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講座心得體會3篇

  幼兒園講座是很哈偶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幼兒園講座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1:幼兒園講座心得體會

  今天教育局邀請浙江省首批特級教師,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兼職教授——朱靜怡老師給我們培訓處的老師上課,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個一線老師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人生。

  首先,她給我的感覺是年輕,儘管她已62歲的高齡了,但她依仍頭髮烏黑,精神迥弈,她不說我還以為50多歲呢!同時,她早上來給我們上課,是自己乘車過來的,據樓老師說,朱老師在給我們上課前兩天,打電話給她,詢問乘車路線,當樓老師跟她說:教育局這些老師都是派車去接,不管她住得路程是遠還是近,但朱老師卻說,現在油價貴,讓司機起個大早,大遠去接不划算,還是她自己過來比較好,到了汽車站,她打的過來,儘管如此,她跟我們是差不多時間到教師進修學校的。

  再次,她給我的感覺是責任,在上課一開始,就給我們講她的經歷,從1962——至今,經歷了入門、起步、開溫、沸騰、結晶、周住琢等六個時期,這六個時期再就了她輝煌的一生,在這期間,她獲得了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研究成果《發展幼兒能力課程》獲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首屆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其中這個“發展能力課程”是***秋前世界考前教育組織主席柯蒂斯教授親自定名的,可見朱老師是想得提前和獨到,在她53歲設計,取得自學大專畢業證書,被評為全國優秀自考生,這讓我感到肅然起敬,朱老師在數十年的幼兒教育中一直踐行著“一切為幼兒,為了一切幼兒,為了幼兒的一切”為宗旨。為了履行這個責任,她始終將體、智、德、美融為一體,讓每個幼兒手、足、眼、耳、鼻口等器官並用,促進大腦的健全與發展從中認識自我,發展自我,達到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

  她告訴我們,她的教育理念是:一日活動課上,把課當遊戲做,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在她的教育活動中,時之,處之顯示著“尊重幼兒的人格,關注幼兒的差異,維護幼兒的天性,完善幼兒的人性”的教育思想。她在每一項活動中都傾注著摯愛幼兒,欣賞幼兒,激勵幼兒的情感營造著民主、平等、積極、向上的教育,教師與幼兒“手拉手”進行溝,幼兒一起玩耍,一起研究,一起發展/

  此外,朱老師在平時的活動,密切聯絡著幼兒的生活經驗,完全利用環境資源,根據幼兒日常生活得到的一些顯淺的感性知識,組織他們交流與討論,經常適當的點撥,逐漸上開為理性認識,經常帶領幼兒去大自然走走,觀察社群環境的變化,幼兒園內外花、草、樹、木生長變化和各種動物的變化。引導他們討論春、夏、秋、冬四季與各種動物、植物生長的關係,使幼兒從小感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和自然界的無窮奧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最後,她送我們一句話:“跳出幼教,看終身教育,看社會”在她那,我學到了不少,看到了自己很多不足,需要通過努力,儘量縮短距離,使自己成長起來,做一名平凡不平凡的幼兒教師。

  2:幼兒園講座心得體會

  上週末,有幸聆聽了陳晏特級教師的講座——《幼兒園課程》,讓我對幼兒園的課程目標、內容選擇、實施評價等有了新的瞭解,以下淺談自己的體會。

  首先,此次培訓活動中,陳特多次舉了自己園的教育例項,讓我們見識了很多幼教同仁們的教育智慧,開拓了視野,及時的學習到了很多能現學現用的東西。更讓我經歷了一場深刻的教育思想觀念的洗禮,給我注入了新的動力。

  其次,在培訓學習過程中,使我真正瞭解了什麼是教師專業,什麼是教師專業發展,我們的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幾個問題,以及如何去進行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我們以後開展教師培養和自身培養方面指明瞭方向。

  再次,課程的培訓,更新了我們的教育觀念,我們學到了很多科學的教育方法,學會從生活、環境中找課程的材料,更科學的開展幼兒園的相關教育,使我們受益匪淺。使我們意識到幼兒園的發展與幼兒、教師的密切關係,就如何提高幼兒園的質量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明確的方法。

  講座指出:

  一、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

  教育的質量就體現在一日生活中,讓每個幼兒充實的度過每一天。

  我園也一直秉承這一原則,努力讓每個幼兒的一日幼兒園生活都能感受到幸福、自由、暢快。

  生活與環教育密切相關,千絲萬縷。杜威和陶行知也早有此論斷,但是無論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們的教育理論都是主張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學校管理的開放性,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生走出教室,置身社會,在生活中學習。給孩子的發展提供成長的肥田沃土。

  聯絡自身,在我們班,孩子有很高的自主性。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力所能及的做好各種事。例如:衣服脫下來折整齊再去放、喝完牛奶自己動手洗杯子、能自己添盛飯菜。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我們老師都很為他們開心,另外還經常看到孩子們互相幫助、合作共享。

