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經典文章有哪些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老師。怎樣做合格的父母?請看下文,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的經典文章,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的經典文章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說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給孩子不斷地施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迎合家長、迎合老師甚至迎合社會評價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這樣的優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優秀”是一把雙刃劍!當孩子為了家長的期許不斷迎合的時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狀態不再自在和流暢!他只能緊緊地抓住他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得來的“優秀”!這樣“優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彈!隨時會被引爆,不是炸傷別人,就是炸壞自己!有一個統計數字,大學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認是“很優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滿意時貶損他、責罰他

  其實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很負疚,這個時候最需要來自父母愛的陪伴、協助和支援。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緒支配,只想著:你是我孩子,你要給我臉上貼金,你要讓我有面子,你不能丟我的臉!然後用你自己奇多的規條和框框來束縛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縛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聽!

  鵬宇老師家的寶貝女兒在有一個假期剛開始的時候天天打遊戲,晚上打到12點才睡覺。家裡的媽媽、姨媽和姥姥都沉不住氣了:這天天打電腦,作業不寫怎麼辦!指責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聲,依然故我。鵬宇老師那次出差回來,正趕上妻子為此事犯愁。他進了女兒的房間:女兒回頭叫了一聲“爸爸”。他說:玩電腦呢,沒事,你玩!然後手放在女兒的頭上,半開玩笑說:爸爸給你傳送一些愛的能量,別耽擱你玩,你繼續玩吧。十幾分鍾後,他鬆開說:好了,不想玩了就早點休息啊,別累壞了! 那天晚上,女兒十點半就睡了。

  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在負疚的狀態下仍然可以得到愛,孩子才會有順從以及有自我負責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麼滿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時,無言地陪伴,單純地給予孩子愛的支援更顯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這是所有家長的通病。鵬宇老師說:當你把“比較”的枷鎖套給孩子,孩子就永遠無法幸福。他會一點一點從父母那裡學會“比較”,並且用“比較”殺掉自己的自信,讓自己永遠被“比較”來的“痛苦結果”所折磨。 家長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每個孩子都自有一份屬於他的優秀之處!不要用比較殺傷孩子的自尊了!

  4.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買旅遊鞋!你進入前五名我們就全家去旅遊!很多家長都把這個視為一種對孩子合理開明的獎懲舉措!殊不知,這帶給孩子潛意識的訊息是:符合爸爸媽媽的標準,才是被愛的。然後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付出失去自己的代價!

  鵬宇老師對女兒學習從沒什麼要求,甚至戲謔說:“不要考前幾名,考前幾名被老師盯上就麻煩了!”可是有

  次女兒考了第三名,心裡還是很高興的。她對爸爸說:爸爸,今天請我吃肯德基吧!這個爸爸說了:好啊!不過爸爸不是因為你考第三名才要請你。爸爸愛你,即使你考倒數第一倒數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會請你的!

  孩子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裡怎樣,還用說嗎,幸福著呢!

  5.數落孩子的不是

  家長最樂意數落孩子、教導孩子!教導是每個家長都尤其熱衷的一件事情,有人從教導中感受到自己的威嚴,有人從中體會征服的快感。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氣,還是心裡服氣!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數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讓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讓孩子喪失自尊。

  6.預言孩子沒出息

  預言孩子沒出息有兩種後果,一是你越說他沒出息,他越沒出息,完全喪失鬥志和學習能力,最終實現你的預言!另一種孩子,你說越說他沒出息,他越要證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輩子活在“證明”中,失去自我,也喪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讓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個農村長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個哥哥。從小父母就偏愛哥哥,認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裡很委屈、很不服氣。所以自我砥礪,一定要爭口氣給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後來她果然比哥哥成績還好,考上大學,有不錯的工作,成家立業。但是因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證明給孃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無可忍,要和她離婚……

  7.代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的心理獨立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3歲、9歲和12歲。小的時候,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干涉,不要說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來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麼衣服你也要代為選擇!還有不聲不響為孩子報了鋼琴班,都是不智之舉。

  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頭腦”操控孩子,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你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喪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歡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

  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這樣,我越要怎麼樣!

