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多瓦的飲食習俗有哪些

  摩爾多瓦人的主食是麵包,喜食各種素菜、炸肉、羊肉和奶製品。下面就不妨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關於摩爾多瓦飲食習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摩爾多瓦的飲食習俗

  傳統民族食品是熱玉米麵粥,佐以羊奶乾酪、油炸洋蔥、黃油、西紅柿等。典型的食品是菜湯、薰魚、醃肉、乳酪夾心青椒、用葡萄葉卷肉做成的菜卷、洋蔥末拌豌豆、蒜泥等。摩爾多瓦婦女善長泡製各種小菜和釀製葡萄酒。他們醃製的小菜品種繁多,味道鮮美;釀製的葡萄酒酸甜可口,酒香沁人心脾。過節時,主婦一定要為家人準備凍雞肉和凍豬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葡萄。摩爾多瓦人的生活和葡萄、葡萄酒密不可分,葡萄是摩爾多瓦這塊土地上最古老的植物,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鄉村,家家備有葡萄酒窖。人們把葡萄看作富裕的象徵,主人在款待賓客時,會獻上家釀的葡萄酒。在相互祝願時,最愛說“願我們的生活象深秋的葡萄樹一樣碩果累累”。

  摩爾多瓦人喜歡吃生肉,摩爾多瓦市場賣的肉,衛生檢疫很嚴,都是在火上薰過的。

  他們吃雞蛋也特別講究鮮嫩。雞蛋只是稍微煮一下,仍然是稀湯狀,並放在專門用來吃雞蛋的高腳玻璃杯上,然後一小勺一小勺地舀著吃。

  地下酒城

  摩爾多瓦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酒城。處在地底下八十多米深的這個酒的王國,以各種名酒命名的街道縱橫交錯。如果沒有交通路標的指示,你的汽車就沒法走出這個酒的迷宮。街道兩旁整齊排列的都是20噸左右容量的大酒桶。酒桶必須用考究的橡木製作,有利於發酵,並賦予酒一種芳香。

  做罐頭

  摩爾多瓦的蔬菜和水果都是應季的,過了時令,也就吃不到了,因為當地崇尚靠天吃飯,沒有中國內盛行的蔬菜大棚。但當地人還是可以吃到反季節果菜的,只是不是鮮的,是自制的罐頭。自制罐頭是摩爾多瓦的重要民俗。一到秋天,摩爾多瓦人就買回成堆的蔬菜和水果,形形色色的調料,還有大大小小的玻璃瓶子、瓶蓋和密封工具,要做罐頭了。

  黃瓜、番茄、紅椒--要一一洗淨,用沸水焯過,瀝乾表面的水,然後加入各種調料拌勻,分裝到瓶子裡,用工具和瓶蓋封緊瓶口,就可以搬到地下室儲存了。一個家庭,隨吃隨取,一個冬天隨著這些蔬菜罐頭的日益減少也就慢慢地過去了。有勤勞的人家,罐頭做得多,一年都有吃的,甚至做一次吃上幾年也是有的。

  果醬罐頭的製作略費事一些。水果洗淨後皮可以不削,但要去核,加水和糖在鍋裡用大火煮,水快收盡時改用小火熬,一邊熬一邊翻動,還要不時用鍋鏟碾碎一塊塊未煮透的果肉--一鍋果醬熬好了,人也早就汗流浹背了。果醬是配麵包吃的,為了這些果醬,遊客吃遍了Chisinau市的黑白麵包。

  水煮水果罐頭你未見過製作過程,因為基本上是僱員、鄰居各色人等做好了送給我的,吃就是了。此類罐頭以杏、桃、蘋果和梨居多,與國內的水果罐頭差不多。漫長的冬春季節,開啟一罐水煮水果,吃一塊***粒***果肉,喝一口糖水,順著食道瀰漫開的甜蜜一掃心中的陰鬱,你會翹首企盼著歐洲大陸下一輪夏秋的來臨。

  摩爾多瓦的風俗習慣

  婚俗

  婚慶是摩爾多瓦人家庭中的盛大節日。持續數天的婚禮儀式內容豐富,獨具一格。秋季是摩爾多瓦人舉行婚禮的季節。婚禮前要進行求婚、定婚、答謝等儀式。婚禮通常在男女雙方家同時舉行,然後新郎攜帶禮物到丈母孃家接新娘。新娘的父母向新人表示祝福以後,取出嫁妝,送新娘到婆家。然後在新郎家舉行非常隆重的酒宴***瑪薩瑪雷***。這時,一對新人須手持蠟燭從“長明火”房中取來象徵生命、光明和吉祥如意的“愛之火”,向雙方父母行禮,以示感謝和尊敬。整個婚禮過程中充滿了詩歌朗誦、舞蹈和唱歌。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盡情地狂歡,直到天明。黎明時,大家蹲坐片刻,讓新娘抱上一個嬰兒,以此祝福她多生貴子,然後丈夫攜著妻子走向屋門。在新人跨過門坎之前,眾人向他們頭上、身上撒糧食,祝他們年年有餘。

