對公正,但一定有一把基本的價值衡量標尺。如果我們出現選擇性記憶,或者出現選擇性失憶,這把標尺就會迷失。因為選擇性記憶會讓崇拜亂象化,而選擇性失憶,則會讓汙損極端化。

  一個血性的民族,一定是崇尚英雄的民族,但當崇尚中出現了亂象,那就會集體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