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是怎麼種出來的

  蘆筍被稱為“蔬菜之王”的蘆筍營養價值最高,因而,蘆筍已成為保健蔬菜之一,目前國內外已有多種採用蘆筍為主要原料的抗癌藥,保健品。那麼蘆筍要怎麼種植呢?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蘆筍的種植技術

  ***1***栽培地的選擇

  蘆筍是多年生宿根作物,種植後有連續10多年的經濟壽命。因此,它比一般農作物的選地更需慎重。

  要選擇適於根系及根株發育的土壤。因為蘆筍的根系不僅擔負吸收功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養料,供應植株生長髮育的需要,而且還是一個貯藏器官,即為地上莖葉同化養分的貯藏庫。因此,使根系發達,不僅能增強植株的吸收機能,而且還擴充了同化養分的庫容量。所以,只有在利於根系發育的土壤上種植,以形成強大的根系,才能獲得高產優質。

  雖然蘆筍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廣,但不同性質的土壤對根系發育的影響仍極大。在疏鬆深厚的砂質土上,植株的肉質根多、長、粗;而在黏性重的土壤上,肉質根少、短細。一般以土質疏鬆,通氣性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並有一定保水、保肥力的沙土或壤土為最適宜。

  應避免選擇透氣性差的重黏土。這種土壤不僅不利於根系發育,更不利於培土、採收等作業,而且容易產生畸形筍。

  避免選擇耕作層淺,底土堅硬,根系伸展不下去的土地。要求耕作層有30釐米深,底土也較鬆軟,不是重黏土或堅實的土層。

  還應避免在強酸性或鹼性的土壤上種植,以選擇pH5.8~6.7的微酸性土壤為最適宜。微鹼性的土壤還可種植,但在pH8左右的鹼性土壤,植株的生長就會受很大影響。

  不能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塊種植。蘆筍的根系可以深達地下2~3米,地下水位高時,根系就難以向下伸展,而且易引起根群腐爛,造成缺株。

  不能在水稻的近鄰種植,否則會因水田滲水,土壤長期過溼,會影響根系的發育和植株的生長。

  不能在石礫多的土地上種植,否則會使嫩莖彎曲,降低產品的質量。

  以前為桑園、果園、番茄地也不宜種植,否則易發生紫紋羽病。

  ***2***整地與土壤改良 蘆筍根系分佈又廣又深,深層土壤的理化性狀的改良,只能依賴定植前的土壤耕作。因此,定植前必須通過耕作,創造一個適於根系生長,促進植株生育,有利於提高植株耐病力的土壤生態環境。

  一般旱地要深翻30釐米,水田需更深一些。要打破犁底層,以利於雨水滲濾,避免田間積水。結合深翻,每公頃撒施腐熟堆肥75000千克。另外,每公頃需施過磷酸鈣1200千克,與堆廄肥混和後施入土中,以儘量滿足蘆筍一生中對肥料的需要。

  ***3***定植時期 定植時期可分春植。秋植和生長期定植3種。春植在春季根株休眠期剛結束,鱗芽開始活動,但尚未萌芽時進行。秋植在晚秋莖葉剛枯黃,根株開始休眠時進行。生長季定植在莖葉生長髮育期間進行。至於選擇何時定植為宜,則應根據各地氣候條件、育苗方式、作物茬口等情況而定。

  通常一年生的大苗都行春植或秋植。冬季寒冷的地方,因苗株耐寒性弱,起苗受傷的苗株經不起嚴寒,宜行春植。冬季氣候溫和的長江流域等地,則以秋植較春植有利。因為當秋季地上部枯黃時,地下根系還在繼續生長,此時起苗定植,至翌春萌芽前,根部傷口早已癒合,根與土壤密接,萌芽早,植株生長壯旺。而在冬季沒有休眠期的華南地區,無論春植和秋植均為生長季定植。因此,定植期主要根據育苗時期和茬口來決定。但從蘆筍植株的生長節律來看,宜行早春定植。因為從12月至翌年2月,植株生理上有一個不明顯的休眠期,鱗芽萌發少,定植成活率自然較高。

