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武術的歷史源流

  武術是中華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的體育專案。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到了明末清初更有了飛躍發展,出現了流派紛呈,群雄四起的現象。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武術是中華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的體育專案。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到了明末清初更有了飛躍發展,出現了流派紛呈,群雄四起的現象。

  廣東化州現行流行的武術,大多數亦是在那個時期湧現出來的。跟整個廣東差不了多少.隨著中原文化的不斷南移,廣東除了土生土長的武術之外,還有一批外省拳術融入,並植根、開枝散葉。他們的風格總的來說與本地拳術有些相似,我們已習慣稱這類拳為南拳。

  化州市數年如一日堅持長練的組織團隊有:

  犀灣超英少年醒獅團.化州市上武堂醒獅團.化州市上郭醒獅團,合江醒獅團,郭日武醒獅團,東山七裡武朮團,寶圩秧地坡醒獅團,可好嘖畫醒獅團,東山塘蝦醒獅團,雄獅美朮工藝醒獅團,石灣坡田醒獅團,長岐塘北醒獅團,鑑江藝武堂醒獅團,化州市合江高步醒獅團,

  化州南拳的拳術,最著名最廣泛的是“洪、劉、蔡、李、莫”五大名家功夫,其它拳種有師姑拳,佛家拳,長拳。

  洪家拳

  化州從城市到農村練武的人都是最多的,以南拳為五大名家之首。相傳是洪熙官所創。洪拳是以龍、蛇、虎、豹、鶴、獅、象、馬、猴、彪的象形及其特性、加以技擊手法編制而成的。有的將此十大象形編成一手“十形拳”;有的以龍、蛇、虎、豹、鶴編成“五形拳”;有的以虎、鶴編成“虎鶴雙形拳”;此外有將其中一樣動物形象編成“彪形拳”、“夜虎出林拳”、“單弓伏虎拳”、“雙弓伏虎拳”、“鐵線拳”師姑拳、等等。

  洪家拳主要特點是:沉肩墜肘、以氣催力、手法貫穿到金、木、水、火、土、五行力、內外浮沉、形意合集如一、步穩勢烈、氣勢威猛,並因時適勢的發出呼喝聲,以助聲威。其組合特點是:先慢後快,先簡後繁。技擊特點是以橋手為主,很少起腿,穩紮穩打,先發制人,正面攻擊居多。

  器械套路方面有:鐵包金棍、單頭棍、蔡陽刀、洪家大鈀、護手刀、八卦棍等。

  洪家拳在中國出奇人物,其代表有鐵橋三***樑坤***、吳隱林、黃飛鴻、林世榮等。近代的有吳少泉、曾慶煌、陳昌棉、趙教、何華等在廣東流源甚廣。

  鐵橋三***1813年-1886年***,原名樑坤,廣東南海縣人。年幼時就非常嗜武,到處尋訪名師。後來有機會遇到洪拳鉅子、福建莆田少林寺的覺因和尚,對他的武功非常景仰,遂拜其為師,入廣州白雲山能仁寺帶髮修行。在寺中學藝七年,得到覺因的悉心教誨,盡得其師真傳,成為洪拳傳入廣東後的一位代表人物。

  黃飛鴻原名黃錫祥,字達雲,原籍南海西樵祿舟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於佛山。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黃飛鴻並非廣東十虎之一, 廣東十虎分別是: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周泰、譚濟筠、黎仁超、陳鐵志 樑坤***,飛鴻五歲從父習武,12歲隨父鬻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後遇鐵橋三***廣東十虎之一***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後,黃飛鴻隨父於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黃麒英謝世,黃飛鴻子承父業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一生中,曾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號。 此外,黃飛鴻亦善於舞獅,有廣州獅王之稱.