  孩子們能做的,放手讓他們去做;孩子們做不好時,教他們一些方法、提供一些幫助。

  二、環境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環境

  所謂環境,大到幼兒園以及幼兒園周邊,小到每個班級區角的材料。或許孩子不會特意關注,但都在耳濡目染中影響著孩子。

  她指出——

  好的幼兒園環境能記錄和呈現兒童的學習和生活;

  好的班級環境具有美感,符合藝術審美的視角和要求;

  好的班級環境是立體的;

  好的班級環境是能多元呈現兒童不同領域的學習成果的;

  好的班級環境材料是豐富的,最好是自然物的;

  陳特也舉例了他們幼兒園極具有特色的活動——“小樹林的一天”,她說孩子們可以在這一天,自由的待在小樹林,想幹嘛就幹嘛,但是同樣的,你需要自己解決午飯問題。貼近生活的一天,同樣是難得的一次教育機會。孩子們會早早的打掃小樹林的衛生;餵飽小羊、小動物;為自己的午餐忙這忙那;一起搭起午睡的帳篷等等。這一天的收貨可比教室裡學到的多得多了。這一活動可是把幼兒園環境用到了極致。

  三、把成長的權利與責任還給孩子

  真正在幼兒成長過程中,老師要時刻謹記自己的角色——準備者、材料提供者、環境創設者、支援觀察互助者、反思型實踐者。還孩子自由、獨立、有選擇的成長!

  小小的天空,承載著大大的責任。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面對那些3~6歲的幼兒,必須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用真心搭建起和孩子們溝通的平臺,用愛去滋潤一粒粒稚嫩的種子,留給他們更多屬於他們自己的時間、空間,提供孩子們更多自由成長的機會,看著它們發芽開花,期待著它們結出豐碩的果實。

  3:幼兒園講座心得體會

  入園沒多久,幼兒園開展了一系列的講座,本人覺得受益匪淺,不敢藏私,同時結合我自己的實踐心得,寫下這篇博文,供參考。

  第一次主要講的是幼兒的生活習慣問題,主要是吃飯問題。主題:不是給小孩吃到什麼東西,而是怎麼吃。大多數在2-3歲的小孩家長都有體會,每到吃飯,兩手一攤,都喂慣了,有時還要追著屁股後面喂。其實這個是很不好的做法。那麼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呢,就是讓他自己吃,這個時候的小孩應該可以自己吃東西了,當然還是需要大人的幫助。這樣的優點其實有很多,一是更利於消化,更利於營養的吸收。由於小孩子自己吃飯,就無暇去幹別的事。我家的那個邊吃邊玩,要麼就是邊看電視邊吃。二是自己吃飯會更香,有利於身體發展。三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鍛鍊手眼協調,手指靈活能力,開發大腦,為將來的思維、書寫打下堅實基礎。

  老師語重心長的說:你們現在每給小孩喂一次,他就喪失了一次鍛鍊的機會,喪失一次發展智力的機會,以後就是這樣--老師做出兩手斷的姿勢。這個動作給我的觸動相當大。我們當前顧慮的是孩子自己吃一定會吃不飽;還有就是當下天氣氣溫比較低,孩子自己吃會很慢,吃涼飯容易生病;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孩子自己吃會弄的一塌糊塗,收拾其他比較麻煩。通過對比,我仍然認為少了一次鍛鍊的機會更能打擊我。第一點我說服自己,孩子不想吃,他一定不餓。第二點可以給他先盛少點,等他吃的差不多了,再添飯。第三點當下的麻煩跟小孩的智力發展根本不算什麼,而且現在是短期的麻煩,以後是長久的輕鬆。還有洗手、上廁所、睡覺、穿衣服、穿鞋這些都需要小孩獨立完成。

  第二次主要講的是幼兒的數學方面、語言方面的培養。對於數學的教育,著重的介紹數的觀念、質和量的關係,從具體到抽象,這是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而不是簡單的1+1=2這樣的死記硬背的公式或等式。老師展示了很多的教具,一個珠子代表1,10個珠子穿在一起成為一串代表10,10個一串排在一起成為一個正方形代表100,10個正方形排在一起成為一個正方體代表1000,...... 所有的教具都是這麼具體,這麼有說服力,而且給人極大地震撼。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老師信誓旦旦的說:你們家長不要教數學,在我們這裡學足夠了。

  第三次主要講的是感官教育的培養。感官教育是蒙特梭利教育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往往會被人忽略。小孩是通過觸覺、嗅覺、味覺、聽覺、視覺這些感官進行學習的,在3-6歲這段時間,培養這些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綜合素質很強的人,他的感官是非常敏銳的。人的能力的大小,就是這些能力的疊加。

  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質:1、是獨立化、簡單化,2、系統性的、漸進性的,3、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