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教學反思
反思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從而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改善和提高的一種教學方式,怎麼寫。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過去,在校本成語故事課的教學過程中,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一個是一節課學兩個成語故事,時間總是不太夠用,有時只能完成一個故事的教學任務。再一個問題是我每次講完故事,就讓學生說出喻義。學生往往亂說,因為他們對故事的理解還不到位,我就讓他們再複述故事,如果學生還說不準,我怕時間不夠用就給出現成答案。讓學生硬把答案記住。
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在教法上不斷探究,終於尋找到了較好的教學方法。
過去我是讓學生全文複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這樣耽誤了好多時間。現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語原意和喻義的重點部分讓學上覆述或表演,再設計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地說出來成語的原意和喻義,真是水到渠成,又節省了時間,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如成語故事《焦頭爛額》和《曲突徙薪》來自於同一個故事,這人故事較長,要是一遍遍去複述全文,時間肯定不夠用。我仔細分析,發現故事當中客人對主人提建議的那段話,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賓客說的話就是故事中蘊藏的道理。我就把這兩段作為重點,讓學生複述,並畫圖加以演示,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歸納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義。而後我又通過設計問題:那些救火的人被燒得怎樣?他們的處境如何?引出了焦頭爛額這個成語的願意和比喻義。最後又讓學生用這兩個成語進行說話練習。由於問題設計精當,不拖泥帶水,只用了半節課時間便完成了這兩個成語的教學任務。
後半節課,我採用了猜畫謎的方法匯入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成語的教學之中,由於方法新穎,學生感到新鮮有趣,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我趁機讓他們分組表演,把鷸和蚌爭鬥的場面再現出來,並讓學生說出誰贏誰輸,而引出雙方爭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從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說出了這個成語的喻義。並通過聯絡例項讓學生加深了理解,並能夠學以致用。
這次縣教研室老師來聽課,我輕鬆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讓學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時,知道了成語的來源,瞭解了喻義,學會了使用,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
篇二
本次活動是一個續編講述的語言活動,在本週這已經是第二次,所以小朋友對於這樣的續編繪畫和講述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活動中小朋友能從圖片的內容瞭解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同時他們也能大膽的發揮自己的想象,能說出了自己對於小貓咪咪跑掉後的猜想。有的說“爸爸說,抓到了我要打它一頓,抓到了要它陪,咪咪自己回家道歉了……”。當幼兒看到幼兒用書的最後一張圖片,他們就說:“小貓又送了一盆花給爸爸”“那這盆花哪裡來的呢?”“小貓又是怎麼對爸爸說的呢?”我就及時的引導幼兒想象……
在整個活動中幼兒能從自己的想象中進行簡單的繪畫表示,雖然有的幼兒繪畫的並不好,但她講的卻是很動聽,也有的幼兒繪畫的很好,但講的卻是不怎樣。不管如何從幼兒每一張圖片中發現每一個幼兒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活動效果較好。
篇三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語言都出自《戰國策》。這兩則寓言,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解釋形象、瞭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在把握故事內容上,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有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寓言的方法。
一、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故事講了一件什麼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弄清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對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的形象地認識,體會蘊含的道理。***1***先讓學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內容。***2***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在學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絡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想。
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後悔、接受”這兩個詞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後悔一詞中瞭解到了什麼?從?“接受”一詞中明白了什麼?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後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
三、重視課後思考題。可以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個寓言故事。***但是不要讓學生背誦課文***教師要儘量拓寬學生的思路,結合實際談,講的例子要多一些,廣一些。思考練習題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