  林世榮***1861-1943年***,1861年出生於廣東南海平洲平北西河村,幼隨祖父習家傳武術,少年曾在屠豬店裡當夥計,後師從林福成和吳全美等名師,並師從黃飛鴻二十餘載。曾任福軍軍中武術總教練,曾於清末參加廣州大型武術比賽,獲第一名。1921年,廣州孤兒院發起慈善籌款,林到場表演武術,受到孫中山先生稱讚,孫中山以大總統名義向他頒發銀質獎章,在廣州開過三家武館,上世紀二十年代遷居香港以傳授武術為業,並在當時開廣東拳師公開刊印拳譜、武術套路寫作的先河,1930年左右,先後刊行《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等拳譜,在海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林世榮一生授徒萬餘人,是成就最大的黃飛鴻嫡傳弟子。 1943年,在故鄉平洲逝世,享年82歲。
 

  關於林世榮,民間流傳不少,但見諸文字的檔案資料卻不多,只有在其門徒朱愚齋撰寫的《林世榮正傳》、黃文啟的《先師林公世榮傳》中可見零星記錄。

  洪家拳是中國拳術中南拳之一。俗稱洪拳,相傳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廣東流行甚廣,是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其流傳區域亦廣,如四川、湖北、湖南、廣西、陝西等地,在香港、澳門、澳洲、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頗有影響。據說系清代民間祕密結社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洪門相傳創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另傳起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明將鄭成功在臺灣創立的“金臺山”,該組織以明太祖朱元漳年號“洪武”的“洪”字立門,故稱洪門。

  相傳由福建茶商洪熙官所傳。該拳最早有兩種風格:一是長手、長橋、大馬,長於進攻;一是外手、短手、短橋、狹馬,利於防守。現今流傳的洪家拳據說是洪熙官將兩種風格融會貫通,獨創一格,發展而成的。其主要套路有三進拳、鐵線拳、二龍爭球、夜虎出林、五形拳和十形拳等。洪家拳的特點是動作樸實... .....

  劉家拳

  劉家拳是粵北英德縣綽號叫劉三眼所創。因他額上有疤如眼睛,故稱“三眼”,後嫌不雅,改稱“三雁”。相傳他少年到南少林學藝,後又得自其妻傳授頗多,以劉家棍著稱。有“落地金錢”一招最為絕。其拳法純用短手,高不過肩。其基本理論是:“近似追風箭,退似雷電閃,走步需靈活,出手似雲煙”多用吊馬、拖馬、側閃等動作。有“蠄蟧***蜘蛛***爪、蝦公腰”,是說手法要快速敏捷,如蜘蛛捕食一樣。“蝦公腰”者,是形容腰肢伸曲轉體、像蝦在水中游動一樣,運轉自如。風格特點是:短橋短馬、靈活多變,步走四面、拳打八方。

  拳術套路有大運天、小運天、天邊雁、八圖功和劉家五形拳等。

  可惜劉家拳現已很少見到,只有民間極少數人練習,瀕於失傳。

  劉家拳南拳流派之一。相傳有三種說法,一是劉生、二是劉一眼、三是劉青山所創的,他們都是湛江人,都姓劉,故名劉家拳。該拳短小精悍,步型稍高,步法靈活多變,含胸蓄氣,擅發短勁,出拳後肘微屈。劉家拳以靈為主,短橋短馬、功夫硬朗、靈巧敏捷、步走四方、拳打八面。如進似追風箭、退似雷電閃、走步須靈活、出手似雲煙,它多是以吊馬、拖馬、側閃等的技法。而手法上則是禽蟧爪***禽蟧即蜘蛛***、蝦公腰***蝦公即雄蝦***,禽蟧爪是指它的橋手快速敏捷,蝦公腰是指腰力的運用上要有如蝦腰般的爆炸力。其拳術套路有大運天、小運天、十拳、天邊雁、八圖功、劉家五形拳、劉家刀、劉家棍等。