  9.總是擔心孩子

  不認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認為孩子其實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結果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擔心!你擔心孩子早戀,孩子一準早戀;你擔心孩子網癮,孩子一定網癮!

  有個媽媽在孩子還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在經過一間網咖時警告孩子:看見沒,這是網咖,很多孩子一進去就變壞了,你可不能進去!一天又一天,一開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裡好奇極了,終於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進這間網咖看看。再後來孩子網癮了!孩子是否自信,取決於父母對待他們的態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當孩子對媽媽說:沒事,我一個人在家寫作業,你去忙吧!媽媽一關上門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電腦呢!這樣的反應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歡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毀滅了孩子的自尊。父母總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著成功的方向培養,致力於培養孩子成“才”,而忽視了孩子要先“成人”的問題。以至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越來越多。

  鵬宇老師認為: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平靜和喜悅的過程,平靜和喜悅的狀態就是愛!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心量拓寬的過程!改變孩子很容易,當你“容”下孩子時,孩子就“易***改變***”了!

  家長需要看的家庭教育經典文章

  1,要做稱職父母,必須學會學習。

  有人曾經對90名超常兒童,成長的主要因素進行過較全面的調查。受父母教育影響的居大多數,這說明家長的教育,對孩子成才的影響是很大的。

  老舍先生曾深情地回憶母親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這裡生命的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教育。

  有人曾說過,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就是把課堂裡所學的知識全部忘光了,還剩下的東西。這句話很經典,很值得我們玩味。做人是最大的教育!

  有一位老農民,沒有進過學校,斗大的字不識半個,然而,他把三個兒子都培養成了大學生,其中一個還取得了博士學位。有人向他請教經驗,他說,“我沒有什麼經驗,連老師佈置的、在孩子的作業本上檢查、簽字的任務也不能完成。但是,我會每天問孩子一個問題:今天上課你舉手提問、發言了嗎?”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伊西多.拉比的母親,也碰到了同樣的問題:您是怎麼培養您的兒子的?這位母親說,我每天都會過問孩子的學習——但不問學習內容,而總是問:“你今天有沒有提一個好問題?”

  一個優秀的孩子身後,一定有健康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有智慧的父母,和諧的家庭。家長的教育心態,教育素養,教育方法,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展。

  2,要學會運用教育智慧。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通過學習才能提升的藝術。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應該給家長提供學習的機會,滿足家長“提高自我”的強烈願望。這個工作需要國家的重視,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援。當然了,家長通過自學方式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也是非常必要的。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

  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這就是有名的四顆糖的故事,顯示出博大的教育胸懷和教育智慧。

  還有一個成功的例子:一個5年級的孩子,寫作業老是坐不住,焦急的媽媽請了一位心理學碩士來指導。碩士讓媽媽先觀察。孩子寫作業時,媽媽就悄悄地坐在暗處看著,發現一個小時裡,孩子站起來7次,一會兒翻翻床上,一會兒拉拉冰箱……接下來媽媽開始引導。她跟孩子說:你是個聰明的孩子,只要認真學習,一定很有前途。但我剛才你寫作業,一小時就站起來7次。這樣吧,媽媽覺得你如果做一小時作業只站起來3次那就不錯了。如果你不超過3次,以後晚上6點的動畫片隨你看。但如果你超過3次了,就不能。“母子協議講定後,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孩子有3天做到了,大搖大擺地去看動畫片;沒做到的那兩天,媽媽說什麼也不給他看電視。就這樣,一個月後,孩子做作業基本上不站起來了。

  3,懂得教育藝術。

  皇上不急太監急,這是當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孩子的作業沒完成,這本該是孩子最著急的事情,可是,我們的家長先著急起來了。他們擔心的不是孩子的習慣不好,今後該怎麼辦,而是擔心孩子寫作業太晚了,影響身體成長,擔心作業沒完成,第二天孩子會被老師批評。有的家長甘願犧牲自己,陪著孩子“熬夜”,有的家長則乾脆替孩子代筆,讓孩子“多睡一會兒”。

  於是乎,孩子的作業成了家長的作業,孩子的“責任”也就順理成章地轉嫁到了家長頭上。長此下去,我們的孩子還會有責任感嗎?我們的孩子還懂得對自己負責,對老師負責,對父母負責,對家長負責,對社會負責嗎?

