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腦癱的初期症狀

  腦癱是一種多發生在新生兒的中樞性運動障礙,這種疾病不僅危害了孩子的身體健康,而且對孩子的未來也造成嚴重的影響,那麼是什麼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腦性癱瘓的症狀在嬰兒期表現,常以異常姿勢和運動發育落後為主訴。雖然患兒的腦損害或者腦發育異常是非進展性的,隨著腦損傷的修復和發育過程,其臨床表現常有改變。如嚴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在嬰兒早期常表現為肌張力低下,以後逐漸轉變為肌張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礙需嬰兒發育到坐甚至站立時才能表現出來。關節攣縮和脊柱畸形等繼發改變也是逐漸發展出來的。可以伴有癲癇、智力低下、感覺障礙、行為障礙等。這些伴隨疾病有時也可能成為腦癱兒童的主要殘疾。

  臨床上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可分為痙攣型、不隨意運動型、共濟失調型、肌張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並根據受累的肢體分佈,分為單癱、偏癱、雙癱、三肢癱和四肢癱等型別。以下介紹常見的幾種特殊的臨床綜合徵。

  【痙攣性偏癱Spastic hemiplegia】

  最常見,為一側肢體受累,多數上肢較下肢嚴重,遠端較近端重,而面部常無受累。患兒多在3月後才出現明顯症狀,表現為患側肢體少動、持續性握拳、握持反射不消失、前臂呈屈曲旋前狀姿勢、畫圈步態等。部分患者受累肢體最初可能表現為肌張力低下,以後才轉為痙攣狀態。此型常伴有智力低下和癲癇。癲癇發作為部分性或繼發全身性發作。斜視很常見。

  【痙攣性雙癱 Spastic diplegia】

  以雙下肢肌張力增高為突出表現。此型多見於早產兒。患兒常在1-3月內表現為雙下肢肌張力低下。繼之為所謂肌張力不全期,患兒在立位並且足底觸及檢查床面時將誘發雙下肢強直性伸直並交叉呈剪刀狀。最後進入痙攣期,髖與膝關節屈曲、下肢內旋、剪刀步態,嚴重者不能獨立行走。上肢受累較輕,常表現為行走時上肢姿勢異常,但手的功能受累不明顯。此型合併癲癇較少,約佔1/5。約2/3患者智力正常或臨界狀態。斜視很常見。

  【痙攣性四肢癱 Spastic quadriplegia】

  多見於嚴重窒息的患兒。四肢肌張力均增高,常呈角弓反張狀。可伴有核上性球麻痺,表現為吞嚥和構音障礙。約半數患兒伴有癲癇和智力低下。

  【不隨意運動型dyskinetic CP】

  約佔10%,缺氧性腦損傷和新生兒核黃疸為主要病因。嬰兒早期多有肌張力低下,以後逐漸出現錐體外系症狀,如或手足徐動等表現。患兒可有流涎、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下肢深腱反射正常或增強。可有持續性原始反射。智力大多正常或臨界狀態。約1/4患者伴有癲癇。由核黃疸引起者多表現為手足徐動、感覺性耳聾、牙釉質發育不良等。

  【共濟失調型Ataxia CP】

  約佔10%。嬰兒期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平衡障礙、運動發育落後等。至幼兒期可發現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顫等體徵。多無錐體束徵。智力低下不少見但多不嚴重。

  寶寶腦癱治療方案

  家庭中如果有一個小兒腦癱患者,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那麼如何照顧好小兒腦癱患者,需要怎樣的鍛鍊方式,怎樣進行治療呢!

  小兒腦癱發現越早治療,越早效果也就越好。所以如果發現孩子患有小兒腦癱一定要認真的對待這一個嚴肅的問題。

  在藥物方面應該使用一些口服的或者注射的有關藥物比如說肌肉鬆弛藥,活血的藥,最重要的是腦神經營養藥。如果家庭條件和醫院的條件允許的話可以交替地選擇一下注射尊敬比如說,腦活素腦多肽,乙醯谷醯氨。當然也可以使用一些中醫的療法比如說,針刺。

  當然這時候也需要,小兒腦癱患者自身的配合治療,就是加上運動治療。讓患者進行體育運動方面的療法,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運動協調能力運動等一系列的運動方式。進行攀爬有目的的指認一些東西,訓練抓物體,扶著東西能自己站立。站在原地能夠彎腰抬腿,甚至可以做到單腿獨立原地跳起來等一些動作。再比如能夠自己行走甚至跑步。

  小兒腦癱運動的療法最主要的目標儘量使用正常的運動,使用雙側身體。在日常生活中相關的動作和活動。要做到預防,身體的畸形。這樣運動使自己的身體肌肉變得放鬆,減少痙攣現象的發生。以做到共同是失調改善,跪立,站立,行走的平衡能力,能夠使自己穩定的站立行走,控制住自己,不要顫抖,尤其是雙手。

  小兒腦癱患者要受到來自於家人的照顧。無論是在身體方面還是在精神方面都需要。讓我們好好地呵護孩子的成長。相信現在科學這樣的發達。一定會能改善小兒腦癱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