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吃火雞的來歷是什麼

  萬聖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11月1日。西方人過節常吃火雞,那麼萬聖節吃火雞嗎?萬聖節吃火雞的來歷是怎樣的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萬聖節吃火雞的由來

  萬聖節又稱“鬼節”。相傳在公元前,住在英倫三島、愛爾蘭、法國一帶的凱爾特人認為,死人的亡靈在10月31日這天晚上紛紛鑽出墓地“回訪”人間。為此,他們要在這一天準備許多的美味佳餚,招待晚上來訪的“鬼”。這就是鬼節的最早形式。

  大約在公元9世紀,基督教會考慮到許多聖徒還沒有自己的節日,就把11月1日定為萬聖節,由於它與鬼節相差僅一天,後來人們就把他們合二為一。以後這一節日又流傳到北美和其它一些地區。

  外國人過節,火雞是大多人選擇的食物之一,如感恩節、聖誕節等,那麼萬聖節吃火雞嗎?

  火雞是美洲特產,在歐洲人到美洲之前就已經被印地安人馴化。火雞的英文是“Turkey***土耳其***”,因為歐洲人覺得它身黑頭紅***黑色羽毛的火雞***,很像土耳其服裝。

  烤火雞變成美國人重要的節日大菜已經有三百多年曆史了。不過,據說當年來到美國的歐洲移民本來是想在過節時烤鵝來吃的,只可惜北美大陸上鵝的數量不多,很難找到,而火雞卻漫山遍野到處都是,於是就把烤鵝改成烤火雞了。這種風俗延續了下來,聖誕節和感恩節大餐都要吃烤火雞。

  萬聖節是不吃火雞的。那麼萬聖節吃什麼呢?萬聖節有幾樣吃的東西是必備的:南瓜派、蘋果、糖果,有的地方還會準備上等的牛羊肉。

  “不給糖果就搗亂”,萬聖節的糖果最經典的是橘色、棕色和黑色的包裝,造型以鬼怪居多,不過,這個傳統本來面目和糖果沒有關係。

  南瓜派在美國南方本來就是初冬最常見的食物,在萬聖節只是更應景而已。除了南瓜派,南瓜子也是節日常見的零食。

  11月1日除了萬聖節之外,還是古羅馬一個重要的節日,叫波摩娜節。波摩娜是“果樹之神”,掌管所有果樹的生與死、豐收與欠收。羅馬佔領凱爾特之後,也把波摩娜節和新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萬聖節吃蘋果的習俗。

  太妃糖蘋果是應節食品。製法是把蘋果插上竹籤,然後手持竹籤把蘋果放在太妃糖漿中轉動,有時會再粘上果仁。從前,各家各戶會準備太妃糖蘋果送給小孩,但當傳聞有人把大頭針和刀片放入蘋果中,送太妃糖蘋果的習慣逐漸消失。

  萬聖節其他特色食品還有:粟米糖、candycorn、熱蘋果酒、烘南瓜子。

  萬聖夜象徵物

  傑克南瓜燈萬聖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夜扯上關係的事物有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精靈、殭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鬼和科學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萬聖夜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夜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徵。

  傑克燈是萬聖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徵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蕪菁中燃點蠟燭造成傑克燈,但移民到美國的人很快便採用南瓜代替,因為南瓜比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嚇人的面容,並放在大門口的階級上,傳統上此做法是想嚇走惡魔或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