  據媒體報道,一位正在讀高中一年級的學生***濤濤***放學回家,看到爸爸趴在床上痛苦地呻吟著,但濤濤竟視而不見,不聞不問,抱起足球就要出去踢球,就在他將要出門時,爸爸用微弱的聲音叫住他說:“濤濤,你給我倒杯水吧。”濤濤說:”你自己不會倒呀?”爸爸又說:“你快去把你媽媽叫回來”。濤濤剛才回來時,看到媽媽就在菜園裡除草,只有兩分鐘的路程,但濤濤急著出去踢球,就邊往出跑邊說:“你自己不會叫呀。”隨後抱著球就衝出了家門。

  天黑了,濤濤抱著球興高采烈地回到家,爸爸已經因腦溢血突發,搶救無效而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醫生說,要是早半個小時送到醫院也許可以挽救一條生命。一個如日中天的生命就這樣離去了;一個家庭倒下了一座山。

  4,給孩子成長的機會。

  在家庭教育諮詢中,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的埋怨:孩子太懶了,啥事都懶得做,房間裡亂得跟豬窩一樣,拌倒了油瓶都不會拾。其實,如果仔細觀察孩子的生活環境,你就會發現:並非孩子太懶,並非孩子啥事都不願意幹,而是家長太勤快了,把孩子給慣懶了。

  在好多家庭裡,做媽媽的最看不慣孩子丟三落四,胡亂擺放東西,他們會習慣性地替孩子整理好房間。當他們實在看不過眼,想要求孩子“做好自己的小事”時,孩子也習慣了被媽媽伺候的日子,不願意動手了。就這樣,一個勤快媽媽,培養出了一個懶孩子。聰明的父母應該在孩子面前變得懶惰一些,給孩子表現或鍛鍊的機會。

  5,教育不能缺少理性。

  有時候,教育是無痕的,潤物無聲的教育,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裡散步,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這種無聲的教育,讓小和尚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6,時常鼓勵孩子。

  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被譽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期待效應”。後來被人詮釋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相信我們當中的許多家長朋友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比如,本來穿了一件自認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結果好幾個同事都說不好看,當第一個同事說的時候,你可能還覺得只是她的個人看法,但是說的人多了,你就慢慢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和審美眼光了,於是到了下班後,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換下來,並且決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實,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可見,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家裡經常受到負面評價,在學校裡再找不到成功的機會,那麼,孩子就會真的認為自己:很笨,很差,一點希望都沒有了。許多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太笨了”“長著豬腦子”。

  “皮格馬利翁效應”提醒我們: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決條件,所以,不管是家長、老師、管理者,都應該切記:不要視別人的自尊心、自信心為兒戲,因為要想讓一個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壞一個人的自信心要難上多少倍。

  卡耐基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在他9歲的時候,父親又娶了一個女人。繼母剛進家門的那天,父親指著卡耐基向妻子介紹說:“以後你可千萬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鎮公認的最壞的孩子,說不定哪天你就會被這個倒黴蛋害得頭疼不已。”卡耐基本來就打算不接受這個繼母,在他心中,一直覺得繼母這個名詞會給他帶來黴運。但繼母的舉動卻出乎卡耐基的意料,她微笑著走到卡耐基面前,摸著卡耐基的頭,然後笑著責怪丈夫:“你怎麼能這麼說呢?你看哪,他怎麼會是全鎮最壞的男孩呢?他應該是全鎮最聰明最快樂的孩子才對。”繼母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卡耐基,從來沒有人對他說過這種話啊,即使母親在世時也沒有。就憑著繼母這一句話,他和繼母開始建立友誼。也就是這一句話,成為激勵他的一種動力,使他日後創造了成功的28項黃金法則,幫助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家長教育好孩子必看的經典文章

  家教必讀之一:孩子中高考期間家長該如何做?

