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的副作用

  芡實,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之功效。常用於遺精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但是吃多有小小副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相關資訊,希望能幫到大家!

  

  芡實無論是生食還是熟食,一次切忌食之過多,否則難以消化。“生食過多,動風冷氣,熟食過多,不益脾胃,兼難消化,小兒多食,令不長。”平時有腹脹症狀的人更應忌食。

  芡實相關配伍

  1、治精滑不禁:沙苑蒺藜***炒***、芡實***蒸***、蓮鬚各二兩,龍骨***酥炙***、牡蠣***鹽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一兩。共為末,蓮子粉糊為丸,鹽湯下。***《醫方集解》金鎖固精丸***

  2、治濁病:芡實粉、白茯苓粉。黃蠟***化***,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鹽湯下。***《摘玄方》分清丸***

  芡實用法用量

  9~15g。

  芡實炮製

  一、採集加工 秋末冬初採收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取出種子,洗淨,再除去硬殼***外種皮***,晒乾。

  二、炮製方法

  麩炒芡實:取淨芡實,照麩炒法炒至微黃色。本品形如芡實,表面黃色或微黃色。味淡、微酸。

  芡實生理特性

  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沉水葉箭形或橢圓腎形,長4-10釐米,兩面無刺;葉柄無刺;浮水葉革質,橢圓腎形至圓形,直徑10-130釐米,盾狀,有或無彎缺,全緣,下面帶紫色,有短柔毛,兩面在葉脈分枝處有銳刺;葉柄及花梗粗壯,長可達25釐米,皆有硬刺。花長約5釐米;萼片披針形,長1-1.5釐米,內面紫色,外面密生稍彎硬刺;花瓣矩圓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5-2釐米,紫紅色,成數輪排列,向內漸變成雄蕊;無花柱,柱頭紅色,成凹入的柱頭盤。漿果球形,直徑3-5釐米,汙紫紅色,外面密生硬刺;種子球形,直徑10餘毫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芡實生長環境

  產於我國南北各省,從黑龍江至雲南、廣東。生在池塘、湖沼中。

  芡實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呈類球形,多為破粒,完整者直徑5~8mm。表面有棕紅色內種皮,一端黃白色,約佔全體1/3,有凹點狀的種臍痕,除去內種皮顯白色。質較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

  麩炒芡實:多用於脾虛洩瀉。

  芡實相關論述

  1、《本草經百種錄》:“雞頭實,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腎之藥也。脾惡溼而腎惡燥,雞頭實淡滲甘香,則不傷於溼,質粘味澀,而又滑澤肥潤,則不傷乾燥,凡脾腎之藥,往往相反,而此則相成,故尤足貴也。”

  2、《本草求真》:“芡實如何補脾,以其味甘之故;芡實如何固腎,以其味澀之故。惟其味甘補脾,故能利溼,而洩瀉腹痛可治;惟其味澀固腎,故能閉氣,而使遺、帶、小便不禁皆愈。功與山藥相似,然山藥之陰,本有過於芡實,而芡實之澀,更有甚於山藥;且山藥兼補肺陰,而芡實則止於脾腎而不及於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