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課後反思

  生物學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參考。

  篇一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作為一位生物老師應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以便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初中生物的教育物件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其教學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注重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我就是一直把我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應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多注意選擇與學生生環境密切聯絡的課外知識。例如,在教八年級生物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無性生殖》時,我問學生除了課本介紹的這些生物的無性生殖以外,你還知道生活中其他無性生殖的現象嗎?有不少學生都能說出克隆,即使不能說出來的學生,也在想。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很多問題都是基於實際生活提出的,也是最能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

  雖然我們要密切聯絡實際生活,但是也不能脫離教材,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不能作為教學的絕對依賴。從從事教學工作這段時間來看,我覺得我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系統地進行研究,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比如說,我們目前使用的教材本身也發在生變動,八下第8單元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在舊教材中是安排在八上第5單元,在我教學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感覺到這種安排很不合理,我們大家都知道,生物教學中生殖、發育遺傳和變異是重點和難點,教材改動後的安排更加符合學生學習從簡

  單到複雜,從已知到不知的認知規律,更易於學生的接受。當然除了依靠教材的合理分類,我們還學根據學情,通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

  另一方面,我通過日常聽課和學習,我也認識到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生物課堂是和生活緊密聯絡的一門學科,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出很多的結論,他本身就是一門研究自然的學科,所以要求我們生物老師要注意觀察身邊的各種現象,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收集資料的能力、團結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另外,我們在教學方法上,應儘量靈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根據課程結構設定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基礎、興趣情況和實際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應根據不同的課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篇二

  初中生物雖然內容比較簡單但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科理科學科,對於培養學生的對理科的學習興趣和理科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認識到這一點筆者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就非常注意從教學方法的和學生的學習方法方面對學生興趣和能力的進行培養

  1、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開課即一堂課的開始,心理學研究表明:精彩而藝術的開課,往往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為興奮,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課的匯入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開課激趣激疑,啟用學生的“動情點”,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可採用問題型、娛樂型、直觀型、實驗型和說課型等開課方式匯入新課,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振作學生精神,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慾望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這樣,在師生互動配合下,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正所謂良好的開端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2、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

  1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

  學習遊戲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形成科學的高效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人類傳染病的種類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常見的一些傳染病作如下歸類:呼吸道傳染病:拜拜飛馬流星拳***百日咳、白喉、肺結核、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消化道傳染病:雞傷病系二蟲***脊髓灰質炎、傷寒、病毒性肝炎、蛔蟲病、蟯蟲病***血液傳染病:瘧疾流出黑絲蟲***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黑熱病、出血熱、絲蟲病、***體表傳染病:沙眼疥瘡癬,炭***炭疽病***破***破傷風***血吸與狂犬。這樣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很快就能記住了。在學習神經系統時,名詞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詞列出來,讓學生在組成和分佈上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點。例如灰質和白質、神經中樞和神經節、中樞神經系統和神經中樞等。當學到“神經元”時教師可讓學生取一節有節的樹枝,那麼枝節就可比喻為細胞體,較細的可看為樹突,較粗的就可比喻為軸突。樹皮就可理解為髓鞘,那麼較粗的枝條和樹皮合起來就“組成”了一條神經纖維。像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把知識進行創造性地再加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系統梳理知識的能力

  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識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概括和理解,生物學知識結構才能真正被接納為認知結構。從而獲得深刻的領悟。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具有積極的探索慾望,同時在教學中利用一切教學材料,生活實際現象引導學生去探索。分析和總結,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構成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在傳染病後,我就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現流黃鼻涕和頭昏的現象,請學生分析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主動參與。積極探索,把上述實際實際問題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教師可行引導學生思考感冒屬於哪一種傳染病?是由什麼病原體引起的?學生在這樣經常性問題解決過程中,領略到了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經過長期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估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知識的系統梳理是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髮現知識的系統規律。及時對知識進行梳理。如在學習心臟的結構時,可啟發學生結合實物或掛職圖將其總結為“四腔”“八管”***主動脈、肺動脈、上腔靜脈、下腔靜脈各一條。肺靜脈四條***“兩瓣膜”***指房室瓣和動脈瓣兩種***。而在學習人體“血液迴圈”時,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質可概括為:“左心動。右心靜。肺相反。體相同”。這樣學生懂得生物學“怎麼學”、學什麼“。長期訓練可培養自學的習慣。有利於形成學習創新能力。