  小苗栽植都在生長季進行,要注意帶土定植,少傷根系,並應避開雨季,否則起苗受傷後的苗株,極易感染病害,造成缺株、斷壟。

  ***4***起苗 定植後的苗株不僅靠原有根系吸收礦質養分和水分,更依賴肉質根系的貯藏養分供應植株的再生長。故起苗時傷根嚴重的,對定植苗的再生長會發生很大影響;根系損傷少,貯藏養分多,吸收機能好,定植苗生長自然健旺,早年嫩莖產量也一定較高。

  為減輕起苗與定植過程中的傷根問題,應在土壤乾溼適宜時掘苗,便於將根系固結的泥土抖落下來,達到逐株自然分離,挖苗應深,儘量將肉質根留長一些。起苗後應避免日晒風吹,以免肉質根乾癟,影響定植成活率和植株的生長。最好邊起苗、邊分級、邊定植,切忌長距離運輸或隔天定植。在不得已時,置於塑料紡織袋中,保持溼度,最多隻能放2~3天。

  ***5***選苗與分級 據試驗,生產上選擇高產優質的苗株定植,可使單位面積產量提高數倍至10多倍。選苗時可根據苗株莖枝形態鑑別出以後嫩莖的優劣,如苗莖粗大,有生長粗大嫩莖的可能;第一分枝離地高,嫩莖頂部鱗片一定包裹密,不易開散;分枝與主莖的夾角小,嫩莖頂部鱗片也不易開散;主莖直立,斷面圓整,分枝上方主莖上的縱溝淺,嫩莖多圓整。

  將苗分級栽培的主要目的是便於田間管理,避免生長髮育速度快的植株影響生長慢的植株。生長季長的大畝,一般根據根株重量或肉質根數分級。凡根株重40克以上,根數20條以上的為一級苗;根株重20~40克,根10~20條者為二級苗;根株重20克以下,少於10條者為劣質苗。由於各地氣候、土壤條件、管理水平不同,苗株發育速度會有顯著差異,實際分級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將處於平均值以上者列為一級苗;近於平均值的列為二級苗;明顯低於平均值的為劣苗。劣苗應予淘汰。

  生長季短的小苗,可依據株高、莖數、莖粗、根數等綜合因素來決定分級標準。

  ***6***栽植密度 蘆筍的栽植密度對株叢發育、嫩莖數量和質量,以及單位面積的產量變化,均有很大影響。一般稀植的株叢發育快,單株逐年收穫量的增長快,嫩莖粗,質量好;增加栽植密度會不利於株叢發育,影響單株產量的增長,但早年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以後雖隨株齡的增長其差距趨於縮小,但多年累計產量仍明顯超出稀植,而且在一定範圍內,對嫩莖質量並不會有明顯影響。

  但當密度超過一定範圍後,尤其行雙行栽培蘆筍時,由於株間競爭加劇,嫩莖的質量會受嚴重影響,且株叢在養成期間由於莖葉過茂,田間通風透光不良,下部枝葉容易黃化落葉,招致病害蔓延。因此,最適宜的栽植密度,應在不使嫩莖變細的範圍內,以達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為原則。

  在確定栽植密度時,除栽培白蘆筍需培土軟化,為取土方便,應擴大行距外,還應根據各地有效生育期長短、雨量、土壤肥力、栽培管理等多種因素來決定。有效生育期短,土壤瘠薄,降雨少,可提高密度;有效生長季長,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株叢生育容易過旺,病害多,則應稀些,特別應擴大行距,以利於通風透光,便於控制病害蔓延。生育期長的,用母莖採收的,由於延長了採收期,株叢養育期縮短,避免了株叢生育過茂現象,則可縮小株行距。一般白蘆筍栽培的行距為180釐米,株距30釐米。綠筍為行距130釐米,株距25釐米,為避免株間劇烈競爭,都不宜行雙行密植。

  ***7***栽植深度與栽植方法 苗株栽植深淺,常會影響栽植成活率,株叢的生長髮育,嫩莖發生的早晚、產量和質量。白蘆筍栽培中,還會影響培土斷根問題。

  一般栽植過深,成活率低,根部氧氣不足,早期植株發育不良,春季嫩莖發生遲,採收嫩莖時,殘留部分多,消耗養料,影響產量。而淺栽雖然容易成活,株叢生長髮育快,春季嫩莖發生早,數量多,但鱗芽瘦,嫩莖細,莖葉繁茂,容易倒伏,且易受乾旱、霜凍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栽植深淺僅對植株早期的發育有影響,多年以後的根株在土下均處於相似的位置,表明地下莖在適合的環境下向水平方向生長,不適合時就會改變方向,達到適合的土層後又水平方向發展。因此,無論當初深栽還是淺栽,多年後植株周圍的地下莖的位置,大體上都處於同一深度。