  禁忌

  摩爾多瓦人非常好客,常用葡萄酒當飲料招待客人。在這種情況下,客人不應拒絕主人的盛情,而應與主人乾杯,一飲而盡,以示對主人的友好和尊重。同桌進餐時,主人忌諱別人玩弄刀叉或磕碰餐具,端起盤子吃菜喝湯也是很不雅觀的。在別人家裡坐客,不經主人允許,不要擅自闖入主人的臥室或坐在床上,這是極不禮貌的行為。

  摩爾多瓦人忌諱13這個數字,認為這是凶險和死亡的象徵,相反卻喜歡7這個數字,認為7能帶來成功和幸福。

  民族特色

  摩爾多瓦人能歌善舞。每逢重大節日,人們都要走上街頭跳舞唱歌。“舞蹈是摩爾多瓦人的靈魂”,這一說法一點不為過。摩爾多瓦的民族舞蹈熱情奔放,富有詩意,又略顯憂鬱,充分體現了這個民族的性格。民族舞蹈“霍拉舞”、“若克舞”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摩爾多瓦的民間詩歌豐富,充滿了濃濃的民族特色,抒情歌曲“多依納”是民間詩歌的精華,廣泛傳唱。

  服飾

  每逢節日,摩爾多瓦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幾個世紀以來,摩爾多瓦民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成年男子穿白長衫和白褲子,外套呢制的西裝背心,入冬穿皮坎肩或毛坎肩,著短羊皮襖,頭戴小羊皮帽,腳登自制皮靴,腰間束紅色的、綠色的、或是蘭色的寬腰帶。腰帶長度一般為3米。男用腰帶不僅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婦女頭扎大方巾,上身穿白底彩繡衫衣,外套過膝寬下襬裙,裙外扎毛料或亞麻布的圍裙。摩爾多瓦婦女的裙子一般用深色的純毛面料製成。裙子上面繡有五彩幾何圖案。裙腰部配有窄腰帶。冬季,男女均穿上自制的皮毛外套。現在,民族服飾在農村的老年人中仍有保留,年青人已很少穿著,大多在電影和舞臺上使用,已逐漸成為摩爾多瓦民族的藝術象徵。

  節日

  新年是摩爾多瓦人民最隆重的盛大節日。過新年的民俗仍舊保留至今。新年前的夜晚,家家戶戶的房門都要留一條縫,人們企盼舊的歲月從門縫裡悄悄溜走,新的希望隨之而來。新年之夜,絕大部分人徹夜不眠,走上街頭舉行新年大聯歡。小夥子們則要扛著祖傳的犁挨門挨戶祝賀節日,祝願人人幸福如意,五穀豐登。這項活動一直要持續到第二天早上才結束。新年期間的另一項重大活動是表演形式多樣的民間新年劇。年輕人頭戴面具,穿上劇裝扮演劇中的馬、熊、羊等動物。經常上演的傳統劇目

  有:《瑪朗卡》、《布諾拉》、《日亞那》、《阿爾納烏特人》和《老人們》。新年詩歌演唱會在40-50年代曾一度中斷,70年代這一文化傳統開始復興,保留至今。

  洗禮節

  洗禮節是摩爾多瓦東正教的重要節日,在公曆1月19日。這一天往往舉行入教儀式和新生兒的命名日受洗。主持人口誦經文,給受洗人額上或頭上點水,有時也將受洗人全身浸入水中,然後給受洗人帶上十字架項鍊。新生兒接受洗禮時,父母不能在場,為受洗人選定的監護人稱“教父”、“教母”。在洗禮節那天,人們除去到教堂接受洗禮外,還要到江河裡取“聖水”。健康人要跳到冰窟窿裡洗一洗。

  洗禮節前一天***1月18日***,人們習慣占卜。特別是女孩子往往在這一天晚上占卜自己的終身大事。

  復活節和狂歡節

  復活節和狂歡節是摩爾多瓦民間十分重視的宗教節日。復活節每年從4月底至5月初的第一個星期日開始,歷時7天。復活節前的第8周是狂歡節,歷時7天。

  3月1日是摩爾多瓦人迎接春天來臨的節日,稱三一節。這一天,人人都在胸前戴上紅、白綢線編織的小花。白色象徵心靈美好、純潔,能給人帶來愛與和平,紅色代表太陽和大自然的復活,帶給人類健康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