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中高三語文上學期月考試卷
在一份設計良好的考試試題卷面前,不僅能夠體現出教師們對學生們的學習情況的掌握,更能體現出學生們的學習水平!以下是由小編收集整理的八中高三語文上學期月考試卷,歡迎閱讀!
:
一、本大題共6小題,共23分。閱讀下面材料,完成1—6題。
材料一
荀子***約前325—前238***,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一位大師。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後人對荀子爭議頗大,有的說他是孔門嫡傳,有的說他是儒門異端;有的說他是法家,有的說他是道家……其實,荀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價值,荀子對儒學的貢獻,就在於他的“雜”,他的“異”。
人們一般都以為荀子姓荀,名況,字卿。這種說法其實有誤。先秦兩漢的著作都稱其姓為“孫”,特別是荀子著作集《荀子》一書,幾乎都稱其為“孫”。荀子是趙人,為孫氏,很可能是衛公子惠孫之後,由衛而入趙。
荀子十五歲起到齊國稷下游學,後離齊赴楚,再後又回到齊國。在齊國,他三次被推為祭酒***才高望重者***。在范雎任秦相的時候,荀子到秦國拜見秦昭王,看到了秦國“百姓樸”、“百吏肅然”、士大夫“明通而公”,得出了“治之至”的結論;也作出了“殆無儒”,是“秦之所短”的判斷。由於秦國實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國的思想在那裡就行不通了。後來荀子也曾回到過趙國,幾經輾轉,最後由於春申君的邀請,荀子留在了楚國,任蘭陵縣令。春申君被殺後,荀卿被罷了官,不幾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思想以儒家為中心,並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他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貢與自己才是孔子思想的真正繼承者。
荀子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吸收各家所長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內容。在自然觀方面,他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反對信仰天命鬼神,提出了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良善,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主張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
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需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荀子•性惡》中,荀子認為人性有兩部分:性和偽。性是人先天的動物本能,是惡;偽是人後天的禮樂教化,是善。性***動物本能***的實質是各種慾望,如果順從性,人就會為滿足慾望不擇手段,導致道德淪喪、天下大亂。聖人知道性是惡的,所以創制禮義道德,“化性起偽”,用偽取代性,使人變善。
那麼為什麼要偽?善有什麼用?《荀子•王制》中又說:論力氣,人不如牛;論速度,人不如馬,然而人卻馴化了牛馬為己所用,這是為什麼?因為人能組成社會,團結一致,而牛馬等獸類不能。人為什麼能組成社會?因為人有道德,有了道德,就能組成牢固的社會,使人的力量大增,人類繁榮發展,幸福生活。道德的作用就是維持社會內部秩序,構建“和諧社會”。這就是偽的作用。“偽”能維持社會的正常秩序,保證人類的生存。
荀子的文章也是獨具風格的。它既不像《莊子》那樣,海闊天空、神思飛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樣,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具有雄辯家的特點。他是在老老實實地講述道理。他的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有人曾將《荀子》一書概括為“學者之文”,正是十分恰當的評論。
1.下列對荀子生平經歷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荀子是趙國人,姓孫,他很可能是衛國公子惠孫的後人,祖上由衛國遷到了趙國。
B.荀況生活在戰國後期,他學高望眾,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C.荀卿曾到過秦國,看到秦國治理得很好,認識到了法家的功效及儒學思想的侷限。
D.荀子十五歲離趙,在齊楚等國遊學、講學、任職,最後死在了楚國,享年約87歲。
2.下列對荀子“性惡論”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認為人性由兩部分組成,就是先天的慾望和偽裝的善良。
B.人們希望滿足慾望,必會導致天下大亂,儒家知道人性本惡,主張用道德教化。
C.人能馴化牛馬為己所用,證明了人性的偉大,再加上道德教化,人類會更繁榮。
D.“化性起偽”,用後天的禮樂教化取代人性的惡,才能維持社會和諧、人類發展。
3.文章第一段說,“荀子對儒學的貢獻,就在於他的‘雜’,他的‘異’”。請根據文意,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5分***
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部分,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法家:代表人物還有管仲、墨翟、商鞅等。
B.嫡傳:“嫡”讀作dí,意為“正宗、正統”。
C.春申君:與平原君、信陵君、孟嘗君並稱為“戰國四君子”。
D.化性起偽:“偽”字書寫的第5筆是“㇆***橫折鉤***”。
材料二
“百家爭鳴”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年—前221年***不同學派紛紛湧現並爭奇鬥豔的繁榮局面。其時,我國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時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光耀人類史冊。
周王朝的瓦解,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原來由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致使民間“私學勃興”,“士”階層形成。
