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思品教學計劃

  新的學期,新的挑戰。如何制定?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一

  1.課標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中的規定,

  “知道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本冊教材從時間和空間的不同維度,以“尋根問祖”、“可愛的祖國”、“我們同有一個家”三個單元的篇幅達成《課程標準》的上述要求。

  2.教材的特點

  ***1***教材的呈現方式上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結構創新,主題構建,範例原則。講究層次,引發問題,資訊單元豐富***。

  例:以我國遠古的農業文明、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古代文化名人三個主題勾勒出我國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傳承,凸顯出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在第二單元裡,教科書從國土教育***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和地形、人口、資源方面***與“沿著江河走下來”***黃河、長江***兩個主題的學習,通過對祖國疆域縱向、橫向的空間分佈形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三單元裡,通過對我國多民族大家庭的展示,通過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材內容最顯著的變化是點式呈現,課程觀念和目標發生了根本變革***強調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以學生髮展為本***

  例: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通過對我國古代文明的感受,萌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這個單元就不是單純的學習歷史,不是我國古代史的講授。但是在各主題中又都設有很簡單的年表,用以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歷史概念。並且,這個單元的最後展示出一個家庭歷史的範例,引導學生學習寫家史。這樣通過具體的感受、初步的薰陶、簡單的練習,不僅達成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而且更加開闊了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發展。

  ***3***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

  例:第二單元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不是對學生進行空洞的說教,不是標語口號式的教學。而是幫助學生具體瞭解偉大祖國遼闊的國土、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和地形、人口、資源、大江大河,以地圖學習作為中介,從祖國的空間分佈方面產生比較具體的表象,這樣學生們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實實在在的,而決非空泛的了。

  特別提示:因此,在這部分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地圖學習,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形成。

  ***4***教材的使用,突出學習方式的轉變***給教師留有充分的教學空間***

  例:第二單元中對祖國行政區的學習,教科書以《中國政區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又以製作表格、朗讀歌謠和開展拼圖遊戲等活動方式幫助學生學習,不僅使教師的教學空間十分寬闊,而且使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很活潑。

  ***5***教材引導教師自主引發教學思考***提倡教學反思,提升教師的社會認識水平。***

  二、本冊教材使用中的問題、困難與解決

  1.拉近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都源於生活。有的是學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們間接可以觸控到的生活。由於間接生活與學生有距離,教學中的困難可以用如下方法解決:

  ***1***幫助學生運用直接生活經驗來感悟

  ***2***運用收集資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

  2.運用形象思維拉動抽象思維

  小學生因其年齡特點決定他們的認知有著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特點。

  本冊教材內容的教學可以利用地圖作為形象認知的中介,幫助學生接受抽象認知的內容。例如,《我們生息的國土》主題教學就要儘量利用地圖學習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學習內容,達成教學目標。

  三、檢測與評價

  1.評價的目的與功能必須明確

  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目的在於獲得反饋資訊,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促進兒童的發展。而不是對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作出終結性評定,或對兒童進行比較或分等。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重視的是診斷與調節的功能、強化與教育的功能。

  2.評價內容

  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內容包括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結果的綜合性評價。

  3.評價方法

  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除了採取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學生自述、學生互評、作品評價、個案分析等方法,也可以採用測查、檢測的方法獲取反饋資訊。

  篇二

  《思想品德》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發展的課程。五年級《思想品德》下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一、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十三課。

  二、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聯絡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官職社會中新的資訊、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要和學生交朋友,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要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於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資訊,與時懼進;對於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注意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願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範例只是一種提示,它並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範例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下一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