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成功的例項有哪些

  父母常常說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人,希望自己能夠把最好的都給孩子。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找到正確的教育方法了嗎?在這之前,先看看以下文章吧。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成功的例項,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成功的例項

  一:被強迫的交往

  女兒桐桐2歲時,我通過看書認識到她應該多交朋友,所以總是特別熱情地拉著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愛說話,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說,不想玩遊戲我就替她參加,桐桐總是默默地跟在後面。後來,我發現桐桐一個人的時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麼,而且特別在乎別人是否把她當朋友。上幼兒園之後,她經常說不想去幼兒園,因為沒有好朋友。我開始意識到我強迫孩子交往已經給她帶來了深深的焦慮和不安。

  我再也不強迫桐桐了,開始帶她出去慢慢引導她自己玩。我的轉變也帶來了孩子的轉變,她變得越來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漸多起來。這件事讓我深深感到:每個孩子有他獨特的個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父母只要適宜呵護就好,而不是去幹涉甚至包辦他的人生。

  專家點評: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沒有統一標準,更不可能從書本中找到適合每個孩子的方法。家長與其抱著書本焦慮,不如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會獲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學會交往。

  二:為什麼不給爺爺奶奶吃?

  侄子有什麼好東西總願意和我分享,老爸對此“頗有微詞”:“什麼東西都要給姑姑吃,爺爺奶奶要嚐嚐都不給,這孩子白疼了。”其實,侄子原來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願意和爺爺奶奶分享。但爺爺奶奶卻經常逗他:“好吃的也給爺爺奶奶分點啊!”孩子的手馬上遞了過去,他們趕緊又說:“爺爺、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幾次之後,孩子就不再當回事兒了。而當侄子與我分享時,我會道謝並真的與他分吃,還誇他的東西好吃,侄子也樂得與我分享。老爸甚至還責怪我說:“大人怎麼還吃孩子的東西!”

  專家點評:

  孩子的心是單純而美好的,他會把成人世界的每個要求都當真。作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這份單純和美好,而不是為了好玩或者表示親暱逗弄孩子。生活中很多對待孩子看似搞笑的無意之舉,背後卻是對孩子深深的不尊重。愛孩子,就請將他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

  三:“揠苗助長”的孩子能幸福嗎?

  對於即將升入小學的幼兒,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很多家長卻過於重視知識和技能。“老師,今天你們學習了7的分解吧?怎麼孩子回來就只會兩種呢?我朋友的孩子都學到13的分解了,她是不是太笨了?上小學跟不上怎麼辦?今天教她認識鐘錶,教了很多次,她都不認識,我還拍了一個視訊,您看看她的表現怎麼是這個樣子?!”視訊中,孩子趴在桌子上使勁地哭泣。聯想到平時,這個小女孩在班裡一遇到小小的困難就退縮:“老師,這個太難了,我不想參加。”我終於明白,生活在這樣急迫、焦慮和否定的環境中,孩子能自信起來嗎?

  專家點評:

  趕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應成為孩子成長的標尺。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讓互相攀比和盲目跟風矇蔽了自己的心,否則最終傷害的是孩子的心。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用微笑靜待他的綻放,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四:“蝸牛”帶我去散步

  早晨,我像往常一樣催促兒子快點起床去幼兒園,然後好去練車,第二天要考試了。我心急火燎,卻發現兒子把牙刷咬在嘴裡,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我氣壞了,大聲喊他的名字,並狠狠打了他屁股一巴掌。兒子被我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壞了,傻傻地站在那兒,眼裡充滿了恐懼,手裡還拿著沒拼好的磁力棒。等我批評完,兒子怯怯地說:“媽媽,我想拼一個太陽花,你對著太陽花許願,明天考試就一定會通過。”我愣住了,一把把他擁在懷中,說不出話來。

  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常常讓我身心俱疲、浮躁焦慮,難免遷怒於兒子。可我的“小蝸牛”卻用他的愛和善良把我浮躁的心熨平了。

  專家點評:

  當孩子表現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為時,成人常常會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甚至打罵,這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其實,如果耐心傾聽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你會發現,回報你的,一定是像“太陽花”一般溫暖幸福的愛和驚喜。

  五: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女兒朵朵還沒出生,我就開始規劃她的未來。7個月起開始識字,把所有的傢俱都貼上漢字標籤;從《三字經》、《千字文》到唐詩,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誦。朵朵的記憶力非常好,背得又快又準。這令我驕傲不已。可等她3歲,問題卻來了:她太安靜了,同齡孩子都在外面玩,她卻一個人在角落裡看書。這讓我開始反思:我的操之過急會不會毀掉她本該快樂的童年?我小時候和小夥伴快樂無憂地玩耍,和神奇的大自然親密接觸……哪有什麼早教?哪認得什麼字?現在我不是也很好嗎?

  我決定改變,不再強迫朵朵額外學太多知識,而朵朵的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每天看著朵朵自由、開心的笑臉,我感到無比知足。

  專家點評:

  童年生活具有獨特、不可替代的價值。可孩子的童年卻常常揹負成人太多的期望,未出生時就提前“規劃”,7個月就提前教識字、背唐詩……“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代價就是犧牲孩子的快樂和自由。可喜的是,媽媽及時反思了自己的問題,果斷“放棄”,讓女兒迴歸了快樂童年,獲得了健康成長。

  國外家庭教育成功案例

  ***一***從小培養責任感

  教育典範

  1920年,有一位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賠12.50美元。闖了大禍的男孩向父親認錯後,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他為難地說:“我沒有錢賠人家。”父親說:“我先借給你,一年後還我。”

