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學習方法報

  數學作為初中生學習的一門主課,歷來受到學生家長和教師的重視。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家長們紛紛為孩子們報諸如輔導班等之類的方法來試圖提高成績,教師們也是費盡心思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以上方法效果如何暫且不談,有個關鍵的問題是必須讓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方能促使學習成績步步高。所以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首先、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很多同學和家長會忽視而寧願花大量時間去輔導班。其實按時做好課前預習,聽課的時候就能有重點。重點聽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課堂筆記。課後及時溫習。學習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會一口吃個胖子;與其貪多嚼不爛,不如按照正常的學習規律來,既不耽誤學習又不耽誤玩。

  第二、打好數學基礎。

  數學學習中,數學概念、基本定理定義和公式是基礎。同學們一定要先理解,需要求證的學會求證,能推導的自己會推導;這樣才能理解記憶;真正學會。如果連基本概念和定理定義、公式都不理解,記不住;怎麼會做題呢?所以,打好基礎是關鍵。

  第三、熟悉例題,吃透課本。

  數學考試和中考都是以課本為基礎命題的。因此,書上的例題一定要弄懂吃透。把課本上所有的知識點都過一遍;重點記憶。

  第四、課後練習及時做

  對於課後練習一定要在學完一課後及時做。鞏固所學知識;不懂的及時問老師或者同學。

  第五、做同步訓練題。

  數學公式和定理的運用,還要考平時做一定的同步訓練題。但是不能貪多,做過的一定要弄會,搞懂。總結別人的方法,找出差距,彌補不足。

  第六、多總結對比記憶。

  數學中也有很多相似或相近的定理定義,公式。要善於總結他們的區別與聯絡。才能記得牢記得快。做題也是,多總結好的解題方法,技巧;才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學習方法因人而異,同學們要多總結,結合自身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初中數學並不難,相信大家都能學好。

  二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由於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很多學生便覺得數學學習難度很大。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要獲得高效的學習方法,就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來解決問題。然而,在現階段,很多初中生普遍學習目的不明確,沒有一個常規計劃,忽視預習的效果,想到哪就做到哪,而且聽課時無重難點之分,複習時不懂比較歸納和總結,對於識記只能憑死記硬背等等。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要讓學生學好數學,就得從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發展的行之有效的學習計劃。在制定計劃時,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切忌空泛,要有可操作性和時間保證,應儘可能使各類目標都能按期落實。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各自不同的知識基礎,把掌握公式法分為三個步驟:其一掌握公式法,因式分解法;其二掌握直接開平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其三掌握配方法。這樣不同的要求,就會保證每個學生在各自基礎上都有進步,並有助於計劃的落實。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其實,學習的過程就是融會貫通的過程,許多數學知識不僅需要學生理解,更要讓學生記憶掌握。如歸類記憶法就是根據識記內容的性質、特徵及內在聯絡進行歸納分類,平行四邊行、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質及判定。比較記憶法就是對於容易混淆的數學概念抓住關鍵地方比較區分,如全等三角形與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質。歌訣記憶法就是要把記憶的數學知識編成歌謠、口訣或順口溜以便記憶,如完全平方公式可編為“首平方,尾平方,首尾的二倍放中央”。列表或圖形記憶法就是把要記憶的知識用表格或圖形反應方便記憶。

  第三,教師要幫助學生提高觀察分析、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認知能力,在例題課中要把解題思路的發現過程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該怎樣做,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是什麼促使這樣做、這樣想的。

  這個發現過程可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或由教師講出自己的尋找過程。

  在指導學生練習中,要認真審題,細緻觀察,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學會從條件到結論或從結論到條件的正逆兩種分析方法。

  初中數學研究物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研究數量關係的,另一類是研究空間形式的,即代數、幾何。教師要指導學生熟練掌握重要的數學方法,如配方法、換元法、待定係數法、綜合法、分析法及反證法等。

  良好的學習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作為任課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通過各種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就必定會收到良好的學習成效。

  三

  1.求教與自學相結合

  在學習過程中,即要爭取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但是又不能處處依靠教師,必須自己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索、去獲取,應該在自己認真學習和研究的基礎上去尋求教師和同學的幫助。

  2.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在學習過程中,對課本的內容要認真研究,提出疑問,追本究源。對每一個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內在聯絡,以及蘊含於推導過程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在解決問題時,要儘量採用不同的途徑和方法,要克服那種死守書本、機械呆板、不知變通的學習方法。

  3.學用結合,勤於實踐

  在學習過程中,要準確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質含義,瞭解從實際模型中抽象為理論的演變過程。對所學理論知識,要在更大範圍內尋求它的具體例項,使之具體化,儘量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思維方法應用於實踐。

  4.博觀約取,由博返約

  課本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但不是唯一的來源。在學習過程中,除了認真研究課本以外,還要閱讀有關的課外資料,來擴大知識領域。同時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認真研究,掌握其知識結構。

  5.既有模仿,又有創新

  模仿是數學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學習方法,但是決不能機械地模仿,應該在消化理解的基礎上,開動腦筋,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而不拘泥於已有的框框,不囿於現成的模式。

  6.及時複習增強記憶

  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必須當天消化,要先複習,後做練習,複習工作必須經常進行,每一單元結束後,應將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統化、深刻化。

  7.總結學習經驗,評價學習效果

  學習中的總結和評價,是學習的繼續和提高,它有利於知識體系的建立、解題規律的掌握、學習方法與態度的調整和評判能力的提高。在學習過程中,應注意總結聽課、閱讀和解題中的收穫和體會。更深一步,是涉及到具體內容的學習方法。如,怎樣學習數學概念、數學公式、法則、數學定理、數學語言;怎樣提高抽象概括能力、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樣解數學題;怎樣克服學習中的差錯;怎樣獲取學習的反饋資訊;怎樣進行解題過程的評價與總結;怎樣準備考試。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將更有利於中學生對數學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