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菸對周圍人的危害有哪些

  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大家都知道吸菸有很多的危害,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抽菸對周圍人的危害

  1、二手菸導致女性不孕

  吸菸會對女生殖功能、性功能、內分泌等多方面產生不良影響,增加不孕症的患病風險。臨床調查顯示,直接吸菸與吸二手菸者患不孕症的可能性比非吸菸者高出2.7倍。同時,吸菸還會嚴重的損害女性的生育功能,導致女性受孕的機率降低。如果男女雙方同時吸菸,那麼女性的受孕率將會更低。

  2、二手菸易患肺癌

  二手菸含的有害物質往往比主流煙還要多,例如:有2倍的尼古丁,3倍的焦油,5倍的一氧化碳和約50倍的致癌物質。據計算,在通風不暢的場所,不吸菸者1小時內吸入的煙量,平均相當於吸入一支捲菸的劑量。據調查,吸菸者發生肺癌機會顯著多於不吸菸者。通過對吸菸者吸入的煙霧分析,發現煙霧中含有幾十種致癌物。肺癌危險性與吸菸時間長短有關,開始吸菸的年齡越早,危險性就越大。吸菸時間越長者,肺癌發病率及死亡率也越高。與男性相比,女性受菸草危害更甚。一些與吸菸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的機率比常人高出6倍。需要提醒的是,女性吸菸患肺癌的危險性也更嚴重,是男性吸菸者患肺癌的1、9倍。二手菸對被動吸菸者的危害一點也不比主動吸菸者輕,特別是對孕婦兒童的危害尤其嚴重。研究指出,每日和吸菸者在一起呆15分鐘以上,吸“二手菸”者的危害便等同於吸菸者。肺癌患者有75%因素最後追究到吸菸上。

  3、記憶力衰退

  煙霧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刺激大腦會使腦血管硬化,大腦功能會因之而受到影響。長期被動吸菸的孩子的智力發育明顯比在非煙霧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差一些。經常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中的非菸民在記憶力測試中的得分比另一組非菸民低20%。吸菸者表現更差,得分比不常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中的非菸民低30%。

  4、咽炎

  長期吸二手菸是慢性咽炎的常見發病原因。煙霧中的焦油、菸鹼、尼古丁等有害物質可抑制呼吸道纖毛的活動,使呼吸道的淨化能力減弱,使支氣管黏膜發生充血、水腫,從而使外界病原體進入支氣管而引起該部位的反覆感染,進而導致慢性咽炎。吸二手菸比吸菸產生的危害更大,因為煙霧中所含的有害物質比吸菸者吸進體內的有害物質更多,長期吸二手菸的人體內所含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質會比吸菸者本人還多,所以患慢性咽炎的機率也就比別人大。

  抽菸的危害

  1、吸菸導致乳腺癌:有研究表明,女性吸菸患上乳腺癌的機率大大高於未吸菸的女性,主動吸菸對增加乳腺癌風險的作用可能比以前認為的要大。

  2、吸菸會減少壽命:根據調查顯示,平均每吸一支菸會縮短11分鐘的壽命,當然這個數字不一定準確,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不吸菸者比吸菸者要長壽。

  3、吸菸影響睡眠:吸菸會對人的睡眠質量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吸菸的人常常感到煩躁不安,深度睡眠的時候更少。睡眠時,吸菸者比不吸菸者大腦活躍程度要更高,因此吸菸者睡眠不佳,難以熟睡。

  4、吸菸影響生育功能:很早就有國外研究表明,吸菸者與非吸菸者相比,精液質量的各主要指標都顯著降低,精子的畸形率升高,精液中白細胞數量增加。菸草中產生的尼古丁和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會引起睪丸萎縮和精子形態改變。

  5、吸菸增加流產危險:孕婦吸菸不僅危害自己的健康,同時還可能對肚子裡胎兒造成傷害,香菸中所含的菸鹼和尼古丁會造成全身血管病變,子宮血管因此受累。

  6、吸菸導致肺部疾病:吸菸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慢性氣道阻塞的主要誘因之一。 吸菸可引起中央性及外周性氣道、肺泡及毛細血管結構及功能發生改變,同時對肺的免疫系統產生影響,從而導致肺部疾病的產生。

  7、吸菸誘發心血管疾病:吸菸不但會誘發肺部疾病,也會誘發心血管疾病。據研究表明吸菸者的冠心病、高血壓病、腦血管病及周圍血管病的發病率明顯高於不吸菸者,吸菸促發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機理則主要是吸菸使血管內皮功能紊亂,血栓生成增加,炎症反應加強及氧化修飾。

  8、吸菸導致骨質疏鬆:吸根菸難道還會骨質疏鬆,很多菸民可能會質疑,吸菸確實能夠導致骨質疏鬆,因為菸草中的尼古丁可影響鈣的吸收,菸鹼抑制成骨細胞,刺激破骨細胞的活性等,單是鈣攝入不足就會讓一部分骨鈣釋放入血以維持正常的血鈣水平,會使骨密度降低,引發骨質疏鬆。

  9、吸菸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吸菸者比不吸菸者增加91.5%,並能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氫鈉,致使十二指腸酸負荷增加,誘發潰瘍。菸草中菸鹼可使幽門括約肌張力降低。使膽汁易於返流,從而削弱胃、十二指腸粘膜的防禦因子,促使慢性炎症及潰瘍發生,並使原有潰瘍延遲癒合。此外,吸菸可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張力,易造成返流性食管炎。

  10、吸菸會導致失明:吸菸所產生煙霧中的主要成分——丙烯醛正是眼睛健康的“慢性殺手”,從而在分子細胞水平上揭示了吸菸導致老年性視網膜黃斑病變的原因。聯合國一項調查顯示,每年全球大概有2000萬—2500萬人罹患老年性視網膜黃斑病變,其中大約50%的患者最終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