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飼養及疾病防治技術

  近一兩年來,小規模的籠養肉雞在山東各地零星出現,目前大規模的肉雞籠養初見端倪。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肉雞飼養技術

  一、上雞前的準備

  1、 檢查水線:確保管道不漏水、滲水,每個乳頭都完好,保證供水。

  2、 檢查籠具:確保每個籠門開關自如,確保每個籠底及四壁用底網封閉完好,防止小雞鑽出籠外。

  3、 試溫:檢查鍋爐、散熱器、溫控電腦及輸水管道是否完好,將溫控探頭置放在二層雞背水平線上。然後關閉天窗及所有通風口,點火升溫。觀察室溫達到30度需要多長時間,同時根據棚室結構、佈局按左、右、前、後、中,上、中、下三層等不同部位放置精確溫度計、溼度計,檢查每個部位的實際溫度、溼度,與溫控電腦有多大差距,做到心中有數並做好記錄。

  4、 檢查燈光:要求光線柔和明亮,能達到各個部位,不要有黑暗死角。

  5、 檢查用電線路:各用電器線路須仔細檢查,防止漏電連線,籠養雞舍金屬較多,一旦漏電後果不堪設想。

  6、 消毒:提前一星期封閉雞舍進行燻蒸消毒24—48小時,放風2—3天后,進行噴灑消毒,消毒藥要選擇對金屬沒有腐蝕性的產品。

  二、育雛

  入雛前室溫要達到30度左右,入雛後室溫逐漸升至33—35度左右。籠養肉雞一般在最上層育雛,每籠育雛27—30只。開食用小料盤,提前加滿飼料放置籠內。水箱提前加水,以便預溫***和室內溫度一致***,雞苗到場要迅速將雞苗箱移至室內,擺放均勻,然後點數入籠。育雛前3—5天,飲水中應新增:葡萄糖、電解多維、抗菌藥物、黃芪多糖。目的是緩解應激,恢復體力,殺滅垂直傳播疾病,同時促進免疫器官發育,提高雞隻抗病能力。育雛前三天,要24小時強光照,便於雛雞迅速適應環境,儘早飲水採食。

  三、飼餵管理

  每天早晨上料較好,自動加料機的一天三次上料最為理想。使用料槽的,人工新增要注意新增均勻,並且要喂料及時,防止飢餓的雞隻因搶食而出現踩踏現象,每天下午飼養員要檢查是否有已經吃空的料槽,應及時補料。技術人員應每天檢查料槽的進食情況,剩料較多的應及時判斷是否有以下情況:1、乳頭是否缺水,2、籠內雞隻是否較少,應及時補員。3、是否有病號出現,應及時挑出淘汰或個別治療。4、是否採光不足,要及時調整。

  四、飲水管理

  除因用藥或做苗需控水之外,應保證24小時供水正常。應經常檢查水線是否發生堵塞,這個問題是每個雞場都頭疼的問題,早發現,早維修非常重要。乳頭漏水是非常討厭的,流出的水不但浪費藥物,而且進入接糞盤將糞便稀釋最終會流入料槽,一是浪費飼料二是有可能引發腸道疾病。

  五、及時清糞

  及時清糞非常重要,特別是使用接糞盤的雞場更是如此。雞糞積聚過多會發酵產生氨氣,這是發生呼吸道疾病的原因之一。雞糞積聚過多會發酵產生熱量燻蒸著雞隻,突然清糞,雞隻一旦失去這個熱量,就會產生相對的寒冷刺激,常會引起感冒。另一個需要注意的事情是往室外推糞時應保持雞舍兩端的門有一門關閉,兩門洞開,穿堂風猛烈,這是雞群發生感冒的重要原因。我相信沒有哪一個養殖戶不怕感冒的。再者,清糞的時候會有一些糞便落地,清掃的時候應灑點水防止塵土飛揚。有自動刮糞機的會減少很多麻煩。

