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綜複習攻略

  要複習好自己文綜的三個科目,需要高考複習的多少時間?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文綜試題特點

  1、從命題情境來看,試題多從現實材料入手,創造新的命題情境,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

  2、從命題的立意看,突出能力立意,注重知識的綜合應用。試題不拘泥於具體的知識點,而是內容、方法和原理廣泛串聯起來,突出了對解決問題思路的巨集觀整體認識和把握。

  3、從命題趨勢看,A.試題穩定性高:結構、題型、難易度比例、題量都比較穩定;充分聯絡生活和生產,更加註意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堅決拋棄死記硬背,對一些歷史事件,地理事物重在理解其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和過程。B.試題資訊圖表資料化,不僅是地理科、歷史科,政治科近年來圖表資料所佔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C.時代感強,緊扣時代脈搏,不迴避熱點焦點,但也不過分追求熱點焦點,試題關注人類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回顧近3年高考,這一趨勢愈顯突出。

  高考文綜各科目複習

  -“就事論事”無法考查能力要有理論說明

  高考文綜從答題要求看,“就事論事”無法考查能力,因此,任何具體事件、具體問題一定要求有相應的理論說明。

  有效提煉試題材料背後的理論資訊。對於題目材料的分析過程,就是一個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過程。高考試題給出的背景材料都是現象,地理一般是人地關係的具體現象,政治一般是社會問題中的政治或經濟現象、文化現象等,歷史是以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所以要用歷史資料、歷史記載甚至歷史圖片、文物等,來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但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試題材料裡給出結論或觀點,這就需要考生通過這些現象解讀出其背後的道理。

  -複習的重點就是“看材料”“想材料”

  有為數不少的考生提取材料資訊時思維混亂,不會看材料。所以後期複習的重點就是“看材料”、“想材料”,“看”出材料的關係和層次,“想”出其內含的道理和觀點。如,幾則材料是因果關係還是對比關係?是並列關係還是主客觀關係?材料的表述分了幾層?不同的層次是以句號分還是以內容分?思考的過程中要有辨證思維、歷史觀點、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總之,後期不一定要做大量的試題,把已有的試題利用、研究好、想清楚了就夠。

  -基本要求是“有的放矢”回答好“這一個”具體問題

  研究有針對性地回答具體問題的方法。“有的放矢”是高考答題時的基本要求,也是考生常常出現失誤的關鍵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做答,就是要求針對“這一個”問題來回答,而不能回答對所有問題都適用的一般原理或一般答案。

  許多考生之所以不能夠很好地運用理論知識,就是因為對理論知識過於教條化地理解了。任何一個問題,都是新材料,因而就是新情境、新條件、新邏輯,答案必須根據這些新的要求,建構新的思路。因此,在複習備考中,考生一方面需要了解社會現實問題,把握住大的方向;同時要注意微觀具體問題的設問角度、理論要求,做到理論與實際的有效結合。

  -從三方面研究試題的命題規律

  後期複習時,可將一些比較好的模擬試卷裝訂成冊,研究試題的命題規律。一要研究試題材料選擇的規律,二要研究試題設問的規律,三要研究答案組織的規律。任何一個學科都會存在這樣的情況,同樣的背景材料,如果設問不同,答案也會不同;即使主題相同、設問相同,但由於材料稍微有所不同,答案也不一樣。但無論如何,總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就要考生自己去感悟,去理解。

  -要用學科術語答題給分的依據是學科關鍵詞

  經常有同學問:“我一定要用術語答題嗎?”當然。文科綜合的三門學科中,各有其特定的學科術語,所以解答問題時,必須有針對性地運用學科術語。如果不用術語答題,如何能夠說明問題?如果不用術語,閱卷給分的依據何在?所以,要研究學科的關鍵詞語。

  從答案的組織看,許多同學都感覺,答案總是難以完整,其關鍵原因就在於思維缺少層次性,不能形成立體感。因此,在複習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和運用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思維線索應該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審題,抓住問題的中心和要點;二是答題時思維層次要清楚。因為任何問題都是新的邏輯,所以審題時要抓住“這一個”新問題的邏輯起點,然後展開邏輯思維過程,最後落腳在邏輯終點。如,去年關於“甲村乙村的對比”,其邏輯終點是“怎樣使農民增收”,這就需要回到材料中找,如,甲村發展現代農業是一個思維起點,發展加工業又是一個思維起點,還發展旅遊業,這是第三個思維起點,有了這三個點,都往終點上延伸,答案自然就很完整了。

  這樣的訓練,既能夠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思考,也能夠完整地回答問題,前行知識和後續知識之間可呈現出清晰的基礎和延伸關係,問題就能越想越明白,思考也能越來越深入。因為層層推出知識或結論,是環節緊密相連的知識體系,也能鍛鍊思維的嚴密性和層次性。

  高考文綜基礎複習

  文綜複習

  ***張燕雲,原科技中學學生,現就讀外經貿大學***

  首先,我學習文綜並不是單純為了高考,即使現在已遠離高考,我還是繼續在學習文綜。因為,我認為知識是每個人必備的知識之一。所以,在學習文綜時,必須擺正心態,應該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不是為了成績而學習,這樣就能減輕心理負擔。

  其次,要掌握合理的學習方法。我要強調的是,要根據自己的性格條件、生活習慣選擇,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因為,有些方法看似非常有用,但用在自己身上並不能達到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個人的方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文綜被放在一起自然有它的合理之處。所以,學習文綜時,一定要把三科聯絡起來,注意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這點非常重要。當然,打好每一科的基礎是學習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 歷史

  抓好線索。我覺得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抓好時間線索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學習過程中都以時間線索為基礎來學習的。下面是我的方法:關於中國古代史,配套歷史地圖冊上做得很好,我把上面的相關部分剪下來並粘成一條“超長時間圖”,並在上面補上了首都等其他相關資訊。至於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我分別在一塊硬紙板上畫出了時間軸,然後把主要歷史事件標在上面,並以不同顏色的筆區分不同性質的事件。這樣既便於記憶,也便於複習。

  瞭解史實。此點為學習歷史的核心。對歷史評價向來仁者見仁,但史實是基礎而且是客觀不變的。對於中國古代史,以模組記憶法更容易記住,可分為基本發展情況、政治體制、經濟、民族團結、外交、人文藝術等幾個模組,每個模組再以朝代為單位,注意比較記憶法;對於中國近現代史,主要根據不同時期來記憶,以主要事件為依據。可基本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國後;對於世界近現代史,由於情況太過複雜,所以不必過於深究,以課本章節為單位記憶就行了。

  掌握基本歷史理論。系統瞭解以下歷史理論,並掌握基本的與現階段學習有關的理論。

  隨時隨地地記憶。只要碰到與歷史有關的東西就回想一下相關史實,不記得的話及時查閱,這樣可以加深印象和記憶。不要因為忘記而氣餒,我記了N遍的東西也會經常忘記,這是正常的。只要多記幾次,一定會有效果的。

  掌握答題方法。首先審題,大家都知道這是關鍵的一步,要注意找規律,抓題眼。其次,要知道相應問題的回答物件。其實歷史題目都大同小異,只要掌握方法,題不必做多,一定要學會歸納總結。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