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養殖類創業經歷
創業不像讀書,一天可以過好多年,創業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走。看看那些敢於在農業創業的故事,學習他們,激勵自己的創業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打工仔養雞創業十年欲造大品牌
他16歲外出打工,從事餐飲服務行業,雖說辛苦,但也不至於風吹日晒。打工時,他認為打工不能長久,遂產生創業想法。在廣東某雞場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來最難吃,但吃得最飽的一頓飯。儘管條件艱苦,一想到自己的選擇,他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創業十年來,他帶領上百戶村民搞烏骨雞養殖,村民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在看到烏骨雞批發的抗風險能力低時,他開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線。“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抗風險能力,讓村民持續增收。”目前,他已經在成都“探路”,未來兩年將基本實現品牌化的道路。
說起創業,他總是顯得很熱血,他有說不完的話,有訴不完的情。在他看來,創業是一件能讓他激動的事情。他說,創業不僅能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點,還能帶動周邊的鄉親致富,這就是令他熱血沸騰的事情。
他就是高縣慶符鎮百通村村民李叢江。
打工少年與雞結緣
2001年,16歲的李叢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溫江一家農家樂從事餐飲服務。農家樂的生意不錯,一道名為“叫花雞”的招牌菜點單率很高,“雞的價值原來這麼高?”這個印象逐漸進入了李叢江的腦海。兩年後,他又到廣東清遠從事餐飲服務。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後能做什麼。”李叢江說,他和身邊的務工人員交流發現,只要家鄉有機會,他們都願意回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回家後自己能做什麼。不到20歲的李叢江心想,那些四十多歲務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變這個現象,就只有選擇一條未知的路。
許是機緣巧合,許是命運安排。李叢江想到的第一個專案是養豬,他有一個同事是清遠當地人,同事的親戚養豬的效益還不錯。某天,兩人跑到書店,選購兩本養殖的書籍,一本是養豬,一本是養雞。“沒想到養豬那本書沒看進去,倒把養雞的書看進去了。”李叢江說,書後就熱血沸騰,書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會很快成功的。
說幹就幹,三天後李叢江就辦理了辭職,在親戚的介紹下去一家養雞場打工。廣東是我國肉雞養殖的主產區 ,而當地的清遠雞更是聞名全國的雞種,深受港澳消費者的歡迎。這些資訊對於李叢江而言,無疑是興奮的。但是,他的興奮很快被舟車勞頓消磨了。
“從清遠縣過去,要坐三個多小時的車,再轉車。”李叢江說,到了養殖場老闆的家裡,他吃了一頓目前為止,最難以下嚥,卻吃得最飽的飯。原來,那裡飲食條件很差,在李叢江看來,那是在老家連豬也許都會嫌棄的伙食。
“我差點眼淚就流出來了,但是強忍住了。”李叢江說,他一想到這是自己的選擇,就咬牙堅持了下來,儘管飯菜難以下嚥,他也強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為自己即將開始的艱苦生活打基礎。飯後,李叢江被帶到養殖場,開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鄉帶領村民致富
2005年,李叢江回到家鄉,看到自己家鄉已有了幾家小型的養殖場,但他們都是在自己房屋內飼養,飼養方式還比較傳統。於是,他的創業路開始了,他用了2500元養了100只雞,雖然都成活了,卻因為品種的原因沒有賺到錢。“其實在打工期間,很多實用的技術並沒有學到。”李叢江說,雖然當時老闆對他能吃苦、善學習的精神很滿意,但是很多技術並沒有交給他,擔心他學成後就另立門戶了。幾年雞場的打工生涯,對於李叢江而言,就是開闊了眼見,對養雞的基本套路,以及雞場建設有了一定了解。
經過選品種的失敗後,李叢江仔細分析發現,雖目前沒有掙到錢,但實際上幹這一行是很前途的,他暗暗給自己加油打氣。第二批,他購買了500只當地的烏骨雞,進行竹林飼養,深受城裡人喜愛。四個月後,果然賺到了6000多元,這比當時在外地打工要強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對養雞的信心。
李叢江有個特點,善於思考接下來如何走。當養雞掙到錢後,他就在想,如果只養殖五六斤的大雞,肯定會因為它的養殖週期長***5個月***積壓資金多而週轉不過來,怎樣才能擺脫這個瓶頸呢?他從信用社貸款了5000元,只能暫時解決資金的困難,但是,這對以後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還得從發展思路上想方法。
後來,他調查發現,很多農民想養雞,苦於孵化技術不到位,而導致養雞的成活率不高。於是他想,何不把剛孵出的小雞養大點,然後賣給想養雞的農戶呢?這樣時間又短,見效又快,資金週轉也快,風險又小,而且還可以帶動農戶養雞的積極性,從而帶動該村的經濟發展。
