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孩子的方式

  以前的家教注重家庭、親情,是沿襲互相依賴的文化,而現在的社會更要求獨立和創造性。美國人的家教理念非常適合我們揣摩和學習。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自立訓練從幼兒開始

  美 國很多孩子從嬰兒時期就獨居一室。孩子長到三四歲,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長就給買一種很小很暗的燈,徹夜亮著,以驅逐孩子對黑夜的恐怖。晚上睡覺前父母到孩 子房間給孩子一個吻,說:“孩子,我愛你!晚安!做個好夢!”就回自己的臥室了。孩子就抱個布狗熊、布娃娃之類的玩具安然入夢。

  2、決不總是圍著孩子轉

  美 國人很愛孩子,但不會總是抱著、盯著孩子。六七個月的孩子就自己抱著瓶子喝水、喝奶,大一點就自己學用刀吃飯。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決不 喂,總是讓孩子自己吃。孩子做遊戲也是自己一個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塊做,很少纏著父母。父母外出旅遊,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給祖父母或花錢寄放別人家,請人帶幾 天。家裡辦晚會或去參加別人的宴會,也看不到家長總牽著自己的孩子。

  3、讓孩子接受鍛鍊

  工程師傑姆斯帶著3 歲的兒子到城外10公里的鄉下看望父母。吃過晚飯,天已黑,進城的公共汽車已經停開發。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傑姆斯卻帶著兒子步行回城。兒 子走一段,他背兒子一段,就這樣模黑回家。為什麼這麼做?傑姆斯回答說:為了使兒子從小熟悉黑暗和吃一點苦。

  4、教孩子適應環境

  約 翰-柏拉姆夫婦假日裡常帶著8歲的兒子與5歲的女兒到山區旅遊。每遇山澗需渡過時就叫兒子觀察水勢,尋找最淺、水流較緩的涉水點,然後由父母決定是否可 行。如果選擇不當,就講明道理,並教孩子怎樣識別水深及流速。上山時,他們從不乘坐纜車,而由孩子選擇登山路線。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讓孩子判斷決定有無危 險,是否攀登,並問孩子該怎樣保證安全。經過多次跋山涉水的實踐,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險了。

  5、進行自我保護訓練

  時裝設計師密契爾有一個10歲的女兒和一個7歲得男孩,他帶他們上街時,隨時隨地教給孩子交通規則並囑咐其他注意事項,說明怎樣走危險,怎樣才安全。許多家長還叮囑孩子記住必需的電話號碼,如:父母的單位電話、警察局電話、消防電話、醫院電話等。

  很多事情我們都可以做,之所以不做,是因為觀念的問題。以前的家教注重家庭、親情,是沿襲和互相依賴的文化,而現在的社會更要求獨立和創造性。美國人的家教理念非常適合我們揣摩和學習。

  美國教育特點

  一、為誰而學

  美國教育告訴學生學習是自己的事,讓學生自己去想,想學什麼東西,因而學生一般學得主動、靈活、高興。而中國的教育總是要事先給學生做出細緻繁瑣的各種規定,該學什麼,學多少,什麼時候學,該怎麼學等等,中國的學生視學習為功利,因而習慣於應付,學習是家長、老師的事情,是為升官發財找工作而學,學得被動、教條、無奈。

  二、育人目標

  美國不太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極其看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因而才會有美國白領不會算10減6等於幾貌似“可笑”的事情發生,他們覺得要趁孩子年齡小時抓緊培養創造性思維,而中國教育特別重視所謂的 “雙基”,重在練“基本功”,不重視對學生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美國的學生低分高能,中國的學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強企業,一般不願意接收中國學生,在他們看來,中國教育是培養知識的奴僕,而不是在“育人”。

  三、課堂

  中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總結,把學生教到無問題就好;美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啟發,把學生教到能不斷提出新問題。中國的課堂要舉手發言,美國的課堂鼓勵自由發言。中國的課堂如果對教師的結論不同意會遭受批評,而在美國的課堂上則受到表揚。中國的課堂講紀律,美國的課堂講人權。

  四、師生關係

  在中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孩子剛踏入學校就知道老師總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國教授也沒有什麼權威可談的。美國人不承認權威。中國孩子盲目崇拜老師,覺得老師總是對的,中國的老師喜歡保持威嚴,不苟言笑,美國老師很喜歡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關係。

  五、考試製度

  美國的考試經常是開卷,孩子們一週內交卷即可,而中國的考試則如臨大敵,單人單桌,主監副監嚴防緊守。在中國,考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淘汰;而美國的考試目的在於尋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補缺,以利於今後的發展。

  六、班級人數

  中國雖明文規定每班不超過45人,但鄉鎮及縣級學校班級人數平均60人之多,法律並不能約束什麼。而在美國,一個班的人數不超過30人,31個人就屬於違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國人看重的是誠信——自我信譽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時間

  在一年中,中國中學生有8個月是上課時間,每天11個小時左右的在校時間。美國學生每年只有1000個小時左右。上學時間短、課業負擔少,這是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時間還能讓孩子學習自己安排時間。

  八、成績單

  成績在美國屬於“隱私”。老師給家長看成績單,他只給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績,不會公佈全班的成績。在中國,行政部門會想方設法的公佈學校成績。教師的考核也要看學生的升學率、優秀率。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在這樣的機制下長達12年之久,心理壓力之大是顯而易見的。

  九、教材

  美國的教材淺顯,對孩子沒有嚴格的要求,特別是數學,導致許多的成年人離開計算機對數字就沒了概念,連日常生活的計算都成了難題,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們注重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國的教材一味的強調夯實基礎,才導致機械重複的作業一堆堆,其結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十、課外生活

  美國讓小孩接觸社會環境的方式非常多,他們認為教育即生活。美國的課外活動是學生自發參與,經費也是大家共同出資、共同尋求贊助。比如,8歲的孩子會幫人家清洗洗衣機,一次8美元,為別人演奏等等,把賺到的錢拿來搞活動。當然並非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賺錢,也有很多是打義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