  從此,這位男孩每逢週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掙足了12.50美元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里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點評:父母要教育孩子從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替孩子承擔一切,否則會淡化孩子的責任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二***恰當運用期望效應

  教育典範

  愛迪生小的時候曾經被他的班主任老師看成是最“笨”的學生。但他的母親卻認為,老師當面罵學生“笨”,恰恰說明了老師自己的無能。

  她把愛迪生接回家,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並千方百計鼓勵愛迪生多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愛迪生後來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發明家,與母親的教育和恰當地應用期望效應分不開的。

  點評:父母的期望應當與子女的實際情況相適應,並且要結合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父母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三***捕捉成才的敏感區

  教育典範

  19世紀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叫他畫靜物寫生,物件是插滿秋蘿的花瓶。在麥克斯韋的筆下,花瓶是梯形的,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圓圈,葉子則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

  細心的父親立即發現小麥克斯韋對數學特別敏感,就開始教他幾何學和代數,培養他的數學才能。

  點評:發育正常的孩子在五、六歲時會對某一方面表現出極特殊的敏感和強烈的好奇心。父母要及時捕捉孩子的“敏感區,”順勢予以引導,為孩子的成才打開通道。

  ***四***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

  教育典範:

  在德國,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10-14歲的孩子要參加修剪草坪之類的勞動。在美國,1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飯,幾乎看不到父母端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的情景。

  點評: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已經成為國內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弊端。事實上證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質與健全人格的欠缺,已經是我們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視的重大問題。

  ***五***在實踐中教育兒童

  教育典範:

  在瑞典,2歲多的小班學生最初學的單詞除了“你好、謝謝”以外,都是森林裡的植物及野果的名稱。在夏天,每星期中有兩天需要老師帶著小寶貝們到森林裡玩耍或做小試驗。

  例如,在地上挖幾個坑,分別把一些塑料袋、紙、玻璃、香蕉皮等埋入,過了幾個星期後再挖出來,看看發生了什麼變化,據此對小孩講解土地可以或不可以吸收哪些垃圾。像土地不會吸收玻璃,而且還會傷害到人和動物的腳,太陽光發射聚集還會引起火災,所以不可亂丟垃圾。瑞典環境建設搞得那麼好,這與他們自身從小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點評:與理論教育相比,實踐教育更加形象直觀,便於兒童接受,瑞典這種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接受、對生活及人類的熱愛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教育孩子的建議

  第一、尊重孩子的選擇

  孩子上小學是我給她選的學校,對中學的擇校,我沒有盲目地按自己的想法給她選學校。小學畢業前,帶她去兩三所學校,問她準備上哪所中學,她說就上外語校吧。因孩子比較喜歡英語,有大師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想她一定會在外語校的培養下健康成長的,因此支援她的決定。

  初中畢業了,又面臨擇校,這時她已有了自己未來的目標,雖然不太具體,但要去美國讀大學的想法卻是很堅定的。她參加了一些考試,義無反顧地再次選擇了外語校。讀普通班還是國際部的問題上,我還是很慎重的。多次諮詢朋友,並結合她的具體情況,決定支援她讀國際部的意見。

  在一些興趣愛好的培養上,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十歲之前參加很多所謂的興趣班學習,朗誦、繪畫、拉丁舞、長笛等,基本都是家長的意思,沒有一樣是她感興趣的,所以全都半途而廢了。唯一堅持下來的打乒乓球,找了重慶最好的教練,歷經多年訓練,但由於本人沒有興趣,每次訓練都當任務完成,沒有主動性,所以,並沒有成為同年齡人中的佼佼者,但收穫了意志品質,鍛鍊了獨立性,同時增強了體質。初二的某一天孩子突然給媽媽說,她喜歡唱歌。我們想,這是好事情,就找了一老師教她唱歌。自己選的就是不一樣,每次學習都很認真,效果也不錯,老師說孩子不走專業音樂道路太可惜了。現在是OAK HARBOR HIGH SCHOOL合唱團的成員,經常參加當地的一些演出。再次說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第二、家長要有正確的定位

  父母不只是給孩子生命並將其撫養成人的家長,同時也要是孩子的朋友。家長應在長輩的尊嚴與平等的交流中找到平衡點。家長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導師,在孩子迷茫時要給予正確的引導,要直言不諱地指出孩子的缺點。

  家長要成為孩子的朋友,要經常與孩子溝通並一起參加一些活動。我們常陪孩子做運動,或給孩子推薦一些書,經常和她聊天,瞭解她的內心的想法,鼓勵她去嘗試一些自己不敢做的事。家長不能管得太多,很多時候我是放手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些事,如購物,或獨自外出去找音樂老師或乒乓球教練。孩子小學三年級就獨自坐公交車上學,本可以和我一起坐車走,但我沒有那樣做。對學習上的事,我向來主張孩子自己解決,決不做陪做作業的家長,即使是小學階段也是如此。

  第三、鼓勵孩子以平和的心態積極融入寄宿家庭和學校的生活

  孩子去美國三個多月了,我們主要是通過QQ和她交流,瞭解她的學習生活情況。總的來說,感覺她在那邊過得非常好,與家庭相處非常和諧,已經克服了剛去時的念家與不適應。我們常給她說,要把自己當成寄宿家庭的一員,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已經學會一些中國菜,廚藝還得到美爸美媽的高度讚揚。同時也希望她積極參加學校的一些活動。她參加了聯合國兒童福利基金會組織的為非洲貧困兒童募捐活動,參加了合唱團的社群演出,參加了排球和籃球訓練。本想參加乒乓球隊的,遺憾的是學校沒乒乓球隊。

1.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2.名人教育孩子例子

3.關於成功教育孩子的案例

4.古代偉人教育孩子事例故事

5.歷史上家長教育孩子的經典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