其時,社會結構急遽變化,兼併戰爭接連不斷,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稱霸,競相招賢納士,希望藉助某種學說以富國強兵。春秋時代已經開始的“養士”之風日益盛行。各諸侯國對“士”大都採取寬容政策,允許學術自由。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寬鬆的政治環境。
各學術流派雖從不同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議論時事,闡述哲理,著書立說,各成一家;但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則去”。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彼此詰難又相互借鑑,良好的學術氛圍,也促進了戰國時期的思想解放。
當時,齊國經濟發達、政治開明,由於良好的文化政策和優厚的物質待遇,吸引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著名學派彙集稷下***齊國國都臨淄稷門附近***。稷下學宮成為了最有影響的學者名士聚集場所。
稷下學宮創建於齊桓公田午時期,消亡於秦滅齊時,大約存在了150年,但對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直至今日。
齊桓公田午興辦學宮的直接原因是政治需要。齊王勵精圖治,圖謀稱雄,需要稷下學士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製造輿論、設計藍圖。因此,稷下學宮首先是一個政治智囊團。其次,學宮尊賢致士,吸引人才,定期舉辦各派學者的學術例會,又是一個學術交流、文化傳播、百家爭鳴的學術園地。
“不治而議論”,是稷下學士活動的主要特點之一。“不治”,即“不任職”。雖有上大夫的頭銜,但不擔任實際職務。“議論”,就是議論時政、國事、治亂之策,為統治者提供決策依據,以實現智囊團的功能。而他們的議論,是在寬鬆自由的政治氛圍內,對統治者政治活動提出的批評意見或決策建議,大都坦率直言,沒有或者少有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情況。
稷下學宮是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百家爭鳴的發源地。稷下各派學者利用齊國提供的良好環境與條件,潛心研討,取長補短,豐富和發展了各自的學說,也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大融合。其中既有黃老學派,也有儒家、法家、陰陽家等等。他們在學宮傳道、授業、解惑,培養出了眾多人才。比如荀子,15歲就到此學習,後來成為了稷下的學術大師。而孟子兩次入齊講學,時間長達三十年之久,被授予上卿。
稷下學術例會爭鳴的議題非常廣泛,既有不同政治主張的闡發,又有不同學術觀點的詰難,也有對宇宙奧祕的思考。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中,稷下先生們衝破思想束縛,不斷探求創新,諸說並存,辯論發展,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
5.下列對“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原因,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王朝瓦解後,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士”階層逐漸形成。
B.諸侯爭霸,各國競相招賢納士,希望藉助他們的學說來增強國力。
C.諸侯對“士”寬容,養“士”成風,“爭鳴”有寬鬆的政治環境。
D.學者大都依附於某社會集團,因此議論批評時政不會有生命危險。
6.請分條概述“稷下學士活動”的特點。***6分***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7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題。
***一***
客問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以求報韓。’既擊始皇博浪沙中,終輔漢滅秦,似矣。韓王成既殺,酈生說漢立六國後,而子房沮之,何也?故以為子房忠韓者,非也。”
魏子曰:“噫,是烏足知子房哉!人有力能為人報父仇者,助之以滅其仇,其子父事之,豈得為非孝子哉?子房知韓必不能興也,則報韓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報韓仇者,莫如漢。漢既滅秦,而羽殺韓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六國立則漢不興,漢不興則楚不滅,楚不滅則六國終滅於楚。夫立六國,損於漢,無益於韓。不立六國,則漢可興,楚可滅,而韓之仇以報。故子房之心決矣。
“子房之說項梁立橫陽君【注】也,意固亦欲得韓之主而事之,然韓卒以夷滅。韓之為國與漢之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氣,勸羽急擊之,非不忠於所事,而人或笑以為愚。且夫天下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於水火,則天以為子,而天下戴之以為父。子房欲遂其報韓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禍亂之君,故漢必不可以不輔。夫孟子,學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說列國,拳拳於齊樑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豈不欲周之子孫王天下而朝諸侯?周卒不能,而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為天下也,顧欲責子房以匹夫之諒、為范增之所為乎?亦已過矣!”
***取材於魏禧《留侯論》***
【注】橫陽君:韓國公子成。
***二***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取材於蘇軾《留侯論》***
7.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而子房沮之 沮:阻止
B.然韓卒以夷滅 夷:平坦
C.拳拳於齊樑之君 拳拳:彎曲
D.顧欲責子房以匹夫之諒 諒:原諒
8.對下列兩句中“既”字的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既擊始皇博浪沙中 ②韓王成既殺
A.①②中的“既”都是連詞 B.①中的“既”是副詞,②中的“既”是連詞
C.①②中的“既”都是副詞 D.①中的“既”是連詞,②中的“既”是副詞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①天下之能報韓仇者,莫如漢。
②夫孟子豈不欲周之子孫王天下而朝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