  蔡家拳

  蔡家拳相傳是乾隆年間少林僧人蔡九儀***一說蔡展光***所創。該拳流傳地區很廣,包括湛江、濂江、茂名、化州、吳川、中山、江門等地。

  武諺有云:“洪家講橋馬,蔡家講快打”。蔡家拳的特點是快速靈巧、敏捷多變、偏身借力、以巧取勝,不要求硬逼硬打。

  其拳術套路有十字拳、拳肘手、六連拳、柳碎梅、百鳥歸巢。器械套路有單頭棍、雙頭棍、雙頭挾單枝、蔡家大鈀、雙刀。

  蔡家拳南拳流派之一。相傳為少林寺僧人蔡福所創。蔡家拳以快為主,快速靈巧、敏捷多變、消身借力、因勢利導、閃化巧取、以巧取勝、不以力爭衡。在技術上,蔡家拳是有著重偏門攻擊,快步搶攻,消身借力的特點,馬步以三角步為主。步型稍低,步法穩健,動作幅度大,擅髮長勁,出拳後肘伸直。其拳套路有十字拳、大運天、小運天、天邊雁、柳碎梅、兩儀四象拳、拳肘手、六連拳、百鳥歸巢等,器械有單頭棍、雙頭棍、蔡家三矢大鈀等。

  李家拳

  李家拳為新會李友山所創。李家拳的特點是:偏身偏馬,沉實穩重,出手迅猛,多用肘法。

  李家拳的肘法最為突出,共有36種。

  李家拳的套路有五連手、中六連、七連手、短扣等。器械套路有子午連環棍、雙頭大圈點棍、金鎖連環雙刀等。

  李家拳南拳流派之一。相傳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2年***發源於惠州鵝埔角火地村***現屬惠城區河南岸米地村***,由村民李義所創,是廣東五大名拳之一。該拳集南派功夫之紮實硬朗,融合北派功夫之快捷利落,獨具一格。嚴景山師傅是李家拳的第六代傳人。又一說法是少林寺僧人李錫開所創,廣東新會李友山在少林五形拳基礎上改進所成。距今250年曆史,手法多變,長、短橋並用。步法靈活,擅用腿法,稍多跳躍。李家拳是以長橋大馬、偏身偏步、樸實剛勁為主。身法上則是以肘攻擊為主,要求沉實穩重,出手準確,由於是以肘攻擊為主,所以也要求著點準確,以避免一擊不中,被別人有機可乘。其拳訣:奇肘卅六有誰知,出挫沉纏捆最宜。剪下盤循成妙用,穿欄拱折護相施。尖橫下反兜歸後,頓揭連攻腕在前。纂伏低尋高割就,平鉤掃腳勢難移、尖橋宜用連肘法,巧妙功夫在頓肘。我橋在上宜頓打,我橋在下用纏攻。拳術套路有五連手、中六連、七連手、三十六肘、哨打、短扣、子午連環棍、雙頭大圈點棍、金鎖連環雙刀等。

  莫家拳

  莫家拳是廣東五大名拳之一。相傳從清朝乾隆年間傳至現在,已有三百多年曆史。莫家拳在大洲、石水口代代相傳。它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漸發展成一項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體育及優秀文化的結晶。

  莫家拳於清代嘉慶年間,廣東惠州府海豐莫蔗蛟首創,但那時尚未完善,更未定型。後傳給東莞火崗村的莫達樹、莫清驕、莫四季、莫定如等人,經他們反覆琢磨、修改後成為著名的莫家拳術。以上五人為莫家拳術第一代宗師。

  武術界有云:洪家***拳***講橋馬,劉家講靈巧,蔡家講快打,莫家講腿法。洪劉蔡李拳術腿法較少,而莫家就突出腿法。著名的有撐雞腳、穿心腿、虎尾腳、釘腳、勾鐮腳等。 其理論是:“一腳勝三拳”,“手長尺七,腳長三尺。放長擊遠,凌空飛踢。拳重一百兩,腳重千斤力。”

  莫家拳除腿法較多外,還有拳勢勇猛、剛勁有力、步法靈巧等特點。本門拳訣雲:“拳行如虎勢,腳法高中低,身靈步活力,長短勁俱齊。”

  拳術路有黑虎拳、谷穴拳、四門拳、盡箭拳、再戰拳等。器械套路有打單枝、中盆根、回龍槍、二郎棍、莫家大鈀等。

  南派拳術除上述五大名家外,還有我們熟悉的蔡李佛拳、詠春拳、俠家拳、南枝拳以及佛家拳、龍形拳、白眉拳等。因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詳述。民國年間,有很多外省拳種流傳到廣東,如鷹爪拳、螳螂拳、形意拳、北少林拳、太極拳、八卦掌等,練習的人相當多,但因不屬南拳範圍,故在此亦不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