金漁村村主任李興友說,李叢江創辦養殖場獲得成功後,周圍村民漸漸上門來請教技術。他都耐心地將養雞技術傳授給村民,對缺乏養殖資金的村民主動提供脫溫雞苗,並精心指導飼養技術,幫助村民逐步走上脫貧路。來自落潤鄉的養殖戶潘廳洪說,李叢江不僅賣小雞苗給他,還教他怎麼喂,年初他買了100只小雞,前幾天把成品雞賣了,賺了好幾千元。“今天來多買點雞苗,喂到過年的時候準能賣個好價錢。”
“探路者”欲造品牌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李叢江以自己近十年的養殖技術經驗為基礎,帶頭成立了高縣三合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承包了位於慶符鎮金魚村150畝茶山作為養殖基地,年出商品雞2萬隻,帶領其他合作社成員出欄3萬餘隻,實現銷售額400餘萬元,商品雞主要銷售成都、重慶、昆明等地方。
“雖然每年的出欄量在遞增,價錢上不去的話,抗風險能力就低。”李叢江說,在2013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發銷售,量大價低,雖然銷量一直很好,但是李叢江擔心的是變化莫測的市場因素,一旦市場有變,村民們就掙不到錢了。
2013年,李叢江在成都開設了第一家“糧辛生態鳥骨雞專賣店”並註冊了“糧辛土雞”商標。他的想法是,通過自己在成都市場的發展進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條品牌路線。以往批發價18元/斤左右的烏骨雞,在成都的售價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成都這邊的市民還是很接受這個價格,銷量不錯。”李叢江說,2014年在成都的總銷售額約80萬元。
“我前期作為‘探路者’,一旦品牌成熟,就可以和村民合作,讓他們掙更多的錢了。”李叢江說,現在他要多條腿走路,一來是繼續搞批發銷售,二來則是做好品牌營銷,爭取在兩年之內讓“糧辛土雞”的品牌在成都打響,他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將他的養雞事業不斷做大做強。打出自己的品牌,帶動更多的村民來進行土雞養殖,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二:
85後大學生創業回家養鴨 四年掙百萬資產
現代快報報道 1988年出生的何東,為了養家休學回家養鴨子,經過4年的拼搏,現在成了無錫地區最大的鴨子養殖個體戶,賺下了百萬資產。和同齡人比起來,何東略顯“滄桑”,每天與鴨子打交道,這個“85後”小夥子連找物件的時間都沒有。在何東看來,和當初的大學同學比起來,自己這幾年在社會這所大學的歷練,更是一筆難得的財富。
為養家休學回家養鴨子
何東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先來到位於江陰臨港新城申港街道申南村4000多平方米的鴨棚裡,從四五萬只鴨子裡把健康出狀況的鴨子挑出來治病,然後開始餵食。中午簡單吃點午飯,下午再去鴨棚巡視,然後又是一陣忙碌地給鴨子們準備“晚餐”。
2005年,何東的父親因患胃癌入院治療,當年底,手術後的何父開始自己創業,學起了養鴨子。從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何家靠養鴨賺了二三十萬元。
2007年,何東考取了徐州師範大學。全家人沒想到的是,在何東考上大學的第二年,因為鴨子價格回落、疫病的增加等不利因素,何家不但把此前所賺的幾十萬元都賠光了,還虧了不少錢,何父的身體再次出現狀況。大一結束後,何東決定回家幫父親撐起這個家。“大二新學期報到時,我向學校申請休學。”當聽到兒子不念大學要回家養鴨子,何父立即趕到徐州阻止,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平時很聽話的兒子這次卻鐵了心。知道拗不過兒子,何父突然一下子坦然了,只對兒子說了一句:既然決定了,就要好好幹。
上手快85後成養鴨能手
讓人欣慰的是,何東回家沒幾天就“賺了”自己養鴨生涯的第一桶金。“我從網上查到,從徐州買鴨飼料,即使加上運輸費,每噸的價格也能便宜400多元。”何東告訴記者,這樣每天降低飼料成本三四千元。現在,常州的一些養鴨大戶也都陸續開始換用徐州的鴨飼料了。
回家後,何東潛心研究起養殖鴨子的方法。何東發現,父親的傳統養鴨方式只能讓鴨子長大,遇到鴨子生病就一籌莫展。於是,何東自建一個養鴨群,拉了不少資深養鴨專業戶進群討論。平時也會在網上搜集各種和鴨子有關的病例,他還是一個全國鴨子養殖網的常客。現在,鴨子的常見病,何東都能自己幫它們醫治。“去年,有2萬多隻鴨得了胰腺病,多虧兒子天天在鴨棚裡照顧吃藥,才將損失降到最低。”何父說。
現在,何家的養鴨場已經有60多畝地,鴨棚4000多平方米,這些硬體的投入就有兩三百萬。
“鴨司令”還想返校學習
養了4年的鴨,何東不無憂慮地告訴記者,目前養鴨子的創收風險也越來越大。何東說,他已經在考慮做別的創業專案。“養鴨,是為了挑起養家的擔子,可以為以後的發展積累第一桶金。”
對於兒子當初的選擇和如今的成就,何父告訴記者,一開始他對兒子的選擇和未來一直很糾結,現在實踐證明兒子當初的選擇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踏踏實實地在幹,這幾年也讓他對兒子有了更深的認識。
何東說,今年他的那些大學同學就要畢業了,和他們相比,自己並不為當初的選擇感到可惜,因為在社會這所大學裡,這幾年他所學到的“財富”是同學們體會不到的。
何東坦言,以後有機會,還想重返大學校園,充實自己,為今後的發展打基礎。“也許再進課堂,和我當初的心情就不一樣了,學習目的、效率更加會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