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寶寶更好適應幼兒園的策略有哪些

  在家裡的時候,所有大人都圍著孩子轉,孩子在人際方面的問題不突出;上幼兒園後,隨著孩子跟同齡人交往的增多,問題就呈現出來。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讓寶寶更好適應幼兒園的小策略,一起來看看吧。

  讓寶寶更好適應幼兒園的小策略

  3~6歲是孩子發育的黃金期,很多家長在這個階段“重智力輕能力”,忙著教孩子學音樂、背唐詩,卻忽略了對孩子自理、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天津市首位國務院特殊津貼幼教專家、南開區第一幼兒園園長李淑英表示,家長在學前教育階段更應注重幼兒生活能力的培養,而掌握教育“妙招”,則能讓家長的育兒方法更科學、系統,事半功倍。

  模擬情境讓孩子學會“提要求”

  “寶寶,今天多喝點水,多吃點飯!”每天早上,在幼兒園門口,總能聽到家長這樣細心的叮嚀。然而讓家長不解的是,孩子回到家後,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叮嚀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李淑英園長表示,幼兒的思維方式和成年人是不同的。孩子沒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是因為他們還不具備將父母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行動的能力,還不能掌握向老師主動提出請求的方法。面對這種情況,家長需要創設一種情境,教會孩子在具體環境中模仿如何去做。舉個例子,家長可以和孩子模擬在幼兒園吃午飯的場景,告訴孩子,如果沒吃飽,可以舉手說:“老師,我想再吃一點兒飯!”

  孩子在幼兒園裡“拉褲子”,往往也是家長沒有運用“情境式教育”導致的。有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在幼兒園裡“拉褲子”,還故意將孩子大便的時間調整到晚上。對此,李淑英表示,家長這種“寧可我幫孩子做,也不能讓孩子自己做”的想法不可取,這不僅會打亂孩子的生物鐘,而且會嚴重干擾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養成,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其實,家長只要掌握情境式教育,設定問題情境,就能很容易地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小問題。“家長應該意識到,幫助孩子提高照顧自己衣食住行的能力,對3~6歲孩子來說,是生存、生活能力的基礎。”

  細心“診斷” 耐心幫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在幼兒園裡根本不說話,他時刻抱著玩具熊,孤零零一個人待著,真愁人!”“孩子特別‘獨’,自己的玩具不給別人玩,還搶人家東西!”孩子入園後,交際能力方面的問題不斷出現。李淑英園長支招:“試試‘診斷式教育’。”

  在家裡的時候,所有大人都圍著孩子轉,孩子在人際方面的問題不突出;上幼兒園後,隨著孩子跟同齡人交往的增多,問題就呈現出來。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像醫生一樣“診斷”孩子的“病因”,與老師及時溝通,合力解決,而不是簡單地歸因於“咱的孩子就不喜歡上幼兒園”,甚至乾脆退園。

  李淑英園長說,上面那個“不說話”的案例實際上是因為孩子轉到一個新環境後出現自卑、孤獨和不安全感。家長應該有針對性地引導,如為孩子提供一個輕鬆的氛圍,家長和老師可以故意不關注孩子“不說話”的現象,讓他從“聽”開始,然後變為“跟著老師思維走”,再到他突然有一天情不自禁回答老師的提問,接著,老師可以鼓勵他每天為小朋友講故事,成為受小朋友喜歡的“故事大王”。

  “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要耐心找出原因,然後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因勢利導去解決。”李淑英園長說,家長要容許孩子出現失誤,並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解決問題。如果家長覺得自己沒有“診斷”和解決能力,那麼可以請經驗豐富的幼教老師幫忙。家長需要注意的是,控制自己急躁的情緒,耐心等待孩子改善,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轉換方式提要求不如提“問題”

  “孩子總是把他的東西亂放,讓他物歸原位,他就像沒聽見,批評他也不管用。”很多家長髮現,越要求孩子“有規矩”,孩子做得越不好。

  “家長喜歡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且希望孩子立即執行。但是別忘了,您面對的是小孩子,他們不喜歡接受指令,你越批評,他們越逆反。聰明的家長要學會把自己的要求轉化為和孩子一起解決的問題。”李淑英建議。