  六、溫度管理

  管理溫度的最高境界是“恆定而且平穩過渡”。育雛溫度一般掌握在33—35度,以此為基準,隨著雞隻日齡的增長,每週降兩度,忽冷忽熱是養雞之大忌。飼養員、技術員要密切關注天氣情況,時刻掌握外界溫度,同時根據所需溫度適度調整通風量;司爐工應保證鍋爐正常工作,期間不能有任何疏漏。夏天養雞要防止高溫中暑,尤其是30天以後的雞群,及時啟用溼簾非常重要,環境溫度超過33度時噴水降溫裝置一定要具備。合適的溫度是雞隻快速生長的保證,一般情況下溫度相對高一點,生長就會快一點。

  七、通風管理

  通風換氣工作是養殖過程中的重中之重。敢通風,會通風才能養好雞。籠養雞舍一般需要有天窗、邊窗、縱向風機,這是通好風的基本條件。通風的目的是:1、及時排出舍內有害氣體,2、輸入新鮮空氣***氧氣***,3、適度調節舍內溫度。籠養肉雞是立體養殖,雞隻較多,密度較大,通風不良會造成缺氧,這是後期腹水的種原因。通風從第一週就開始,天窗部分開啟,適度開啟部分邊窗,風口呈一定角度向上,在保證溫度的情況下,通風量寧大勿小。隨著雞隻日齡的增長,逐漸增大通風量,接近二十日齡的時候,邊窗的通風量已不能滿足需要,縱向風機需開啟。根據季節、外界溫度、室內空氣質量、所需通風量的大小,應加裝調速器,風機轉速、時間長短量情而變,防止風量過大引起感冒。夏天啟用溼簾的時候,進風處要有遮擋,嚴禁冷風直吹附近的雞隻。當天氣突變,大風突起,要暫時關閉邊窗。

  八、溼度管理

  養殖過程中不要忽視溼度的管理。空氣過於乾燥會引起塵埃飛揚***塵埃上一般都有細菌、病毒附著***,飛揚的塵埃進入上呼吸道會引發呼吸系統疾病;還會引起雞隻脫水***尤其是一週齡內的雛雞***,導致上呼吸道黏膜乾燥,天然屏障作用降低。溼度過大,舍內風速降低,影響雞隻散熱,這是夏天中暑的主要原因;溼度過大有利於細菌、球蟲的繁殖。一般情況下育雛期間溼度應掌握在65%—70%左右,以後溼度逐漸降低大致掌握在60%左右即可。籠養肉雞室內***尤其是鍋爐煙囪通過的地方***很容易出現溼度不足的現象,採取溫水噴霧帶雞消毒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如果溼度多大,提高溫度同時加大通風量是必要的。

  九、及時分群

  第一次分籠在十日齡較好,分籠太晚會導致雞隻生長不均勻,弱小往往會被擠壓致死,分籠太早,由於底層溫度較低,不利於生長。第一次分籠要求先從上層分出9—10 只到中層,第二次分籠要求再從上層分出9—10只到底層。至於何時分群不是太過嚴密,根據各自雞群生長情況靈活掌握。

  十一、消毒管理

  有規律的帶雞噴霧消毒是防控傳染病發生的重要手段。帶雞消毒應選擇無氣味刺激性較小的消毒劑,並且幾種成分交替輪番使用。一般情況下,冬天一週一次,春秋一週兩次,夏天可一日一次。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消毒用水應在雞舍預溫後使用。消毒的效果在室溫25度左右的時候最好,消毒的目的主要是殺滅空氣中的細菌、病毒,所以噴出的霧滴是越細越好,不要理解為噴在雞身上才是消毒。消毒的另一個作用是能淨化空氣中的塵埃粒子,所以僅為這一項作用,你也得消毒。

  肉雞疾病防治技術

  1.非典型新城疫

  特點: 典型症狀以呼吸困難,下痢,神經機能紊亂,黏膜和漿膜出血為主要特徵。急性病例和慢性病例表現的臨床症狀有所不同。

  剖檢變化: 氣管出血並且有黏液附著,腺胃乳頭或乳頭間有鮮明的出血點、腺胃與肌胃的交界處呈帶狀出血,小腸黏膜上有棗核樣出血或潰瘍,是本病的特徵。現階段,由於疫苗的廣泛使用,該病以非典型症狀呈地區流行性,主要發生在二免後,多由於首免的抗體水平不一致引起。發病雞群主要表現為慢性過程,發病率和死亡率低,但病程長,以腹瀉和輕微的呼吸道症狀為主。剖檢見腸道炎症,腺胃乳頭腫脹擠壓有乳白色液體流出。

