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出血的治療方法

  過多的體液在組織間隙或體腔中積聚稱為水腫。而水腫怎麼治療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皮下水腫治療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皮下水腫病因:

  風邪外襲***20%***:

  肺失通調風邪外襲,內舍於肺,肺失宣降通調,上則津液不能宣發外達以營養肌膚,下則不能通調水道而將津液的代謝廢物變化為尿,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發為水腫。

  溼毒浸淫***20%***:

  內歸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癰瘍瘡毒生於肌膚,未能清解而內歸肺脾,脾傷不能升津,肺傷失於宣降,以致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發為水腫。《濟生方?水腫》謂:“又有年少,血熱生瘡,變為腫滿,煩渴,小便少,此為熱腫。

  水溼浸潰***15%***:

  脾氣受困脾喜燥而惡溼。久居溼地,或冒雨涉水,水溼之氣內侵;或平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均可使脾為溼困,而失其運化之職,致水溼停聚不行,瀦留體內,氾濫肌膚,發為水腫。

  溼熱內盛***15%***:

  三焦壅滯“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溼熱內侵,久羈不化;或溼鬱化熱,溼熱內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三焦為之壅滯,水道不通,以致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發為水腫。

  飲食勞倦***10%***:

  傷及脾胃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脾氣受損,運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引起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而成水腫。

  腎氣虛衰***10%***:

  氣化失常“腎者水髒,主津液。”生育不節,房勞過度,或久病傷腎,以致腎氣虛衰,不能化氣行水,遂使膀胱氣化失常,開合不利,引起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而成水腫。

  皮下水腫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與水液代謝關係最為密切的臟腑是肺、脾、腎,這三個臟器的功能失調是引起水腫發生的關鍵所在,因此治療水腫,中醫一般以宣肺、健脾、溫腎為基本原則,具體方法如下。

  1、宣肺利水:主要臨床表現為風邪外襲所致發熱,惡寒,惡風,頭痛,肢體關節痠痛,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浮腫先見於面部,後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醫稱此種水腫為風水,多見於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常用方劑有越婢加術湯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常用藥物有麻黃、生石膏、生薑、白朮、防風、桑白皮、雙花、連翹、薄荷、前胡、赤小豆、車前子、澤瀉、白茅根、益母草等。

  2、健脾化溼、利水消腫;臨床表現為全身凹陷性水腫,腰以下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納呆,胸悶,苔膩、脈濡。常用方劑為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常用藥物有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薑皮、陳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腫甚而喘者加麻黃、杏仁、葶藶子;下半身腫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溼熱壅盛,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祕結,苔黃膩,加大黃、木通、小薊等。

  3、溫中健脾、行氣利水;本法適用於脾陽虛弱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浮腫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胸悶腹脹,納少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脈滑沉緩。常用方劑為實脾飲加減,藥物有:茯苓、白朮、附子、乾薑、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豬苓、澤瀉、黨蔘、黃芪等。

  4、溫腎利水:適用於腎陽衰微者。主要表現為全身高度水腫,腰以下為甚,腰膝痠軟,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諷白,尿少,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常用方劑有真武湯、金匱腎氣丸等。藥物有茯苓、白朮、白芍、附子、生薑、熟地、丹皮、澤瀉、山藥、山萸肉、肉桂等。

  皮下水腫日常預防:

  1.避免久站久坐,在家或辦公時,每隔一段時間起身走動。

  2.入睡前,將腳抬高超過心臟的高度即可。

  3.食物避免重口味。鹽分不單只是食用鹽或吃起來鹹的東西,其實是泛指所有的醬料、醃製物或含鈉量高的飲料。應多吃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鉀***,因為鈉和胰島素會將水分滯留在體內,而鉀在體內的作用是排出水分。

  4.生活規律不要過度勞累。

  5.常運動;勤作腳板肌肉幫浦運動,預防及消除腿部腫脹。

  6.不要穿過度緊身衣物,特別是在臀部和大腿會很緊的牛仔褲、束腹、束腰等會造成腹壓增加的衣物。

  7.穿彈性襪。

  8.避免穿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