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的飼養管理論文

  有一些網友可能需要,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淺談冬季蛋雞的飼養管理技術

  1 防寒保暖

  蛋雞的生長髮育最適溫度為16~18℃,16~24℃時,蛋雞產蛋率較高。當雞舍溫度低於5℃時,產蛋率下降,低於0℃時產蛋量顯著減少,低於-10℃時停產,同時還會增加飼料的消耗量,所以適宜的雞舍溫度是提高母雞冬天產蛋率的關鍵。因此,入冬前應堵塞迎風口面的窗戶,裝好玻璃或塑料薄膜;隨時檢查四壁及屋頂,在修補除換氣孔窗以外的所有孔洞及裂縫的同時,適當提高飼養密度或加厚墊料,採用這種方法可使雞舍溫度提高5℃以上。墊料要乾燥,經常翻動,與雞糞混合,促進微生物活動,使其發酵,達到厚墊草的目的。另外,堅持每天聽天氣預報,防止寒流的突然襲擊。

  2 補充光照

  光照能促進性腺的分泌,從而促進產蛋,蛋雞每天需16h的光照,但是冬季晝短夜長,自然光照短於12h,不能滿足蛋雞對光照的需要,因此,需人工補光。一般1m2雞舍地面有2.7~3.0W白熾燈光源就能保證光照強度,燈離地1.8~2.0m,燈與燈之間3m左右,燈與燈之間的距離要相等,一般適宜的光照強度為5~10Lx,舍內各處光照均勻,保持燈泡清潔,否則影響光照強度。另外,凌晨是一天當中氣溫最低的時候,此時的低溫對處於睡眠狀態的雞所造成的冷刺激最嚴重,因此早晨4時開燈喂料,使雞在溫度低的時候開始採食和運動,增加機體產熱量,以提高其抵禦寒冷的能力,緩解冷刺激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一般情況下,晚上8時即可關燈。補充光照時間一旦確定,就要準時開、關燈,持之以恆,切不可時斷時續,忽早忽晚。

  3 通風換氣

  養雞場多采用高密度飼養,冬季許多養殖戶為了給雞舍保溫,都將雞舍門窗緊閉,有的養雞戶甚至整個冬天也不開啟1次,致使雞舍內有害氣體氨、硫化氫、二氧化碳增多。氨和硫化氫濃度過高時,會刺激呼吸道黏膜,誘發雞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導致產蛋量下降,進而降低經濟效益。因此,要定期進行通風換氣,以排出舍內的有害氣體,保持空氣清新,一般可利用中午比較暖和時開啟門窗進行換氣,並注意不要讓冷空氣直接吹向雞體,更要防止賊風。另外,為有效清除或降低舍內氨氣等有害氣體濃度,可撒過磷酸鈣,每週0.05 kg/m2或30mL/m3,進行過氧乙酸噴霧,每週1次。舍內的糞便、汙物要每天清掃,也可降低氨和硫化氫濃度。

  4 控制雞舍溼度

  舍內的相對溼度以50%~70%為宜,最高不得超過75%。要經常檢修飲水系統,避免水管、飲水器或水槽漏水淋溼雞體、飼料,造成舍內溼度和雞體散熱加大。要保證排水暢通,及時排除舍內汙水。

  2

  蛋雞育雛期的飼養管理淺析

  育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後期的生長髮育、成雞的生產能力、種用價值和經濟效益。0—6周齡的雞稱為雛雞,其生理特點與成雞有很大的差異,因而要根據雛雞的生理特點來制定相應的飼養管理。蛋雞育雛期的飼養管理是養雞業中一項細緻而重要的工作。

  1.提供適宜的環境溫度,堅持看雞施溫

  初生雛體溫調節中樞的機能還不完善,體溫又比成雞低1~3℃,剛出生時全身被絨毛,缺乏抗寒保溫能力,既怕熱又怕冷,隨著日齡的增長,絨毛逐漸換成羽毛,保溫能力逐漸增強,同時體溫調節機能也逐漸完善。根據雛雞這一生理特點,在育雛期要提供適宜的環境溫度。一般第1周35~32℃,第2周32~30℃,第3周30~28℃,第4周28~26℃,以後逐漸降低到室溫。在具體執行時還要根據雛雞對溫度的反應情況和環境氣候狀況進行看雞施溫。溫度的控制正是育雛期間最關鍵的環節,即使有自動控溫裝置,飼養人員也要經常入舍觀察雞群狀態,注意溫度是否適宜。特別是後半夜自然氣溫最低的時刻,也是值班人員最容易打瞌睡的時間,稍有疏忽,爐火熄滅,溫度下降,雛雞自然扎堆,就可能造成受涼感冒、踩傷甚至窒息死亡。特別是頭幾天的雛雞,一旦受涼就可能出現拉稀糊肛。

