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的種植技術大全

  金銀花自古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它性甘寒氣芳香,甘寒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達又可祛邪。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金銀花的種植條件

  一、溫度:抗零下30°C低溫,故又名忍冬花。3°C以下生理活動微弱,生長緩慢。5°C以上萌芽抽枝。16°C以上新梢生長快,20°C左右花蕾生長髮育快。

  二、適應性強。山區、平原、粘壤、砂土、微酸偏戌都能生長。北起東三省,南到廣東、海南島,東從山東,西到喜馬拉雅山均有分佈,日本、朝鮮也有少量野生。農諺講:“澇死莊稼旱死草,凍死石榴晒傷瓜,不會影響金銀花”。

  三、習性:喜通風透光,溫暖乾燥。

  金銀花為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其全身具有多種藥用價值。栽培藥用金銀花,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 品種選擇

  金銀花,又名銀花、忍冬花,當地俗稱花子。平邑金銀花有三大品系:雞爪花、大毛花、山銀花。

  1、 雞爪花:花蕾簇生於花枝頂端,呈雞爪狀,分為大雞爪花和小雞爪花,喜肥水,結花早,生產效能好。花蕾瘦小略短,色澤較淡,是加工的首選品種。

  2、 大毛花:生長旺盛,墩形大而鬆散,枝蔓長而粗壯,花蕾長,根系發達,抗乾旱,耐瘠薄,適於山嶺薄地和梯堰地邊栽植。

  3、 山銀花:是金銀花的原始野生種,板蔓葡匐於地,葉長,花蕾瘦小,花有紫紅色條紋,加工品質優良。

  二、 育苗

  1、 壓條栽植法:汛期選取一、二年生的健壯枝條,截30釐米的段,去掉下部葉片,每穴6——8條,栽於整好的穴內,覆土壓實,若墒情不足,則需澆水,成活率90% 以上,。

  2、 插條育苗:在修剪金銀花枝時,截枝為20釐米作插條。造畦扦插,行距20釐米,株距2釐米。春、夏、秋季均可扦插,100天后即可出圃移栽。

  三、 栽植

  金銀花主要栽植於嶺坡、地堰、溝邊、道旁,多呈散生狀,隨著種植水平的提高,逐步發展金銀花密植園。

  栽植時間多在春季2月份,挖0.5米見方的穴,澆足底水,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每穴栽3——5株。栽後覆土、壓實。密植園栽植採有株行距1×1。3米,畝栽500墩左右。

  四、 生長期管理

  1、 施肥

  一般於冬前施有機肥作基肥。生長期根據金銀花生長狀況,分期追肥3——5次,每次每墩追施有機肥15——20公斤,或三元複合肥0.5公斤,金銀花生長期間一般不用澆水。如遇特大幹旱,要澆水抗旱。

  2、 合理修剪

  多在冬前或早春進行。要剪去弱病枝,以促發新枝,同時結合剪枝,進行銀花育苗。

  3、 防害治蟲

  金銀花主要害蟲有:金銀花尺蠖蟲、中華忍冬花圓尾蚜、白啄木蟲等,畝用40%樂果乳油100——125克兌水50公斤噴霧防治呀蟲,畝用50%敵敵畏乳油150——200克兌水40——50公斤噴霧防治尺蠖蟲和白啄木蟲。

  五、 採收

  金銀花的花期,一般從5月下旬——10月中旬,約150天。頭茬花在5月下旬,二茬花在7月中下旬,三茬花在8月中旬,四茬花10月中旬,每茬花期在7天左右。

  適採期在花蕾上部膨大呈白色時,採得過早影響產量,過晚則降低品質。

  金銀花“金花3號”特點:從形態上與傳統品種比較,把傳統藤本培育成樹型小喬木,葉大、厚、頂部尖,毛多。花大、花壁厚,毛長約0.22釐米。花針多數一雌五雄;花長一般5.2-6.1釐米,最長6.6釐米,千針鮮花重322克***大毛花120.4克,雞爪花104克***。徒長枝少,大多裸芽也為短花枝,大水大肥也不徒長枝蔓;節間短,多數從第一節間開花,直立度與地面成45度角;生長快,50天可長到0.5釐米粗; 採收省工,產量是傳統品種的2倍。樹型金銀花“金花三號”具有極高的經濟性狀,花蕾碩大,花針長比親本大1倍,花瓣厚度是親本的2.17倍,千蕾鮮花重是親本的2.19倍,千蕾乾花重是親本的1.79倍,花蕾中綠原酸含量等有效成分比親本大幅提高30%. 金銀花 “金花三號”除表現出高產,優質等經濟性狀外,還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莖葉粗大,葉色濃綠,光合作用強,莖葉絨毛粗硬而長,尤其幼葉絨毛粗長,極抗忍冬圓尾蚜,葉片蠟質層厚 而多,根系發達,具有極強的抗旱、耐瘠薄能力,具有很強 的水土保持、防風固沙能力。

  金銀花的經濟價值

  忍冬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常用中藥,始載於《 名醫別錄》,列為上品。“金銀花”一名始見於李時珍《 本草綱目》,在“ 忍冬”項下提及,因近代文獻沿用已久,現已公認為該藥材的正名,並收入《 中國藥典》。此外,尚有“銀花”、“雙花”、“二花”、“二寶花”、“雙寶花”等藥材名稱。

  中國作為商品出售的金銀花原植物總數不下17種***包括亞種和變種***,而以本種分佈最廣,銷售量也最大。商品藥材主要來源於栽培品種,以河南的“南銀花”或“密銀花”和山東的“東銀花”或“濟銀花”產量最高,品質也最佳,供銷全國並出口。野生品種來自華東、華中和西南各省區,總稱“山銀花”或“上銀花”,一般自產自銷,亦有少量外調。因藥材供不應求,不少地區正積極開展引種栽培,金銀花的產區日見擴大。

  以藥養花、經濟效益顯著:在金銀花行間套藥材的種植模式可以使經濟效益顯著提高。金銀花生長前期套種甘草,其經濟效益和以上的分析基本相同。同時通過對甘草的施肥、澆水管理,金銀花從中得到了充足養分而旺盛生長。第一年可採收金銀花20kg,市價35元/kg,畝收入700元。第二年採收金銀花60kg,畝收入2000元,再加上套種甘草的收入,效益相當可觀。 第三年金銀花進入了豐產期,畝產乾花150~200kg,效益可達5000元以上。同時其行內形成了一定的隱蔽度,為喜溼、耐蔭的半夏生長提供了天然生存條件,所以半夏長勢良好,效益可想而知,可謂是一舉多得。

  金銀花廣泛的藥用價值和保健用途,給商家帶來了無限的商機。國家商業部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金銀花茶,產品俏銷香港、新加坡和美國。用金銀花提取的醫用原料“綠原酸”每公斤售價高達1000元以上,在國內外市場仍是供不應求的搶手貨。金銀花也可以不經加工,烘晒成幹品後直接出口創匯,中國每年出口金銀花創匯達數千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