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留守老人

  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為了生活出去打工,留下了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子女,老人與孩子守在了窮困的農村,過著讓人心酸的生活。?怎麼解決呢?下面小編帶你一一瞭解!

  

  1、留守老人的定義

  長大的兒女,像羽翼豐滿的鳥兒一樣離開家鄉,飛向遠方的城市,去追尋屬於自己的更美好的生活;而家園,連同幼小的下一代,也就留給了農村年邁的雙親。他們,被稱為農村留守老人;與他們一起生活的孩子,被稱為農村留守兒童。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農村留守老人數量已近5000萬,他們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能無靠等突出問題。其中81%的留守老人靠自我勞動生存。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背井離鄉進城務工,留下了一個個獨孤守望著家園的孤獨身影,這個特殊而龐大的群體被人們稱為“留守老人”。農村留守老人不僅要勞作于田間地頭,有的還要承擔起撫養孫子孫女的重任。

  2、留守老人的現狀

  調查顯示,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勞動自養,但從事農業生產或其他副業的自我勞動收入,往往僅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不足以自養。子女外出務工對留守老人的影響是整體的、負面的。很多留守老人不僅基本的養老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承受沉重的勞動負擔,還要肩負撫養孫輩的壓力。76%留守老人全年獲得子女經濟支援少於500元。我國農村地區長期以來一直實行家庭為主的養老方式,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一般的推測,子女外出務工會明顯改善老人的飲食、衣著消費水平。然而,調查卻發現,農村子女對父母的供養水平普遍很低,外出子女改善留守老人經濟狀況的能力十分有限。

  3、產生留守老人的原因

  3.1、經濟政策的不平衡導致沿海沿江城市相對發達,民工流動集中,從而形成貧富差距急劇擴大。民工越流動越窮。一些在家務農的農民開始舉家外遷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3.2、農業發展的後知後覺,土地國有化,導致農民無地可種,無房可住。房價上漲,市場經濟又剝奪了農民的勞動所得。本來就薄弱的農業基礎開始動搖。外出務工成了首選。都奢望著能在城市有所出息。

  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

  1、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

  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養老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隨著孝道觀念的不斷淡化及子女在外務工謀生壓力加大,子女貼補缺乏穩定性,農村老人的經濟收入更是少得可憐,由於無經濟來源,三餐基本的油、鹽、柴都無法保證;吃的菜大多數是左鄰右舍的鄉親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燒廢舊木料,生活很是艱難。

  2、精神缺少慰藉

  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農村老人大多過著 “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這很容易使他們感到孤獨。特別是獨居老人感到有心裡話沒處述說,有時間沒事打發,很可能出現抑鬱症狀,覺得生活沒有意思,嚴重的會產生自殺的念頭。另外,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單調,老人大多是“蹲牆根、找樹陰、聊聊天”,在家庭外邊也難以找到精神寄託。

  如何解決留守老人問題

  1、‘逐步建立農村老年人自願者服務隊

  為留守老人提供諸如理髮、環境衛生清理、房屋修繕等日常服務,可由民政或共青團、婦聯等部門組織牽頭,儘可能在各鄉鎮都成立農村老年人自願者服務隊,建立一支常年服務的隊伍,以緩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難。

  2、完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

  農村留守老人大多數身體虛弱,小病不斷,門診費用大。按照目前農村醫療保險規定,只有住院才能報銷,且報銷比例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費報銷比例的同時,對60歲以上的農村參保老人門診費給出報銷標準,以減輕這部分弱勢群體醫療費用。

  3、為農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

  首先是擴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範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老人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從經濟上保證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勵企業、個體老闆捐資設立老年人基金,對需要幫助的老人給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