  2.提供適宜的環境溼度,防止雛雞脫水

  雛雞適宜在相對溼度60%—65%的環境條件下生活。育雛舍的溼度過大易抑制機體水分代謝,誘發球蟲病和黴菌性疾病;溼度過低會引起雛雞脫水導致絨毛髮脆脫落,雛雞體瘦趾幹,消化不良,室內灰塵增多,誘發呼吸道疾病。溼度適宜時,雛雞則活潑好動,分佈均勻,睡姿伸展自然。種蛋在21天高溫孵化過程中蛋內水分消耗大,雛雞出殼後又經過分撿、防疫、運輸,才送達育雛舍,這段時間較長,雛雞很容易脫水,因此應及時供給飲水,最好是溫開水,水中新增補液鹽和少量電解多維,以防應激和脫水。

  3.雛雞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應適當通風換氣

  與哺乳動物相比,雛雞代謝旺盛,心跳快,單位體重耗氧量和排出二氧化碳的量比家畜高1倍以上 ,需要不斷供給新鮮空氣,因此在管理上要加強通風換氣。讓室內進行階段性的通風換氣,有利於保溫。中午氣溫高時,可適當的增加通風量,以便降低舍內氨氣和水份,提供充足的氧氣,要防止賊風。

  4.雛雞消化吸收機能較弱,應提供易消化的飼料,堅持少喂勤添

  雛雞胃的容積小,進食量有限,肌胃研磨飼料的能力弱,消化道內又缺乏一些消化酶,其消化能力必然較差,根據這一特點在飼養管理上應做到少喂勤添,提供纖維含量低、易消化的飼料。在育雛階段採取自由採食的制度,也就是食盤裡經常保持有一定量的飼料,讓雛雞隨意啄食。目的是讓雛雞吃得多,長得快,為今後的正常生長打下良好的基礎。雛雞採食量很少,消化能力又強,如果限制採食時間,強者搶吃,霸佔地盤,弱者總吃不上食,這勢必影響全群雞的整齊度。在雞群規模大,食盤數量又有限的情況下,不採用自由採食方法,雞群肯定發育不均勻。所以,提供足夠的食位和水位,讓雛雞都能同時有機會吃食和飲水,是最理想的。飼料中的蛋白質應以動物性蛋白為主,並及時擴群,使每隻雞都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飲食設施,以利於雛雞的生長髮育。

  5.斷喙

  現代集約養雞生產,規模大,密度高,飼養環境脆弱,如配料不當或管理不善,常易導致啄癖的發生,嚴重影響生產。斷喙是解決啄癖發生的有效途徑,但在生產實踐中,雞斷喙技術並未引起足夠重視,常因斷喙不當造成死亡率高、發育不良、均勻度差和生產效能降低等。因此,進行科學斷喙,執行斷喙評價制度,改善和提高斷喙質量顯得十分必要。對養雞場來說一定要斷喙,這樣可以有兩個好處:防止啄肛與防止浪費飼料。斷喙時應注意:

  - 雞群受到應激時不要斷喙,如剛接種過疫苗或在發生疾病的雞群, 一定要等到雞群恢復正常時才能進行;因為斷喙本身對雞群就是一個不小的應激;

  - 斷喙前1~2天,在飲水中新增多維和葡萄糖 ,可以抵抗其出現的其它應激;

  - 斷喙前後兩天不喂磺胺類藥物﹙會延長流血﹚,並在水中加維生素K﹙每公斤水中加入2毫克﹚。斷喙後飼槽中多加飼料,以減輕啄食痛苦;

  - 斷喙的時間:第一次:6~10日齡,上喙斷1/2,下喙斷1/3;第二次:80日齡左右再修整一次。如果大群斷喙整齊度好,不啄肛,不浪費飼料,則可以不斷第二次;

  - 斷喙時需要有經驗的飼養員專人斷喙,以防參差不齊。斷喙時注意力應集中,動作敏捷,切的長度適宜,斷喙器刀片的溫度要控制好,溫度過低,斷喙後會流血;

  - 不在氣溫高和免疫接種時斷喙***夏季可選擇早上和晚上***,以免增重其應激。

  6.雛雞免疫機能尚未健全,應採用全封閉育雛法,加強疫病防控

  雛雞免疫機能不健全,容易受到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而感染疾病,因此應採取各種防病抗病措施,確保其健康生長。

  - 搞好衛生消毒工作:入舍前對雞舍及周圍環境進行清掃、沖洗、消毒,育雛期間定期帶雞消毒,減少發病機率;

  - 採用全封閉育雛法:飼養員吃住在飼養區,嚴禁其他人員和其它雞舍的物品進入,杜絕疫病傳入;

  - 做好飲食供給工作:供給新鮮、無汙染的飲水和飼料,防止病從口入;

  - 加強疫病綜合防治:在飲水和飼料中新增抗生素,預防疾病發生;根據母源抗體水平和當地疫情,及時做好防疫接種工作,增強抗病能力;

  - 雛雞喜群居,膽小怕受驚,各種驚嚇和環境條件的突然改變,都會使其驚恐不安,因此在重點做好防鼠滅害工作的同時,飼養員在工作中還應輕拿輕放,避免各種應激因素對雛雞的影響,保持環境安靜,確保其生長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