  舉個例子,當你希望孩子的書櫃整齊有序,那麼從擺放圖書時起,爸爸媽媽就應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參與到規範化管理中來。“寶寶,你看,這本書應該放在哪兒?你給媽媽出個主意好嗎?”“書看完了,咱們把它放回哪兒去呢?它原來是在哪個位置呢?”提出問題,讓孩子自己解決,孩子不僅樂於參與,而且得到表揚時還會很有成就感。

  家長和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溝通的方法

  一、入院前,帶孩子多出入公共場所,多接觸陌生人,鼓勵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組織一些朋友和孩子們的聚會,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方式和外界接觸。

  二、帶孩子到學校門口參觀幼兒園小朋友上學、放學和課間活動,灌輸上學、放學的概念。有親戚或者朋友的孩子已經在幼兒園的話,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接送接天,能夠讓孩子更清晰他要面對的校園生活,並正面教導孩子在幼兒園可能面臨的問題,以及他們需要如何去面對,做好心理準備的孩子對陌生的環境就不會那麼抗拒。

  三、家長離開時要對孩子說“再見”,也要逐漸鼓勵孩子說“再見”,這樣能夠增強孩子的掌控感。

  四、午睡時帶上孩子熟悉的玩偶或者小毯子,在陌生的環境裡有熟悉的東西陪伴,孩子午間睡覺會更容易。

  五、平時多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讓他們知道在遇到什麼問題時指導如何提出自己的需求,以促進孩子和老師的溝通。

  六、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不要問孩子在學校有沒有被老師打,或者被同學們欺負,小孩子會和他們所處的環境畫等號,會更加牴觸新的環境。要正向的引導和詢問,比如,在學校有沒有交到新的好朋友,玩什麼有趣的遊戲了,老師有沒有給你們唱歌和跳舞。

  七、通過親子游戲的扮演來安撫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大家或許會注意到,三歲的孩子喜歡模仿一些角色,比如醫生給娃娃打針等,甚至有的孩子會和父母一起模擬接送孩子的場景,要配合他們一起完成整個接送孩子上學的過程,以及在學校活動的場景,讓孩子們覺得這些都是父母認可,常規的程式,從而安撫了自身的焦慮情緒,內化了成人的期望表現。

  父母們一起努力吧,和孩子一起成長,給孩子開創一個美好的校園生活新篇章,為將來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打好堅固的基礎~~

  上幼兒園前應該學會東西

  生活自理能力:家長要讓寶寶學會自己洗手、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睡覺、自己穿衣等基本技能。寶寶吃飯時應注意要坐在位子上;學會喝水前嘗試水的溫度,渴了會主動喝水;會穿脫衣服、鞋子;想上廁所時,能大膽告訴老師。如果孩子上廁所需要家長幫忙,家長可以站在旁邊指導,慢慢讓孩子獨立上廁所。

  勞動能力:寶寶要自己整理自己的衣物、擦洗自己的小凳子,要幫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幫媽媽拿拖鞋等。開展勞動比賽,可以是家長和寶寶一起比賽,也可以在寶寶夥伴之間開展,樹立勞動榜樣,鼓勵寶寶向榜樣學習。

  學習能力:會說普通話,聽懂成人的話,並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能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事,如安靜地聽故事,不到處走動。會正確握筆,能進行簡單的塗塗畫畫。

  交往能力:讓寶寶記住自己的學名,被老師喊到名時,寶寶應立刻知道是在喊自己。寶寶要敢於和別人交往,家長可以帶寶寶多參加一些聚會,鼓勵寶寶請小朋友到家中玩。創造足夠多的交往機會是寶寶擺脫害羞、膽小的前提。教寶寶掌握一些禮貌用語,包括“你好”“再見”“謝謝”“對不起”“請”等。教寶寶一些主動結交朋友的方法,如把自己的玩具、食品拿出來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主動和別的小朋友商量遊戲的玩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