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院護士實習自我總結
在精神病院實習的護士們會在工作中得到什麼感悟?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精神病院這個名字聽得多了,人們總是對這個名字有一種畏懼與排斥的心理。這個學期我們去了精神病院見習,首次接觸精神病院,其實它也並非我們想象中那樣陰深與恐懼的。我們身為未來的護士,更不需要以別樣的目光、別樣的心理去看待它。只知道,它和別的醫院一樣,都是一間醫院。
帶領我們小組的帶教老師把我們帶到住院部的某一層樓裡,在那鐵閘裡有一個可供飲食與活動的大空間,裡面住著的全是女病人。
帶教老師先帶我們到示教室裡,給我們重溫一下精神分裂症與情感障礙的一些特徵、表現和護理措施,然後再開啟鐵閘讓我們和裡面的一些病人聊聊天,瞭解她們的情況。在帶教老師講課的過程中,她教導了我們面對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應如何進行自我保護與確保病人的安全,然而,我最為關注的仍是一些情感障礙的病人。帶教老師說一些慢性的情感障礙的病人對外界是無什麼反應的,我想這是因為他們困死了在他們自己的內心世界中,他們的內心是一層疊一層沉默的雪,最初的情緒積壓在心中,長久未能得到宣洩,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記憶變得模糊了,甚至跌入了潛意識中,情緒的積壓找不到痕跡。所以他們不懂得去傾訴,不懂得去表述自己,他們的內心封鎖在那重重的沉默中,解不開最初的情緒的結,而只會在那個心結上不斷地增添沉默的結,由於他們內心積聚了太多太多的沉默,不懂訴說,所以他們的情志也漸漸變得散漫,腦子也漸漸變得空洞,思維也變得遲緩,所以他們會迴避親友,迴避與外界之間的接觸,慢慢的,便發展到對外界事物無反應。而其實他們的內心世界是非常之複雜的,複雜到完全沉默,複雜到找不出病因的痕跡。
篇2
在與病人的交談過程中,摸索病人的性格特點與思維模式,以及深入地探索其內心的真實情感。如果病人已經無法說出其內心的痕跡,治療者可以問病人原本的性格、原本的生活是怎樣的?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化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支援與鼓勵病人訴說其內心的情緒與痕跡,讓病人感覺到你是在全心全意地幫他,他也便可以開懷地與你傾訴。探尋病因是離不開問話的,也可以從問話中逐步地推出其病因與疾病的過程,幫助病人認識自己心靈的痕跡。在談話中,要聽出病人思維上的漏洞與認識上的偏頗和貧乏,並對病人作出理由充足、適合其心理特點的解釋,幫助其消除疑慮,增強信心。人的煩惱往往來源於思維,但你煩惱了,往往是因為你用錯了你的思維方式,引導病人去換一種與原來逆向的思維去分析問題,煩惱往往便會自動消失。要給予病人鼓勵和良好的心理暗示,激發病人的積極心理,讓病人更好的配合治療和更努力地去改善自身的情緒。
帶教老師給我們複習了一些相關的內容後,便開鐵閘讓我們和裡面的病人溝通交流了。我們一小組的人和帶教老師圍成一張臺,然後帶教老師陸續叫了三個病人來,她在我們面前詢問病人的情況,並介紹其病情給我們認知。
篇3
對一般人來說,精神病是一個令人恐懼而又充滿神祕色彩的名詞,常使人聯想起一個個滿身泥圬、言行古怪、時哭時笑、呆滯冷漠,或暴跌凶殘的人。五年前,我走上精神病人管理的工作崗位,開始了與精神病人直接面對面的接觸,我們對精神病人的漠然無知、心存恐懼,到逐漸瞭解他們、同情他們,與他們交朋友,從而窺見了他們的喜怒哀樂,走進了他們的精神世界。
關於精神病,醫學上是這樣界定的:精神病是指內外各種致病因素影響下,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認知、情感、行為與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一類疾病。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陷、心理障礙、喪失判斷力、不能正常地學習、工作、生活,行為顯得古怪,與眾不同,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往往有自殺自傷、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有的患者還認為自己心理與行為是正常的而拒絕治療。
在精神科做護士,首先是安全問題,這也是院領導會上會下強調的重中之重。抑鬱病人、自傷自殺甚至自殘的心理,對於這樣的病人,作為護理人員的我們,要多觀察、多和其進行溝通交流。躁狂的病人對其周圍的人,包括同室病友以及周圍的醫護人員易造成傷害,當然也包括自身的安全。在情緒嚴重不穩定期,我們要更多的給予保護性約束。
精神科病人多是藥物控制,所以對其服藥問題就顯得至關重要。在精神科治療上一定要防止病人藏藥。如果病人藏藥不吃的話,病情得不到基本的控制;如果病人把藏起來的藥頓服,後果更嚴重,可以導致藥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精神病人和一般的患者不同,他們沒有自知力,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也表述不清,這就需要我們護理人員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充分維護他們的自尊。
在精神科工作這麼久,並沒有感覺到他們可怕,反而更覺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和紛爭,我的人格跟著他們簡單起來,我會做一名合格的護士,不辜負天使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