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例項文章有哪些

  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為了幫助家長更好的教育孩子,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的例項文章,希望可以幫到你,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孩子的例項文章

  一:別讓強制的學習奪走童年的快樂

  在“望子成龍”的心態驅使下,我曾給過孩子很多強制的“愛”。比如週末,我給他安排了一整天的課程,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稍有退步我便會大發雷霆,甚至動用家庭暴力,我常常能看到孩子眼中的怨恨與不滿。每當孩子厭煩的時候,我又是好言相勸,又是物質獎勵,把我以為的“特殊的愛”強加在他身上。直到有一天,我發現,物質已不再有吸引力,而且他開始極力地避開我。“學習”,無情地拉開了我和孩子的距離。

  我也想當“慈母”,可事實上,我卻是個“暴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是不是太自私、太功利了?!

  去年我參加了教育心理學的培訓,我懂得了很多,重新找到了愛的方向。作為母親要讓孩子在興趣的促使下主動學習,而不應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在焦慮與緊張的氛圍下生活。我要改變,先從放下自己的期望開始,尊重孩子的興趣。

  專家點評:

  我們常常借“愛”的名義***孩子,讓孩子揹負我們的焦慮,完成我們未完成的期待。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按他的節奏成長,勝過所有“愛”的語言和物質。

  二:別讓過度讚美麻木了孩子

  明明很喜歡畫畫。可是有一次展覽作品的時候,他撅著嘴說:“不論我畫成什麼樣子,老師都會說畫得真不錯。小海***班上的小朋友***胡亂塗上顏色老師也會誇她,還給她和我一樣的獎品,真沒意思!”

  薇薇也是從小被爸爸媽媽誇大的,偶露微笑,大家就讚賞:“寶寶笑得真好看!”剛咿呀學語,大家就誇獎她:“寶寶真聰明!”甚至連發脾氣耍性子的時候也不忘賞識:“薇薇真有個性!”可隨著她慢慢長大,家長和老師漸漸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薇薇只願聽好話,不能聽任何批評,而且經受不起一點點挫折。

  在我帶過的班中,有不少孩子在盲目的表揚和肯定中極易自以為是,甚至出現沮喪、憤激、退避或敵對的行為,家長卻渾然不覺。

  專家點評:

  過度賞識和不必要的讚美,並不能有效表達你對孩子的喜愛,在一定程度上還會讓孩子過於依賴外在的評價,而沒有真正投入到事物本身,久而久之,還會弱化孩子的責任感和上進心,缺乏做事的動力。

  三:打碎的是碗還是心?

  有一次女兒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碗裡的小料濺了我一身,我不禁大喊一聲,女兒看看被驚嚇的我,看看被打碎的碗,驚慌失措起來,怯怯地對我說:“媽媽,你打我一下吧!”她的表情與話語告訴我她已經知道錯了,我為什麼還要再責備她?於是我微笑著對她說:“媽媽原諒你了,下次可要小心喲!”女兒嘴角重又露出了笑容,感激地對我說“嗯,媽媽,我記住了!”於是又開心地玩了起來。

  事後回想她的那句話,我還是頗為吃驚。為什麼她讓我打她?是不是我平時對她傷害太多了?多少次,我在幹家務,女兒無意“添亂”,我會不耐煩地呵斥她;多少次,下班回家一身疲憊,女兒找我讀書,我頭也不抬地拒絕她;又有多少次,女兒磨磨蹭蹭,我會一邊責備一邊“拎”著她下樓……女兒怕自己做不好惹媽媽生氣,更害怕媽媽的責備和懲罰。

  打碎了碗可以再買一個,但打碎了孩子的心卻無法再挽回;作為父母,多一些寬容與耐心,就能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內心。

  專家點評:

  打碎碗的剎那,家長控制了自己的情緒,接納了孩子“冒失”的行為,還給孩子一份安全感;平靜的背後,家長的心卻波瀾起伏,我們看到了她在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覺察,與孩子的對話。當個好媽媽不容易,就是要經歷這樣的成長!

  四:“填鴨”彌補不了愛的空白

  我曾經在上班路上遇到過這樣一位媽媽,媽媽看上去很博學,一直在不失時機地給孩子講各種知識,而這些知識一聽顯然超出了孩子的理解範圍,結果孩子很少迴應,連一點表情都沒有,誰知道孩子聽進去多少呢?

  還有一次在圖書館,我看到有一個媽媽一直在給四五歲的孩子讀書講故事,一本接一本,一個接一個都不停息,嗓子都快說不出話來了。從孩子呆滯的目光能看出,他早就聽煩了。

  我不禁感慨,這些媽媽忘我地付出,似乎想傾自己所有灌注到孩子的世界裡,恨不能孩子能馬上全部吸收,快快長大成才。然而事實呢,孩子被填鴨,沒有透氣的機會,最後變得麻木厭倦,成了媽媽手中的傀儡。

  專家點評:

  能說這樣的家長不愛孩子嗎?他們的愛裡附加了太多的期望,大量知識資訊填鴨式的教育並不能彌補孩子情感的空白,不能代替親子之間的自然溝通,更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這樣的愛,終究是傷害。

