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讀後感

  《美的歷程》記錄了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展。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貫穿《美的歷程》全書的思想是“故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的這一思想是在克萊夫·貝爾提出的“美”是“故意味的形式” 的聞名觀點上加以繼續發展和美滿的。紅巖讀後感100字 認為“故意味的形式”決定於可否引起不同於一般感受的“審美情緒”,而“審美情緒”又泉源於“故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認為他的這一觀點“由於陷在迴圈論證中而不克不及自拔”,因此李澤厚先生在這一基礎上將其發展美滿為“積澱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降服了這一實際限於自己的缺陷。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緊張時期的藝術風格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三個火槍手讀後感 它並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於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因此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程序有機地接洽起來,點面聯合,揭示出種種社會因素對付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的闡發與說明。

  如今,這本書我已經看完了,對付作者的學養除了敬佩我沒什麼好說的,而且,單憑那麼多英俊的圖片,我花這個價格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樣,再好的書也有打折的時候,另外不說,我那本插圖版精裝《東方的智慧》只有一個地球讀後感 便是半價買的。就一句話,萬一哪天你們誰看見這本書打折處理了,可千萬千萬別告訴我。《美的歷程》是由中國現代聞名的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撰寫的一本美學著作,從巨集觀俯瞰的角度對中國古典文藝的數千年曆史進行了一次“匆匆巡禮”,全書共分為十個章節。第一章論述了遠古圖騰時代那些糅合著後世歌、舞、劇、畫、神話的原始巫術禮儀活動和陶器故意味的文飾、造型形式。第二章從充滿獰厲美的青銅時代寫到藝術由巫術宗教中解放出來了的青銅時代,與此同時,線條優美的漢字也開啟了書法的藝術職位地方。第三章從儒道互補、詩的賦比興準繩和建築藝術三方面論述了先秦理性精神,此中最緊張的儒道互補是中國兩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條根本線索。第四章“楚漢浪漫主義”,論述了那種充滿祕密圖騰神話的楚文化,屈原----中國最早、最偉大的墨客是它的的代表。“漢承秦制”的漢朝在文學藝術領域似乎脫離了先秦的理性,而保

  《美的歷程》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龍蟒主義”我為什麼活著。

  篇二

  借用書背的一段話來說明這本書,本書是中國美學的經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澤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玲瓏剔透地展現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親切。

  記得中央電視臺《讀書》欄目,有一期介紹的就是此書,當時請到的嘉賓有兩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澤厚先生的弟子,看樣子也已是年過半百了,在說到此書的時候,主持人、另一位嘉賓不管說到書裡的哪段內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驚歎,從此處可看出此書對此人的影響有多大。

  此書名為《美的歷程》講的是從美學的角度對中國,從遠古至清末的各個時期,各種藝術門類的分析。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關於美學的書籍,算是幫我掃了關於美學的盲了,好像打開了一扇從未開啟過的窗,看見了一個以前從未看見過的五彩繽紛、美麗豐富的一個花園,歷史中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是這個花園裡面的一朵花、一樹木。作者就像守園人,當我們開啟書籍,走進花園之時,這個守園人,會為我們做一個認真的嚮導,一一給出國留學網介紹花園裡的花鳥蟲獸,如數家珍。只是裡面的東西太多、太豐富了,而且我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沒有細細品味裡面的美麗,但是當我走過這個花園之後,身旁卻依然留著我從花園裡面帶出來的一點點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懷。接下來我就採出幾朵以諸君一起分享。

  1、 作者分析,為什麼作為中國民族象徵的“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的尾,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這可能意味著以蛇圖騰為主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圖騰不斷合併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為“龍”。

  2、 關於美,作者這樣說,人的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感官愉悅,正在於其中包含有觀念、想象的成分在內。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於它是積澱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離開形式***自然形體***固然沒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體***也不成其為美。

  3、 關於歷史,歷史從來不是在溫情脈脈的人道牧歌聲中進展,相反,它經常要無情地踐踏著千萬具屍體而前進。

  4、 關於青銅饕餮,在那看來獰厲可畏的威嚇神祕中積澱著一股深沉的歷史力量,它的神祕恐怖正只是與這種無可阻擋的巨大歷史力量相結合,才成為美---崇高的人在這裡確乎毫無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這種神祕化的動物變形,它威嚇,吞食,壓制,踐踏著人的身心,但當時社會必須通過這種種血與火的凶殘野蠻、恐怖、威力來開闢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進。用感傷態度便無法理解青銅時代的藝術。超人的歷史力量與原始宗教神祕觀念的結合,也使青銅藝術散發著一種嚴重的命運氣氛,加重了它的神祕獰厲風格。

  5、 關於漢字,如同 中的結繩記事一樣,從一開始象形字就已包括有超越被模擬物件的符號意義。一個字表現的不只是一個或一種物件,而且也經常是一類事實或過程,也包括主觀的意味、要求和期望。這即是說,“象形”中也已蘊涵“指事”、“會意”的內容,正是這個方面使漢字的象形在本質上有別於繪畫,具有符號所特有的抽象意義,價值和功能。

  6、 關於漢代藝術,也正是因為是靠行動,動作、情節而不是靠細微的精神面容,聲音笑容來表現對世界的征服,於是粗輪闊的寫實,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細部的忠實描繪,便構成漢代藝術的“古拙”外貌。

  篇三

  在這一段時間裡,我拜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雖然這與我的專業學科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但是李澤厚先生在書中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展現出來,從巨集觀鳥瞰的角度對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學把握,帶領著我對古典文藝進行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巡禮。

