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憫農的教學反思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二、三歲的小孩就能倒背如流,因此,今天教學這首古詩,對於中班幼兒要求背誦並不難,能作過多的要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由於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在生活中存在著挑食和浪費糧食的現象,所以我設計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理解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難點是讓學生樹立珍惜糧食,從小就養成不挑食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

  在講解這首古詩前,我還補充了李紳的《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旨在使學生們通過這首古詩理解古代徭役的繁重和農民生活的艱辛。由這首詩匯入到本課的學習中,我注重了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並讓學生們試著想象在酷熱的夏天的中午,在農田裡辛勤勞作的場景,並由此展開討論。經過討論,學生們雖然能感受到那種炎熱,但卻很難體會到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那怎樣使學生說樹立珍惜糧食的意識呢?這個瞬間我有點不知所措,不知該從那說下去。畢竟現在的物質生活很充裕,刻意地要這些幼小的孩子明白生活的艱辛,我又覺得太過殘酷。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只是舉了日常生活中的幾個例子,比如生日宴會等讓學生們討論。

  不知道這節課有沒有在學生心中烙上烙印,也不知道在他們內心深處有沒有引起足夠的認識。我想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一定能夠體會並理解父母的辛苦,也一定能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吧!

  範文二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二、三歲的小孩就能倒背如流,因此,今天教學這首古詩,對於中班幼兒要求背誦並不難,能作過多的要求。於是,教學中關鍵重點引導小朋友體會糧食來之不易,懂得要珍惜糧食。為此,我從看圖瞭解“辛苦”到讀詩感受“辛苦”來展開教學活動。

  1、讓小朋友感受“辛苦”:幼兒教學要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所有的教學活動不能憑空開展,一定要在幼兒獲得初步的 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我他們做彎腰姿勢保持五分鐘來感受“辛苦”,他們個個都覺得累。這種親身體驗比憑空解釋效果好。另外,為了讓幼兒真正瞭解糧食,特准備了水稻,讓幼兒進行實物觀察。看到幼兒臉上擺出好奇和驚喜,我別提有多高興。我講解了水稻的生長過程到收穫,再到稻穀變成米飯的漫長經歷以及期間的農民伯伯的付出等,小朋友們都聽得很認真,並知道糧食是來之不易的。

  2、看圖瞭解“辛苦”: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插圖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實現早期閱讀教學的自主化、個性化。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片時,我不作任何要求,讓幼兒展開想象的空間。在他們充分交流的基礎,再讓他們舉手發言。有個孩子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那就是蔡均易,他說:“我知道這是夏天,很熱很熱的,我外公去種田的。”“你是怎麼知道的?”“圖上有太陽的。”這時,妞妞也說是夏天,我也要她說明理由。她說:“那農民伯伯都流汗了。”我便問:“農民伯伯這麼熱,還在幹活。那你們覺得怎樣的太陽好一點?”這一問,激發了孩子熱情,課堂就熱鬧了。在孩子們討論的基礎上,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對比春天與夏天的太陽。孩子們就更加了解了農民伯伯在火辣辣的太陽下勞動的辛苦。

  3、以朗讀感受“辛苦”: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師生合作讀,引讀,範讀等,讓幼兒從朗讀中體會勞動的辛苦。如,“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這種表示勞動艱辛的句子,我作了重點引導。更是提醒他們中午用餐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為每一粒糧食裡面都包含著農民伯伯的汗水,孩子們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

  不足之處,在看圖討論和觀察實物水稻的環節花得時間太多,留給朗讀的時間就不夠了。所以,朗讀指導不很到位,應該分為兩課時效果比較好。

  範文三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兩三歲的小孩都會背誦,因此,讀背並不難,關鍵是要從中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從小要愛惜糧食。為此,我在設計時圍繞一個“辛苦”,從幫老師解決難題引出“辛苦”,看圖瞭解“辛苦”,到讀詩句感受“辛苦”,從而把學生並不容易體會到的“辛苦”突破了。

  1、開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並樂於去解決。

  2、現了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生字的學習,詩句的感悟,全是學生自主觀察,學習。

  3、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

  4、如果能從生活中找到相關的照片,錄象資料,或讓學生聯絡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將更能從心靈上讓學生受到教育。

  5、朗讀的指導還要更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