  教育孩子的小故事

  1、找到孩子心中勤奮的小苗

  我曾經教過一個轉學來的學生叫張軍,是全年級倒數第一名。剛到我班的第二天,張軍沒完成我留的作業。我想,我跟張軍還不熟,決不能輕易批評他,也不能像要求原班同學那樣嚴格要求他。如果這樣訓斥:“你憑什麼不寫作業?”“別人都寫了,你怎麼敢不寫?”“你是不是不把老師放在眼裡?”說這些話,不僅我很累,沒有效果,還容易把張軍推到自己的對立面。

  我發現張軍沒寫作業,便找他談話,到他腦子裡去找另一個勤奮的張軍。我說:“張軍哪,咱們剛剛交往,彼此還不瞭解,咱們聊聊吧!你到魏老師班來的那天,聽說留了作業,當時你很想立即就寫,可拖拉的思想說:在學校先輕鬆一會兒,回家再寫吧!到了家又想寫作業,拖拉的思想又說:吃完飯再寫吧!吃完飯拿出書和本子正想寫,電視裡放好節目了,拖拉的思想又說:看完電視再寫吧!等看完電視,再想寫時,又實在太困了,就想明天早晨再寫吧!沒想到早晨起來晚了……”

  我還沒說完,張軍就說:“老師,我真是這麼想的,您怎麼知道呢?”我說:“懶人的心理一般都這樣。本來都想勤奮,就是沒有辦法管住自己拖拉的心理。結果拖拉的心理越長越粗,越長越壯,在心靈的田野上佔了好大地盤,勤奮對它也沒辦法了。”

  張軍說:“老師您說得太對了,我也想治治自己的拖拉病,就是想不出好辦法。您能幫我想辦法嗎?”“老師當然要幫你,但要緊的還是你自己去扶植自己心靈中那些勤奮的樹苗。你有那麼多想寫作業的腦細胞,還戰勝不了拖拉病?”“怎麼戰勝呢?”張軍問。“要緊的是不給拖拉的大樹澆水、施肥。什麼是拖拉的水和肥呢?就是時間。拖拉剛一閃出念頭,你及時對它說:你先休息一會兒,我先寫點作業。心裡不靜,就先挑喜歡的學科寫,先挑簡單的題來做。寫了一會兒,有點累了,拖拉又來搗亂,你仍不給它時間,而是想:我先練練字,我再寫一點自選作業,明天再跟老師商量。這樣一點一點,拖拉沒有了時間,斷了水,斷了肥,過些日子就枯萎了。而勤奮的小苗呢?因為一秒一分,一點一滴地做實事,等於澆水施肥,逐漸就長高了,長大了。”

  2、教育孩子最省力的辦法,就是用孩子“勤我”戰勝“懶我”

  再有就是作業。我不讓張軍做和大家相同的作業,而是同他一起商量適合他的作業。因為從他的實際出發,引導他一點一點攀登知識階梯,沒過兩個月,張軍也和全班同學一樣,每天寫作業,每天寫日記了。

  引導孩子培植心靈中勤奮的樹苗不能急,不能一下子希望它長很大。只要孩子一點一滴地做事,開始一點一點地寫作業,就比不寫強,就比把時間的水和肥澆灌在拖拉的樹上強。不怕慢,就怕站。要讓孩子做完一點簡單的作業,再引導他做第二處簡單作業。家長也可以跟孩子的老師商量,請他幫助留一些適合孩子實際的練習題。與其讓孩子做更難的題,抄完以後還是不會,或是乾脆不做,厭學恨學,還不如從孩子實際出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孩子的成績也能有所提高。

  我覺得教育孩子最省力的辦法,就是看到孩子心靈深處的兩個自我,然後用孩子的勤我戰勝懶我,善我戰勝惡我。孩子內心深處,勤懶兩種思想發生衝突,鬥爭起來了,倘若好思想贏了,我們便坐收漁人之利。倘勤思想鬥不過懶思想,我們則伸出手去幫一把,幫他想想辦法,出出點子。這時孩子會覺得家長很親切,能體貼他,理解他,是他的助手。

  3、得找到孩子內心不願犯錯的“自我”,才是教育好方法

  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兩軍對壘,倘到對方堡壘中去分化瓦解,找自己的助手,拉一派,打一派,就非常容易取勝。這些用於打仗的戰略戰術,也有一部分適用於對子女的教育。

  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誤,批評孩子時,都要到他心靈深處找到他的另一個自我,一個不願犯錯誤的自我。找到了好的積極上進的腦細胞,孩子才覺得家長親近,家長看問題全面,家長理解自己的心。然後跟孩子一起商量,用心中的勤奮戰勝懶惰的辦法;用尊重別人的腦細胞,管住對人沒禮貌的腦細胞的辦法;用仔細認真的自我,去捆住馬虎大意的自我的辦法。

  這樣用孩子心靈深處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顯然是節省能源的方法。

  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

  1、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2、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的玩耍比有計劃性活動,對學齡前的兒童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儘量要避免把孩子的時間塞滿。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可以隨意玩耍的時間。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

2.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

3.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4.有關教育孩子的故事

5.十個教育孩子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