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書籍的介紹

  隨著時間的發展,書籍也在發展,那麼關於茶道的書籍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唐代的茶書作品有:

  1、《水品》作者:陸羽;

  2、《顧渚山記》作者:陸羽;

  3、《茶述》作者:斐汶;

  4、《煎茶水記》作者:張又新;

  5、《採茶錄》作者:溫庭筠;

  6、《十六湯品》作者:蘇廙;

  7、《茶經》作者:陸羽。

  古人焙茶法《茶箋》

  茶初擅時,須揀去枝梗老葉,惟取嫩葉。由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蘿法也。

  炒時須一人從旁扇之.以祛熱氣。否則黃色.香味俱減,予所親試。扇者色翠,不扇色黃。炒起出鐺時,置大瓷盤中,仍須急扇,令執氣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鐺,文火炒幹,人焙。蓋揉則其津上浮,點時香味易出。田子以生晒不炒不揉者為佳,亦未之試耳。

  《經》雲:焙,鑿地深二尺,闊一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茶之半乾,升下棚。全乾升上棚。愚謂今人不必全用此法。予嘗構一焙,室高不逾尋,方不及丈,縱廣正等,四圍及頂綿紙密糊,無小罅隙,置三四火缸於中,安新竹篩於缸內,預洗新麻布一片以襯之。散所炒茶於篩上,闔戶而焙,上面不可覆蓋。蓋茶葉尚潤,一覆則氣悶罨黃,須焙二三時,俟潤氣盡,然後覆以竹箕。焙極幹,出缸待冷,人器收藏。後再焙,亦用此法。色香與味,不致大減。

  諸名茶法多用炒,惟羅齊宜於蒸焙。味真蘊藉,世競珍之。即顧渚、陽羨,密邇洞山,不復仿此。想此法偏宜於芥,未可概施他茗。而《經》已雲,蒸之、焙之,則所從來吳人絕重*茶,往往雜以黃黑箬,大是闕事。餘每藏茶,必令樵青人山採竹箭箬,拭淨烘乾,護罌四周,半用剪碎,拌.入茶中。經年發覆,青翠如新。

  《傳承茶典》

  西雙版納知名茶葉專家曾維然先生,年逾七旬仍筆耕不輟,《傳承茶典》一書費盡他50年的心血。

  這本16開本、350多頁碼的《傳承茶典》,確實是曾老費盡心血編著而成,對此,州委、州政府和州委宣傳部給予了大力支援。此書由雲南出版集團、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西雙版納報社印刷廠印刷。全書雖只序列了3個章***領導、專家盛世論茶;茶葉元老真知灼見;維然傳播茶事紀實***,卻集納了148篇長長短短的文稿。這些文稿中還包含了幾十年間的一些新聞報道,內容廣泛,無所不包,反映了西雙版納州、兩縣一市50年間的茶葉發展軌跡,按照作序者張順高老師的說法,是“屬於西雙版納州自己的茶葉現代史資料”。張順高老師在序言中還說:“讀了這本書,就會知道西雙版納州、兩縣一市的茶葉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輝煌的,是一點一滴的歷史積澱,今後如何繼續往前走,在茶葉上創造更加光輝的成就,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曾維然同志1959年從大理農校首屆茶葉專業班畢業後被分配到雲南省茶科所工作,基本上就與西雙版納的茶產業沒有脫開過身。半個世紀以來,他親身經歷了我州的茶葉發展歷程,收集了大量的資料文稿,自己也時常撰寫文章在報刊上發表,《傳承茶典》中的文稿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確實是我州的“茶葉現代史資”。

  茶道經典書籍

  《茶經》

  作者陸羽,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專著。它不僅是一部精闢的農學著作又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它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它是中國古代專門論述茶葉的一類重要著作,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捲上:一之源,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製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製方法。卷中:四之器,敘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佈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採茶、製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茶寮記》

  《茶寮記》,明代陸樹聲著。全書共約500字。《四庫全書》存目。

  園居敞小寮於嘯軒埤垣之西,中設茶灶,凡瓢汲罌注濯拂之具鹹庀。擇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則茶煙隱隱起竹外。其禪客過從予者,每與餘相對,結跏趺坐,啜茗汁,舉無生話。終南僧明亮者,近從天池來。餉余天池苦茶,授餘烹點法甚細。餘嘗受其法於陽羨士人,大率先火候,其次候湯,所謂蟹眼魚目,參沸沫沉浮以驗生熟者,法皆同。而僧所烹點絕味清,乳面不黟,是具人清淨味中三昧者。要之,此一味非眠雲跛石人未易領略。餘方遠俗,雅意禪棲,安知不因是,遂悟人趙州耶。時杪秋既望,適園無諍居士與五臺僧演鎮、終南僧明亮,同試天池茶於茶寮中謾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