  栽植深度應隨苗齡大小、土質和氣候條件的不同而異。多雨,土壤透氣性差,宜淺;少雨,氣候乾燥,土質疏鬆,宜適當深栽。一般以10~15釐米為宜。剛栽植時覆土厚度只需3~6釐米,當新的地上莖長出後,再分次覆土到一定深度。否則,將由於根部氧氣供應不足,降低成活率。

  栽植時,應將苗株按一定株距擺放在預先準備好的定植溝中,並注意行內株間排列成一直線。由於粗大肉質根不易與土壤密接,擺苗時應注意將根系放舒展,不可彎曲或相互重疊,覆少部分土後將苗株向上提拉一下,以免根部留有空隙,然後再覆土、鎮壓,澆穩根水,再覆鬆土保墒,並避免土錶板結。

  蘆筍的價值

  一、是蘆筍低糖、低脂肪、高纖維素和高維生素。這個特點也是現代營養學對保健食品提出的要求。蘆筍嫩莖含水93.2%,蛋白質1.7%~3.0%,脂肪的含量很低,僅0.2%,粗纖維1.0%。維生素含量很高,維生素C平均含量為41.4毫克/100克,比蒜薹高5倍;維生素B1為80~92.5微克/100克;維生素A是胡蘿蔔的1.5倍,達到29400國際單位。

  二、是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氨基酸含量高而且比例適當。特別是在所有的氨基酸中, 天門冬氨酸含量高達1.826%,佔氨基酸總含量的13.23%,這對治療心血管病及泌尿系統疾病有很大作用。

  三、是蘆筍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如鈣、磷、鉀、鐵的含量都很高;微量元素如鋅、銅、錳、硒、鉻等成分,全而且比例適當,這些元素對癌症及心臟病的防治有重要作用,營養學家和素食界人士均認為它是健康食品和全面的抗癌食品。

  蘆筍的注意事項

  1.白筍變色 培土採收的蘆筍要求筍為白色或乳黃色,如筍為綠色或筍尖為綠紅色,則為變色。嫩莖變化主要是遇光所致,在完全避光的條件下,嫩莖不會變色。

  白筍變色主要是栽培管理原因。如在砂質土或黏重土地塊上,砂質上的空隙大,黏重土易龜裂,這些縫隙均可透光使蘆筍見光變色。土壤溫度高、乾燥,培土易乾裂;培土過鬆,土壤空隙太大,均可因透光而使筍變色。

  為防止蘆筍變色,在栽培中要選用砂壤土,精耕細作,使土壤顆粒粗細均勻,水分適中,培土鬆緊一致;地溫過高時,適當澆水,增加土壤溼度,減少土面龜裂。

  白筍變色嚴重時,應適時早收,供應市場鮮食。

  2.畸形筍 蘆筍採收時嫩莖彎曲、粗細不均、橫斷面不為圓或扁圓形等均為畸形。畸形筍影響加工商品價值。畸形筍發生的原因主要是施肥不腐熟或過多,燒死了嫩莖生長點,或抑制了生長點的正常發育;土壤粘度大,坷垃多,培土鬆緊不一,妨礙了嫩莖的正常伸長,嫩莖抽生時,遭受蟲害損傷等均可使蘆筍畸形。防止畸形筍產生的措施為:精細整地,使土壤中無石塊、無大坷垃、土壤疏鬆,培土要鬆緊一致,並注意防治地下害蟲。

  3.空心筍 嫩莖中間組織呈空心狀稱空心筍。空心筍降低了食用價值。空心筍是由於營養比例失調,缺少磷、鉀肥,採筍期過多地追施氮肥,植株徒長而造成嫩莖空心。在採筍期要注意合理施肥。特別要注意追施磷、鉀肥,不要單施氮肥,確保地上部生長粗壯,製造和積累較多的營養供嫩莖抽生,即可避免空心筍出現。

  4.嫩莖開裂 採筍期,嫩莖縱向裂成深口,裂口呈褐色,不但降低食用價值,還易引起腐爛。開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缺磷、鉀肥料,植株徒長,久旱缺水,突然澆水或降雨,使嫩莖的增粗膨大過快,而表皮已木栓化不能相應加粗,而導致開裂。防止嫩莖開裂的主要措施是注意增施磷、鉀肥料,澆水應均勻,忌忽幹忽溼。裂口嚴重的地塊,可每公頃施500倍的滷水1千克防治。

  5.異味蘆筍 味淡、苦味過重或有其他異味,均可影響食用價值。異味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受農藥和澆灌城市汙水,或有毒的廢氣和工業垃圾等汙染所致。為此,在培土時勿施有機肥料;培土前後和採筍期,嚴禁施用農藥;禁止用垃圾追肥;不用工業廢水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