  4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定情境,鼓勵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後,可讓他們親自設計實驗。在實驗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都可讓他們去試一試。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和按書用做的感覺和效果是不太一樣的,通過這些過程,既能培養他們獨立且科學地思考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他們觀察、實驗、思維、自學等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篇三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

  初中生物新教材學生課堂實驗共37個,這充分體現了生物教學大綱指出的“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努力創造條件,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克服困難,完成大綱、教材規定的課堂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素質,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是我們生物教師的責任。自己經過三年的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1、明確實驗目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心理學告訴我們,目的是人採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級學生好奇、好動,對實驗陌生。有的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度,有的學生認為升學不考,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如上顯微鏡使用一課時,提出醫生對貧血、癌症等疾病的診斷,除看、問、查以外,還要通過化驗,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對病人患病部位的細胞組織等進行病理診斷,才能得出結論。沒有科學手段會使病人誤診,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同時介紹顯微鏡在工、農、醫學方面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樹立科學態度,提高學習興趣,這樣有利於克服組織教學難的問題。

  2、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步驟的方法,規範操作。

  實驗步驟是學生動手規範操作的要領,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規範操作,實驗才能成功。因此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語串通於實驗步驟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實驗效果。如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一、安放距桌邊一掌***5-7cm***;二、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線,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三、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釐米,視野中出現標本顏色或雜質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粗旋鏡升降,細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即可找到。教師規範操作一步,邊講該步的注意事項,邊讓學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師巡視,及時表揚規範操作快而且準確的學生。糾正錯誤操作,如用左眼觀察時,糾正學生用右眼觀察或閉著右眼的習慣,轉動轉換器時,糾正扳物鏡的錯誤操作。這樣學生很快對好光,觀察到標本在視野中的圖象。用完顯微鏡擦乾淨外表。轉動轉換器,把物鏡偏兩旁,放回鏡箱原處。製作臨時裝片的實驗,先將擦→滴→取→展→蓋→染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書瞭解每一步的涵義,圈上關鍵的詞語,教師再講每一步的涵義及注意的問題,邊操作邊叫學生模仿操作。然後強調注意事項。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現氣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觀察,展平防重疊,輕蓋防氣泡。氣泡與細胞的區別,氣泡圓邊厚黑,中間亮白,輕壓變形。這樣學生很快掌握步驟、要領,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自己製作臨時裝片中的細胞,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在光鏡下看不見***,然後繪出細胞結構圖。這樣學生就達到了實驗的目的要求,興奮不已,終生難忘。

  3、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初中生物教學反思5篇教學反思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規範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的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但學生在實驗中往往重視操作,忽視觀察、分析。如在解剖鯽魚的實驗過程中,學生認為解剖完了,實驗就做完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實驗前編好實驗指導,要求學生預習實驗時準備好硬紙板,在一定的位置寫上鯽魚各器官、系統的名稱。做解剖鯽魚實驗時,先讓學生觀察魚的各種鰭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後,按步驟規範操作解剖,將觀察後的器官,系統解剖放在硬紙板寫好的相應位置上,並在實驗指導的空白處填上相應的結構及功能,教師檢查評分。我在下一節課前5分鐘小測驗,結果181名學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餘在80分以上。這樣通過學生動手、動眼、動腦、觀察、分析思維,培養了學生認真的科學態度,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4、對教材要求掌握、難度大的實驗進行考查。

  我在班上進行了實驗考查,如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探究種子成分,鯽魚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結構後,對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實驗進行考查,這個實驗既考查了顯微鏡的使用,又考查了臨時裝片的製作,也考查了對細胞結構的認識,為後面的生物實驗打下基礎。我參照了高中畢業生物實驗考查《顯微鏡使用和臨時裝片製作》的方式及評分標準,三分之一的學生在5分鐘內完成,評90分以上;多數在8分鐘內完成,評80分以上;極個別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評60分。這樣通過實驗考查,促使學生認真預習、複習、動手操作。對實驗操作差的學生及時發現,加強個別輔導,做到人人過關。這樣克服實驗儀器少、學生多、難於動手的矛盾,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生物課的興趣。綜上所述,通過實驗教學,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認真的科學態度,發展智力,提高了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提高了生物教學的質量。

  通過幾年的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我體會到生物實驗課對提高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自己決心將實驗課的改革,繼續深入進行下去,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生物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