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的教育有什麼計劃
教育孩子要從小做起,很多習慣都是小時候養成的,這個時候教育不好,孩子長大了就會養成許多壞習慣,所以有一份教育孩子的計劃是明智的選擇。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的計劃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的計劃
0-12歲,孩子的自然教育計劃
很多有益的事情都開始於一個偶然的想法,而最終卻變成了必然的結果。轉變的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把最初的美好願望變成了一項可行的計劃。
比如,有人發現體育鍛鍊對身體有好處,便開始制定健身計劃,安排每天散步、跑步、晨練的時間;有人偶爾品嚐到了一串美味的櫻桃,馬上就把櫻桃樹苗栽種在了庭院裡,然後澆水、施肥、修枝,直到櫻桃樹上掛滿了果子。
其實,對孩子的自然教育也應如此。令人慶幸的是,這種教育的教具和課堂隨處可見。最重要的是把每一次偶然的與自然相遇做成一份可行的計劃,並堅持實施下去。
0-3歲
這個階段是孩子對世界產生最初印象的時候,他無法進行分類、定性,而是完全憑感覺來了解這個世界,也很容易把這種感受與生命複雜的發育過程聯絡在一起。
這是確定孩子"根性"的最佳時機,父母應該多帶孩子到風景秀美的地方走走,多讓孩子感受早晨的日出和晨露、夜晚的月光和星空。環境的清濁、視野的寬窄都將會影響孩子最初的性格。
由於孩子天性愛玩,所以面對自然環境,孩子也許只會想玩。不過,我們不必擔憂,也不必過多幹涉。畢竟,這是孩子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
有時候,成人會忽略大自然的和諧和律動的節奏,但是孩子卻喜歡關注它們。很多孩子不喜歡待在家裡,而是想方設法讓父母帶著他到外面去玩。所以,父母不要讓孩子錯過大自然更替變化中的每一個良辰美景。這些對孩子的心性成長都是有良好影響的。
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對大自然的感受是模糊而強烈的,他不僅會呼吸大自然清新的空氣,還會用他清澈的眼睛和純潔的心靈去觀察這個世界。
孩子就像一個靈敏的測量計,可以敏感地辨別出什麼環境對他有利,什麼環境對他不利。當孩子來到環境和空氣都很好的地方時,色彩、聲音都很豐富的地方,他就會從煩躁中安靜下來,從沉悶中興奮起來。
關於自然環境對孩子日後性格和心性的影響,儘管到現在還沒有得出什麼定論,但是結果卻是顯而易見的,好的環境能讓孩子性格溫順而富有同情心,而壞的環境卻會讓孩子變得暴躁、易怒、沮喪,甚至讓他對很多事情都缺乏勇氣和信心。 3-6歲
這是自然環境對孩子性格、智力影響的第二個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具有了初步的分辨能力,開始注意自然界中各種東西的功能和變化。孩子會把所見所聞的事物存留在思維、記憶中,這些印象或深刻,或漂浮,或令人身心愉悅,或令人心生煩惱。
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判斷力較弱,很可能把一些惡劣的環境當成"好環境",把一些惡劣的事物當成最初的"玩伴",並融入其中,甚至染上一些在他看來是有趣的但是在成人看來是有害的習慣。
不管父母是貧窮還是富有,是空閒還是忙碌,大自然這位老師對孩子來說永遠都是公平的。父母對孩子的自然教育應該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地進行,可以先給孩子講述一些自然萬物的功能、特點、變化和相互關係。
6-12歲
在這個階段,孩子已經開始上學,可以從書本和課堂上學到關於自然界的知識,同時他也開始擁有新的社會關係,如老師、同學等,並面臨新的衝突,如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師對學生的評價等。
當孩子的情緒有所起伏的時候,大自然除了充當一般求知的物件之外,還可以充當規律的導師,心情的調節師、暗示者的角色。
在此階段,孩子擁有強烈的求知慾,喜歡分析不同事物。但是對於美感來說,分析又是沒有用的。因為美觀是一種直觀的感受,一些植物學家、動物學家雖然研究動植物,但是卻喪失了對動、植物的美感。事實上,美感和神祕感常常是啟發人的悟性、靈感的必要條件。
給父母教育孩子的建議
1. 給孩子一個不易破損的筆記本,和他一起記錄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現象,鼓勵他做自然筆記。
2. 每週抽出一個晚上的時間,給孩子講一講自然界某一事物的特點和變化。
3. 每月帶孩子去附近的花園或田野,山川或河流,並一起野餐。
4. 收集自然界中的石頭、種子、葉片等並將其製作成標本。
5. 每年春天,讓孩子種下一棵寫著他名字的樹或其他植物。
6. 把這份計劃儲存好,並製作成表格或掛圖,放在家裡顯眼的地方。
教育孩子的錯誤方法
過分溺愛or過分干涉
雖然“二胎政策”開始實施,但是目前大多數家庭還是以獨生子女居多。因此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是比較溺愛的。在對子女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可換來的結果是,子女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甚至走入極端,對父母舉起了罪惡的屠刀。對此,家長應該認真檢討、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其實孩子的許多毛病都是我們自己教出來的。
甚至有的家長自以為是,總認為孩子很小,孩子身上的許多缺點都被看成了一種天真的表現,對其缺點錯誤聽之任之,不加任何管束。而在另一方面,有的家長還會憑藉自己的家長“權威”,去過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在許多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只是自己的附屬品,他們不願意或不善於讓孩子取得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權利和人格。
把自己的意願加給孩子
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人們都對考試成績特別關心,將目光一直盯在學生的考試分數上。只看重成績,卻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孩子的思想品德問題。因為在他們看來,品德問題似乎沒有什麼問題,或者不需要像學習那樣值得重視。
家長渴望孩子成才,於是為子女制訂了“巨集偉”的發展計劃,如果家長的這種選擇,符合孩子的志趣,那當然是好事。可事實卻是許多家長的“發展”計劃違背了孩子的志願,這種“發展”實際上是“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言行合一才是最好的教育
很多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平時不能看太久的電視,不能玩太久的手機,但是往往自己一下班回家就緊緊地盯著手機螢幕,這也難怪孩子會有樣學樣。
家長也是從孩子成長成別人的父母的,想必能夠理解到為人父母的心聲以及孩子心裡的真實想法。不要抱著“我為你好”的想法為孩子多做主張,尊重他們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