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當天吃什麼養生

  冬至是冬季進補養生的最佳時機,那麼你知道冬至吃什麼養生嗎?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冬至當天應該吃什麼養生,供大家參考。

  冬至養生吃什麼?

  餃子

  冬至吃餃子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冬至餃子是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冬至節吃水餃或餛飩的習俗。

  湯圓

  北方冬至吃餃子,南方冬至吃湯圓。冬至吃湯圓除有團圓、圓滿之意,也具有“取圓以達陽氣”之意。因為自古民間即有天地的觀念,天代表陽、乾,冬至之後陽氣開始日漸回升,故言“冬至一陽生”為使陽氣恢復,於是以圓象徵迎接陽氣,此外,大團圓、凡事圓滿乃民間普遍的期望,吃湯圓祈求圓滿更是人們共同的心願。

  狗肉

  狗肉能夠起到補氣和溫腎助陽的作用,是冬季進補的最佳選擇之一。

  八寶粥

  熱騰騰的八寶粥很適合冬天飲食溫熱軟的要求,中醫認為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一定的滋陰作用,正好對抗冬季乾燥的特性。

  堅果

  中醫認為堅果多性味偏溫熱,其他季節吃得多容易上火,而寒冷的冬季則是“雪中送炭”了。此外,堅果多數能補腎,與冬季的對應臟器“腎”正好呼應。適量食用堅果,稱得上是冬至養生的竅門。

  核桃

  核桃有著多種營養物質,能夠防止細胞老化、健腦、增強記憶力及延緩衰老的作用。中醫認為核桃仁味性甘溫,有“黑髮,固精,治燥,調血之功”。每天吃20克左右核桃,能補腎固精,潤肺止咳、化痰定喘,順氣補血。無論生食、炒食,還是配製糕點、糖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食用時不要去掉其表面的褐色薄皮。

  蘿蔔

  民間有言:“冬至蘿蔔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又說:“冬季蘿蔔賽過小人蔘。”所以冬至吃蘿蔔最滋補,在冬至夜,正適合燉上一鍋熱乎乎的蘿蔔排骨湯,補充營養,滋補身體,又能增強抗寒能力。

  補冬需謹慎

  雖然說冬天是身體積蓄和保養的好時機,但適可而止、因人而異也很重要,切勿盲目進補、多多益善。過多的進補不僅給腸胃造成很大的負擔,損傷腸胃功能,還會適得其反,造成浪費。“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是藥三分毒”無論什麼補藥,長時間過多服用,必然會產生毒副作用。

  孕婦、兒童、高血壓病人等,是不宜進補的。孕婦濫用補品可殃及胎兒甚至導致流產、早產,兒童濫用某些補藥過多可造成性早熟。黃芪在高熱、大渴和便祕等實熱證時服用,無異於“火上澆油“。患有腎結石和高血壓等實證的老年人,服用人蔘可使病情加重甚至發生意外,過多服用人蔘可導致“人蔘綜合徵”,過量服用蔘茸類補藥,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進補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切勿以藥代食、重藥物輕飲食。

  中國古人早就有“醫食同源、藥食同根”之說。許多食物同時又是有效的藥物,合理調節飲食,也能起到幫助治療作用。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壓,多吃南瓜可治糖尿病,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提高機體的免疫力等。

  “補冬”的最大誤區就是不分虛實、不分物件、人人都補。冬季嚴寒,老百姓總覺得家人都要補補,以使得身體健康,安全過冬。然而,實際上並非每個人都要冬令進補。體質強健的人就不需要進補,身體虛弱的人,才適宜進補。這樣才能對症下藥,起到補虛扶正,補益強身的作用。

  中醫強調進補的原則是“虛則補之“。非虛證患者是不需要進補的。而虛證又分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和氣血兩虛等,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不分虛實諸症,亂用補藥,只能越補越糟。因此,冬季進補要想辨別體質,明確是否需要進補。然後再根據自身體質特點,決定如何進補。“補冬”從實際出發,去什麼補什麼,切記盲目跟風,人家補什麼我就補什麼。比如體質偏熱的人吃狗肉就易流鼻血,患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的病人和消化不良的人不宜吃高熱量和高脂肪的東西。

  冬天食補忌油膩、辛辣,以清淡為主,並且要多吃富有維生素的水果蔬菜,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除此之外,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來吃,以調整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