  防治: 主要以加強免疫的角度來減少本病的發生。母源抗體的保護作用,提高首免的質量,保證雞群整體的抗體水平一致性且長時間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加強定期的預防性免疫。對於發病雞群可採取緊急接種四系,4頭份/只,或用核酸製劑來控制大群。同時結合抗病毒藥治療和新黴素或硫酸粘桿菌素等廣譜抗菌藥來防止大腸桿菌,支原體等的繼發感染,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2.肉雞傳染性生長障礙綜合症

  特徵:以侵害肉用仔雞為主,又稱為傳染性腺胃炎。其病源尚未確定,多數學者認為是禽呼腸孤病毒。表現為飼料報酬降低,生長緩慢和運動障礙等。容易被廣大的養殖戶忽視,可造成無形的經濟損失。本病可通過水平和垂直兩個途徑傳播。早期表現精神,水樣腹瀉,糞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飼料,腹部膨脹下垂,體重僅為正常雞的1/3。

  病變:突出點腺胃及其乳頭異常的腫大,肌胃縮小,胃壁變薄。小腸擴張,內充滿消化不全的飼料,胸腺和法氏囊萎縮,股骨頭多糜爛壞死。

  防治:要採取綜合性的防範措施,加強環境衛生和飼養管理條件,防止密度過高,提高飼料品質與適口性,嚴格實行全進全出的制度。種禽在接種呼腸孤病毒疫苗的基礎上,產蛋期接種兩次滅活疫苗,對子代肉雞有較好的交叉保護作用。對病雞加量補充維生素A、D、E和硒或硫酸銅,可減輕症狀,降低死亡率。

  對於病毒類疾病的防治主要是通過免疫來完成,但其關鍵在於免疫的控制。通過控制雞群的整體健康狀況,免疫的時間、劑量、方式,以及合理免疫程式的制定等來提高雞群整體的抗體水平和所持續的時間,這樣的雞群才能健康。對於發病雞群首要的是通過緊急的接種或高免血清以及卵黃抗體的注射來控制疾病的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就是防止各類病原體的繼發感染,包括飼養管理水平的提高,營養的充足供給,維生素與體液的補充,但更重要的是抗菌藥的投用,可以補充免疫器官對病原微生物的清除作用。可以使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各類支原體、葡萄球菌等在進入細胞前被藥物殺死,從而減少繼發感染的機會與發病程度。主要的用藥參考:硫酸安普黴素,25-50毫克/千克,飲水,連用5天;飼料中新增0.5%的磺胺類藥,連用4天;當採食明顯減少時,用慶大***2000-3000

  單位/只***+鏈黴素***15萬-20萬單位***肌注,連用3天。另外,硫氰酸紅黴素、強力黴素、丁胺卡那黴素、新黴素和喹諾酮類藥物分別交替使用也有良好的效果。

  3.大腸桿菌病

  特徵: 是由條件性致病菌大腸桿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種常見病。主要有急性敗血症、氣囊炎、心包炎、肝周炎、漿膜炎、關節滑膜炎、全眼球炎、輸卵管炎和腹膜炎、雛雞的臍炎、肉芽腫、腸炎、腫頭綜合症等多種多種病理變化,表現多種多樣,異常複雜,經常幾種現象同時存在。該病主要呈繼發感染,如新城疫、法氏囊病、腹水綜合症、沙門氏菌病等,造成的經濟損失更為嚴重。

  發病過程: 大腸桿菌在適宜的環境中,迅速的繁殖,當其達到足夠的數量和致病力的時候,再通過有效的途徑,包括飼料、飲水、糞便、器具、墊料、空氣中的飛沫與粉塵等,到達易感動物體內,導致發病。尤其是幼齡雛雞,自身的抵抗力較弱,常引起嚴重的敗血症和腹瀉,死亡率很高。隨著大型集約化養雞場的發展,該病造成的損失已經越來越明顯。