  隨著中高考臨近了,因學習壓力過大、出現頭暈頭痛而前來就診的學生日益增多,甚至還出現了不少因孩子面臨高考、中考而焦慮失眠的家長。在此,專家提示考生家長,考試不僅是孩子學習能力的較量,對家長來說,也是考驗是否理解自己孩子,是否知道如何支援孩子的一場考試。。。

  家教必讀之二:放寒暑假,如何讓孩子科學的渡過?

  每年寒暑假過後,老師和家長總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一些孩子過了個寒暑假長胖了不少,而在長胖後,在新學期裡卻變“笨”了。不僅適應不了新課程學習、成績下降,不少學生性格和學習能力也都有明顯改變。其實,孩子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假期中飲食、作息、玩樂等密不可分。教育專家特別提醒,在“遊戲寒暑假”、“吃喝寒暑假”、“電視寒暑假”、“快樂寒暑假”過後,當心別讓他們在開學時變“笨”了。。。

  家教必讀之三:五個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

  我們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時機,那樣就會事半功倍;同樣,教育孩子也要講究時機。所謂教育的時機,就是家長要針對孩子的心理特點,選擇和運用最合適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發生作用的時間裡進行教育。可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有哪些呢?做家長的又應如何。。。

  家教必讀之四:家長該不該陪孩子一起學習、寫作業?

  “孩子學習就像給我學似的。”一位小學生的家長說,只要家長不坐在身邊,孩子寫作業就特別慢,時不時地搞些小動作。為此,每天晚飯後,她不得不和孩子一起坐到書桌前,監督孩子做作業,結果弄得自己和孩子都很疲勞。。。

  家教必讀之五:你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是正確的嗎?

  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就必須要學習教育孩子的知識,真正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說,父母應當有正確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和很強的教育能力。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孩子都是第一次,缺乏經驗。因此,必須認真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制定好自己教育子女的計劃。。。

  家教必讀之六:家長最常犯的九大個錯誤,你有嗎?

  教育孩子,從來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牽動著千千萬萬父母的心,因為,孩子就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人生百年,轉瞬即逝。有了孩子,我們的願望,我們的理想,才能子子孫孫傳之久遠,譬如積薪,拾級上升,不斷開拓新的光輝領域。然而,教育孩子有以下六種錯誤的態度,很多父母總是會在不知不覺中屢屢犯之。。。

  家教必讀之七:塑造孩子好性格的七個好方法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雖然不一定完全對,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個人的性格是在很小的時候開始形成的,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好的性格,父母應該怎樣從小培養呢,下面的一些策略或許你可以參考。。。

  家教必讀之八:父母“管太多”的十大常見情況

  大多數父母都會將大部分感情投入在孩子身上。但很多時候,父母們的管教方法卻會帶來不利後果,美國學者最新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有下列十種行為,那麼很有可能父母的教育方法失當。。。

  家教必讀之九:給家長的28條黃金建議

  家長們都非常清楚,在家庭教育的今天,我們的傳統育兒觀念已經在受到很大的衝擊。因為孩子成長的環境已經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我記得我小時候幾乎沒有學習的壓力,每天很輕鬆地學習,不像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就被壓上學習的沉重負荷,早教、幼兒園、興趣特長班、小學。。。在這裡彙集了眾多教育專家和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列出28條實用的家庭教育建議,希望給各位家長帶來幫助。。。

  家教必讀之十:培養孩子好習慣的九個方法

  任何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教育,而教育就是培養人的良好習慣。家庭是教育的最好教室,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第一責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教育孩子,先從做一個好父母開始。做好父母,先從培養。

1.教育孩子好的建議具體有哪些

2.教育孩子的經典勵志小故事

3.教育孩子家長都有哪些觀點

4.教育孩子經典小故事

5.教育孩子的經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