  《美的歷程》這本書雖然不過十幾萬字,卻記錄了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展。全書共分十章,其內容從遠古的"龍飛鳳舞",動物形象符號化為抽象幾何紋的積澱過程,到青銅器饕餮紋獰厲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補、建築藝術,到楚辭漢賦的浪漫主義,漢代的氣勢與古拙美,再到"人的覺醒"、"文的自覺"的魏晉南北朝,還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藝術,到宋元山水及詩詞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說和戲曲的興起。它並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於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程序有機地聯絡起來。它不單對現代流行作了迴應,還從哲學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從古至今的作了對比。讓人從哲學來認識美學,以美學來理解哲學,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於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它是對中國古典美提綱挈領式的概括介紹。

  主要貫穿全書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的這一思想是在克萊夫·貝爾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觀點上加以繼續發展和完善的。貝爾認為視覺藝術的根本在於他們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堅持從"美在客觀"來解釋美。在遠古陶器紋飾中由寫實到符號化成為抽象幾何紋樣,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澱,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對於線條藝術,一般的圖案花紋的形式美常常是靜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的美。而中-

  國書法藝術則是後者。李澤厚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闡釋,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書法"線的藝術"的美感。它不是線條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為多樣流動的自由美。行雲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並不作機械的重複和僵硬的規範。同時,讓我對"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認識,它並不是客觀世界刻板、不動的,而是有生命的脈動在其中。書法這種"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書家情意結構所成,骨子裡透著一股靈氣。

  書法到了唐代,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慾,便以為姿",將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並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並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書與狂草,像李白詩一樣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流走快速,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而"美在客觀"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書法中與主觀情感結合,將"線的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正所謂"情形而言,去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本書從歷史的源頭,緩緩講述中華民族對美的認識的演變。書中涉及哲學,史學,美學,還有文學,李澤厚先生把這些錯綜複雜的東西柔和在一起,以人文的關懷,以及獨特的敘述語言,侃侃而談,帶領經歷了一次美好的"美的歷程",美從來沒有這麼清楚而且具體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篇四

  美從生命開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

  ——題記

  曾單純的以為,美只不過是一種客觀存在;曾天真的以為,自己早已明白了美的真題;曾可笑的以為,美是遙不可及的;曾簡單的以為,美就是秋日梧桐靜靜灑落的身影,就是金黃的銀杏葉緩緩飄落的畫面。鏡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賞……

  看著喧鬧的人群,浮華的城市,闌珊的燈火,斑駁的光影,如晝的黑夜,我十分迷茫、困惑而又矛盾。美到底是什麼,美究竟在哪裡?美是柳永的楊柳岸,還是李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寧靜的月光,還是午夜夢迴,故鄉依舊的悠然?於是,走進《美的歷程》,走進美的記憶,感受美給予心靈的寸寸溫暖,完成了心靈一次矛盾掙扎而充實圓融的洗禮……

  鳥瞰著美伴隨著時間流淌千年的痕跡,漸漸發現,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現,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灑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現,美是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後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的。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只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瀰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陡然發現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人心靈的如生命紮根般的永恆感動。美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她來自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溫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感知。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感動。

  《美的歷程》終於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是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時看見自己的內心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於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昇華,真正富有一種動態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著人們對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裡一點點墮落與沉淪,那歡笑過後的蒼涼,幻滅,空虛,虛妄,在黑夜裡,在月光下一點點發酵,破碎。美在這個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憂慮如影相隨,面對著那殘陽之下漸漸升騰的喧囂……

  千百萬年智慧與生命的積澱在眼前的城市裡流浪,沒有歸宿與認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總是有規則地出發與迴歸,無論世事滄桑卻依然生生不息,綿延不止,她沉睡於每一個人最初清澈的記憶,一夢斑斕,夢醒之後依舊浪漫,感動,絢爛,美的尊嚴傲然於天地之間。“生活永遠都不會拋棄如此深刻的感動,從古至今。”《美的歷程》低語著。

  從先秦百家對自我精神來去的溯源到魏晉名士對於人的價值、文的覺醒的求索到南宋有無之境的深刻探討,先人對內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為外在物質追求的另一面,承載了太多沉重而偉大的思考與記憶。從自然走向人類本身,從對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對自我意識的發掘,神祕的圖騰,古拙的漢塑,靈動的書法,哀婉的紅樓,虛實相間的山水人情,都是歷史在尋找美的最初的載體。《美的歷程》引領我從感性的思考,從親歷式的閱讀體驗中去觸控生命之美的溫度,追尋美的足跡,獲得美的感悟與啟迪。

  我彷彿觸到了這個文明古國心靈的歷史,彷彿經歷了千年以來懸於靈魂深處的感動。在美的感召下,生命變得敞亮而豁達,平靜而深邃。

  作為人感性認識中自覺觸發的一種意識知覺,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於每一個人內心的深處。當外在的美使生命與感動合拍的那瞬間,我們需要做的,是聆聽生命之大美,是讓自己的心靈與美水乳交融,併成為內在美的自覺載體。

  一如莊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拋棄,甚至把肉體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與意識相剝離,最後還剩下什麼?是一種永恆靜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續,是一種面對自我世界的偉大思考和假設。生命成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識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動。莊子把如此抽象的內在的美的感動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價值的提升與意識的超越是美的終極意義與價值。這樣的灑脫與超然,這樣的大徹大悟是怎樣的一種美的境界?她如扶風而來的笛聲,直抵我們的心靈深處。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間永恆……我浮躁的心終於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於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沉靜,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裡潛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