  由此可見,加強環境衛生和完善消毒體制,增強體質,健康飼養是預防本病的最有效途徑。其中包括加強通風量,減少環境中的粉塵量,降低硫化氫和氨氣的濃度;定期的進行環境消毒和帶雞消毒、飲水消毒,切斷其傳播途徑;飼養過程中定期的新增微生態製劑如益生素等,幫助雞體建立平衡的腸道微生態環境,既能幫助消化又可防止有害菌的定植與生長。另外大蒜素的新增也有抗菌促食慾增強體質的功效。

  藥物治療: 0.04%痢特靈拌料,連用3-5天;氟苯尼考拌料20-30毫克/千克體重,每日兩次,連用3-5天;環丙沙星或蒽諾沙星,50毫克/千克,飲水,連用3-5天;硫酸新黴素,50-75毫克/千克,飲水,77-154毫克/千克,混飼,連用3-5天;鹽酸土黴素,53-211毫克

  /千克,飲水,連用7-14天。另外,丁安卡那黴素,硫酸粘桿菌素,磺胺類和喹諾酮類藥物也有很好的效果,在生產實踐中要注意各種藥物的交替和配伍使用,便於更好的發揮效果。最好通過藥敏試驗選擇高敏藥物。

  四、雞毒支原體病

  症狀: 本病由敗血支原體引起,又稱做慢呼。環境溫度忽高忽低的情況最易發生,雛雞和青年雞最為易感。主要表現呼吸道症狀,嚴重的氣管羅音,在夜間熄燈後更為明顯,並伴有眼瞼腫脹及氣囊炎。主要危害就是影響雞群的採食,病雞表現生長緩慢,飼料轉化率低,間接增加飼料成本。種雞僅表現產蛋降低,孵化率下降。

  防治:1.減少誘因。加強飼養管理,環境的保溫控制,溼度控制,合理的飼養密度,充足的營養供應,各種維生素的補充。2.由於本病可垂直傳播,造成孵化率低,雛雞弱小,易發病。種雞場認真做好疫苗接種工作。對於已發病的雞群開產前新增0.05%土黴素,連用4天;雛雞出殼後用每毫升含有鏈黴素

  100單位的溶液噴霧或每隻雞2000單位鏈黴素滴鼻。

  3.對於發病的雞群採用以下藥物交替使用效果較佳。硫氰酸紅黴素,100毫克/千克,飲水,20-50毫克/千克,拌料,連用3-5天;泰樂菌素,育成雞使用濃度500-800毫克/千克,飲水,20-50毫克/千克,拌料,連用5天,肌注使用更好;喹諾酮類藥物,50毫克/千克,飲水,連用3-5天;壯觀黴素,31毫克/千克,飲水,連用4-7天,30毫克/千克體重,肌注,連用3天。

  五、組織滴蟲病

  由於症狀的不典型性經常被養殖戶忽視。該病主要侵害2周-4月齡的雞群,病雞表現精神沉鬱,食慾廢絕,羽毛鬆亂,兩翅下垂,嗜睡,帶有血色的下痢,病情嚴重時直接排血便。頭皮常呈藍紫色或黑色,故又稱為黑頭病。本病主要損傷肝臟和盲腸,又稱之為盲腸肝炎。表現盲腸重大,內有乾酪樣栓子,有的表現嚴重的盲腸損傷,出血。肝臟表面有不規則的或呈圓形的類似銅錢的微微下陷的壞死灶。由於這段時間內所發生病例,黑頭和肝臟壞死不是很明顯,單就盲腸的變化和血便,很容易和球蟲病混淆,希望引起養殖戶的注意不要盲目用藥。

  防治:由於組織滴蟲以盲腸內的異刺線蟲為媒介,驅蟲是根本的解決方法。建議:0.6-0.8%的甲硝噠唑,拌料,連用5-7天:驅蟲淨,每千克體重40-50毫克,伴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