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關愛留守老人
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全部子女長期通常半年以上離開戶籍地進入城鎮務工或經商或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而在家留守的父母,那麼?下面一起看看吧!
1、倡導良好社會風尚,強化家庭養老功能。
“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傳統“孝道”文化也在漸漸流失,“尊老”意識越來越薄弱,農村留守老人得不到精神慰藉,容易導致其他各種問題。社會相關部門或組織要重拾孝文化的宣傳工作,針對家有留守老人的外出務工人員進行交流與教育,督促他們時常與老人聯絡,使他們真正負起贍養老人的責任,給予老人物質和精神上的關懷與照顧,發揮親情溝通這個情感樞紐的作用,緩解留守老人心靈上的孤獨和煎熬,讓老人能夠“老有所養”,享受到天倫之樂,安度晚年。
2、建立多樣化的農村養老服務格局
制度層面的改革和完善,需要逐漸改變以戶籍制度為特徵的二元體制,打破城鄉制度分割的局面,進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農村養老保險等為內容的社會救濟和社會救助,特別是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農村養老保險。同時,隨著農村的日益發展,政府也應該逐步轉變觀念,改變單一的家庭養老格局。目前,由於受到制度限制、經濟限制和傳統觀念的限制,在農村入住養老院、敬老院以及其他可以提供照臉的社會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的數量依然很少。
3、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政府作為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應因地制宜,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制度來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基本生存、生活條件,預防留守老人生活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政府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引導和幫助農民尋找合適的特色產業。同時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商人來鄉投資,以便解決農民就業問題,讓他們在家門口就業,有利於照顧留守老人和兒童。
留守老人的現狀
1、生活照料不足,生活負擔重
隨著城市化的程序,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湧入城市。子女常年在外,生活的重擔就落在了老人身上。由於農村留守老人年齡偏大,隨著自身生理機能的減弱,其自理能力也逐漸減弱,需要得到家人的及時關心和照料,但是,由於家中勞力外出打工,使得老人的這種需求不但難以得到滿足,相反的還增加了照顧子孫及經營田地的任務 ,另一方面,農村的基層幫扶措施還不完善,無法對留守老人給予一定的關懷和照顧。
2、留守老人缺乏交流,精神生活空虛
一般情況下,農村留守老人靠跟子女的溝通和交流來尋找精神上的慰藉。當子女外出打工以後,留守老人就缺少了溝通與交流的物件,而與小一輩之間有代溝,無法有效溝通。許多子女都忽視了對父母的精神慰藉和關懷,平時很少給家裡打電話,關懷父母的飲食起居,老人與子女之間缺少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親情上的疏離和精神上的寂寞和空虛。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託,無法享受過去大家庭的天倫之樂,精神世界比較空虛,心理上顯得孤獨無助。
留守老人出現的原因
1、由於人口老齡化造成留守老人越來越多
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已經達到15.4%,比全國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個百分點,高於城市老齡化程度。我國老齡化問題的難點和中心在農村。農村的空巢老年人,特別是留守老年人的問題比較嚴重。在農村老人家庭關係和心理狀況方面,傳統的大家庭轉變為小家庭,子女外出導致年輕人在老人身邊贍養比例降低,空巢家庭超過半數。
2、城市化和工業化讓留守老人問題更凸顯
我國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期,快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序,為外出務工勞務者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農村大量勞動力的外出,造成了農村的空巢化和農村社會的空穴化農村養老的物件與載體在時間與空間上開始發生分離,出現了大量的農村留守老人,而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情況下,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就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