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書法家蔡邕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後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蔡邕除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精於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書法欣賞
書法圖片1
書法圖片2
書法圖片3
書法圖片4
書法中用筆和結構:書卷氣、金石氣
書法的用筆和結構有著直接的聯絡,是不能割開的。在研究技法時,為了便於分析,往往將筆法和點畫合在一起,成為技法的一個方面,而將結構分成技法的另一個方面。因此學習者很容易產生誤解,認為它們是毫無直接聯絡的兩個問題。
“用筆’’和“結構”密不可分,但是在學習中還應注重用筆。元代書法家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他說明從古至今筆法不變,是一致的,而結構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這二者應側重於用筆。另外,用筆直接影響結構變化,“形隨勢出、勢隨筆生”。字形結構是由點畫構成,點畫是通過不同的筆法表現出來的。
點畫形態的變化,直接關係到字形結構的變化。對照看一看《禮器碑》和《乙瑛碑》中的“誠”字。《禮器碑》的“誠’’字,用筆較細,筆與筆多不相接,顯得疏朗開張;《乙瑛碑》的“誠”字,用筆略粗,點畫相連,就顯得厚實緊湊。***見圖①***可見筆法對結構影響之大。再者,點畫的搭配,是在“筆勢”的作用下產生的,筆勢的變化直接關係到結構的變化。如蘇軾和米芾所寫的“真”字,***見圖②***由於用筆的輕重、曲直、提按、連斷和運轉的方向不同,兩個字的結構也全然不同。“形隨勢出,勢隨筆生”, “用筆產生結構”,正是說的這個道理。
不僅如此,由於每個書家用筆習慣不同,而表現出鮮明的個人風格。如顏真卿的書法寬博厚重;歐陽詢的書法勁健峭拔;柳公權的書法緊結瘦硬。這都說明用筆與結構、風格的密切關係。
至於“結構”,也需研究,但結字千變萬化,不可機械地認定一個字必須如何安排。結字方法多種多樣,臨習碑帖時,每個人的領會也不同,結合自己的愛好、習慣,還可以組織出新的結構來。所以,只著眼“結構”,而忽視“用筆”是不對的。近代書法家沈尹默先生說:“一般寫字的人,總喜歡從結構間架入手?而不是從點畫下功夫,這種學習方法恐怕由來已久,這是不著眼在筆法上的一種學習方法,一般人們所要求的,只是字畫整齊,表面端正,可以速成,如此而已。……但從書法藝術這一方面看來,就非講究筆法不可。說到筆法,就不能離開點畫。專講間架,是不能入門的。”
以上是說“用筆”和“結構”都需要分析、研究,但是,應著重用筆,在點畫上多下功夫。至於書寫到高階的程度,這二者密切關係則無法區分。
用筆無法離開結構而獨立存在,用筆不佳的字必然缺少筋骨。
正如書法家潘伯鷹先生所說:“當然無一字無筆的運用,同時,也無一筆不在字的結構之中。在寫熟了的人,振筆寫去,只覺渾然一體,無從分別何為用筆何為結字。”所以,“用筆”和“結構”是不可分割的。優秀的書法作品,總是筆法和結構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