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保健原則有哪些

  熱,是夏季的一大特點,所以夏季也稱之為“苦夏”。那麼在這個季節養生保健又有哪些原則呢?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

  夏季養生保健原則

  一、夏季養生之飲食防火

  高溫的天氣,會導致人們煩躁上火,失眠等一系列的症狀,夏季的暑熱又容易給身體產生內熱,“防火”成為了夏季養生首要原則。

  盛夏,可以多吃一些清熱解毒的食物,在中醫上,能清暑熱降火的藥材有:薄荷、荷葉、金銀花、菊花、連翹等。飲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的為主,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可以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併煮粥,並擱涼後食用,這藥粥具有健胃和消暑的作用。平時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這可提供維生素的補充。最好多吃一些瓜類食品,包括西瓜、香瓜、西蘭瓜、黃瓜、冬瓜等。

  二、 夏季養生之起居靜養

  夏季養陽貴在養心,在中醫理論體系中,中醫也認為“夏氣和心氣是相通”,所以養生要“靜養”,比如:早睡早起,避免大汗淋漓。汗液流多了,易傷陽。

  天氣轉熱後,容易出現情緒煩躁、心神不寧、睡眠不好等,人的心神也很容易受到影響,那麼要如何避免出現心神不寧呢?首先,要重視精神的調養,保持愉快的情緒;其次,切忌暴喜傷心,要保持神清氣和的狀態。

  中醫早就有“夏季宜養心”的說法,所以夏季起居養生方面要保持身心愉悅、心情暢達,防止心火過旺而引起疾病。

  三、夏季養生之運動忌立即吃冷飲

  夏季稍微一運動就大汗淋漓了,很多人喜歡在運動後立即吃冷飲及冰飲料之類的,覺得這樣很“爽”,很解渴。其實這樣對身體的健康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運動過後如果立即吃冷飲之類的話,對身體的肝臟及肺部的危害較大。氣血沸騰,肺、肝臟等功能處於活躍狀態,而馬上受涼之後,也會損傷人體的陽氣。

  在中醫中有“形寒飲冷傷肺”的說法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運動過後,最好在身體比較平穩的狀態下在和冷飲,但是也不要太過冰涼。而屬於虛寒體質的人最好要少吃冷飲,因為容易引起胃痛等疾病。

  四、夏季養生之如何防涼防暑

  夏季天氣熱,空調風扇是解熱的最佳電器,對於怕熱的人來說,開著風扇,空調是最舒服的。但是對於關節患者來說,夏季是最應該避涼的,因為過涼的環境更容易引起病變。所以在夏季關節關注要適度的使用空調及風扇,儘量少用。

  夏季外面的天氣過於炎熱,所以要避免長期時間暴晒於陽光下,需要外出需要最好防暑的措施,家裡可以備用一些防暑藥品,比如:人丹、藿香正氣系列***水、液、丸、膠囊***、十滴水、風油精等。而對於經常待在空調房裡的人來說,要注意補水,應該要多喝水。以免肌膚過於太乾燥。

  夏季養生保健誤區

  誤區1:夏夜宜晚睡

  有人認為夏季後半夜氣溫下降再睡而第二天晚起可更好地休息。但按人體“生物鐘”的規律,睡眠的最佳時間是22-23時,早晨5-6時是生物鐘的“高潮”,此時起床精神最好。因此,夏季仍應按時起居。

  誤區2:開門窗通風涼快

  在夏季酷熱的日子,室外氣溫很高,有時連外面的風都是熱的,這時開啟門窗會使室內外的溫度一樣高。所以,夏日如室外氣溫很高,應在氣溫最高的14時前關上門窗,使室內氣溫保持較低的水平,到傍晚時再開啟門窗,房間裡會顯得涼快些。

  誤區3:運動後大量喝水

  暑天運動必然會大量出汗。如果運動時間稍長,人體失水較多,必然會感到口乾舌燥。有的人運動後便大量飲水,一是覺得痛快,二是覺得大量飲水才能儘快補充身體需要,使體液平衡。實際上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人在運動時,體內大量血液存留在四肢肌肉中。如果運動後馬上大量飲水,勢必會使胃腸道部分血管急劇收縮,吸收能力減弱,且使人感到胃部沉重悶脹,妨礙膈肌的活動,影響正常的呼吸。因此,夏日運動後應適量補充點水,特別是鹽水,不要快速大量飲水。

  誤區4:赤膊涼快

  悶熱的三伏天,有些人總喜歡光著脊樑,以為這樣涼快,其實未必如此。從生理角度分析,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面板蒸發,而且還靠面板輻射等。據測定,在氣溫18-28攝氏度的環境裡,人體體溫的70%靠面板輻射、對流和傳導散熱;氣溫達到35攝氏度時,體溫主要靠面板蒸發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面板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所以,如果這時赤膊,就容易吸收熱量,非但不涼快,反而會感到更加悶熱。

  誤區5:大量出汗有益健康

  夏天出汗一方面可蒸發散熱,維持體溫的恆定;另一方面可排出多種有害的代謝廢物,如乳酸、碳酸、肌酐、尿素以及細菌的毒素等。所以在暑天只要能出些汗,小便通利,就不大會得病。若無汗少尿,常為暑病先兆。老年人汗腺萎縮,所以容易得暑病。

看過的人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