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老先衰的不良習慣

  我們常常會因為只是喜歡或者自認為是健康的,就用一些偏好的食物替代一些不感興趣的食物,這樣的飲食“替身”是不少人都存在的誤區。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一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水果代替蔬菜

  水果和蔬菜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為此,許多人以為,只要每天吃些水果,不吃或少吃蔬菜也無妨。其實,蔬菜是僅次於糧食的人體必需的食物,它更能有效地促進人體吸收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人如果僅食動物食品,蛋白質吸收率為70%;若兼食蔬菜,則吸收率可達90%以上。再者,蔬菜中含特有的植物粗纖維能刺激腸道蠕動,起到助消化、防腸癌之作用。

  方便麵代替早餐

  經常食用方便麵替代早餐,對人體健康和發育都是很不利的。因為,維持人體正常生理代謝需要六大要素,而方便麵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其他營養成分很少。因此,如果長期以方便麵代替早餐,會導致頭暈、乏力、消瘦、心悸、精神不振等,嚴重者可出現體重下降,肌肉萎縮等營養缺乏之表現。

  新鮮蔬菜代替冷藏蔬菜

  如果是指剛從菜地裡採摘下來的新鮮蔬菜,這種說法沒有任何問題。但事實上我們吃到的蔬菜大都沒有那麼新鮮了,通常都是儲存了幾天的,其維生素也在儲存的過程中逐漸地損失掉。相反,冷藏的蔬菜就能保持更多的維生素,因為蔬菜採摘之後冷藏,能很好地防止維生素的流失。

  礦泉水代替白開水

  很多人說礦泉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就不再喝白開水,全用礦泉水代替,但是礦泉水也會受到土地中有害物質的汙染。近日,荷蘭科學家對瓶裝礦泉水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礦泉水更容易受到危險微生物和細菌的汙染。儘管這些細菌可能並不會對健康人的身體造成太大的威脅,但對那些免疫力較弱的人來說,瓶裝礦泉水中的細菌可能會造成相當大的危險。

  畜肉代替魚肉

  只吃豬肉,少吃或不吃魚肉是多數漢族人的習慣。雖然兩者的蛋白質含量和吸收率差異不大,但脂肪的構成卻有很大差異。魚的脂肪含有較多的某種多不飽和脂肪酸,這種脂肪酸對兒童的大腦發育和預防心血管疾病起著有益的作用。而畜肉,尤其是牛羊肉,脂肪酸以飽和為主,過多攝入不利於健康。

  紅糖代替白糖

  紅糖和白糖都是由甘蔗或甜菜提取出來的,紅糖的製作工藝較白糖稍微簡單一些,其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纖維素也較多,而且釋放能量較快,吸收利用率也更高。但是,紅糖的味道不如白糖那麼甜,人們在喝茶和咖啡時自然而然就會多放些,所以其實紅糖有時候比白糖更危險。

  補藥代替營養品

  不少人在醫生建議加強點營養時,卻往往去服用各種補藥。然而,專家指出,補藥不可代替營養品。氨基酸是常見補藥,但若不是進食困難,則不必應用,盲目輸氨基酸不僅可致過敏反應,對於腎功能不好者,還可能導致肝昏迷、尿毒症的發生。不少人認為,維生素類藥物對身體有益,多吃點無妨,實則不然,長期服用維生素a、d丸可發生維生素a中毒,出現骨痛、嘔吐、瘙癢、脫髮等。因此,加強營養,應從調節飲食入手,切勿濫用營養品。

  營養品代替天然食品

  很多人越來越重視營養,這是好事,但濫用營養品,好事就變成壞事。把蛋白粉當飯吃,把維生素當水果和蔬菜,認為吃了這些營養品,身體就會長保健康。更有不少人認為,維生素類藥物對身體有益,多吃點無妨,實則不然。例如,大量的維生素c與腎結石形成有關,加強營養,原則上應從飲食調節入手。如果飲食不夠,確需補充時,應該由相關專家給予建議,切不可濫補。

  健康養生習慣

  多食綠色蔬菜

  2012年,英國華威大學公共衛生教授莎拉·布朗教授發表在《社會指數研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天吃7份水果蔬菜***每份約85克,一箇中等大小香蕉的重量***的人心理健康狀況最好,多吃水果蔬菜能夠提升生活滿意度、心理健康和快樂感。據2013年7月24日《紐約時報》報道,美國一些地方甚至已將菠菜、甜菜等寫進醫生處方,旨在抗擊低收入家庭的肥胖症。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於康曾在其書中寫到,蔬菜雖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素,但烹調時也要注意細節,比如儘量新鮮、瓜菜先洗後切、煮炒菜時間不宜過長等。

  堅持睡午覺

  “在日本有個調查,有午睡習慣的司機比沒有午睡習慣的司機出現交通事故的風險低得多。”北京回龍觀醫院副主任醫師宋崇升說,道理很簡單,日間小睡讓大腦和體力都能得到時間修復,暫時放下工作、釋放壓力,讓大腦恢復到比較專注的狀態。

  關於午睡,近些年調查規模較大的一次是在2007年,哈佛公共健康學院對2.4萬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與不午睡的人相比,午睡的人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會降低40%。人體除夜晚外,白天也需要睡眠。在上午9時、中午1時和下午5時,有3個睡眠高峰,尤其是中午1時的高峰較明顯。

  宋崇升建議,日間午睡一刻鐘左右為宜,最好別超過半小時。如果午睡時間過長,反而會出現醒著卻反應遲鈍的感覺。

  每週一條魚

  2014年,匹茲堡大學醫學院一項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上的研究表明,每週至少吃一次非油炸魚,有助於改善腦部健康,提高記憶力。

  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指出,魚肉、中含大量的Omega-3脂肪酸,有助於改善大腦健康,《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推薦成人每日攝入魚蝦類50~100克。對65歲以上老年人來說,吃魚可降低發生老年痴呆的危險性,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別吃油炸的魚,高溫油會破壞魚肉含有的Omega-3。

  戶外健走散步

  身體懶得動,大腦更辛苦。

  2014年,發表在美國《生態心理學》的一項研究稱,參加集體戶外散步就能明顯降低患抑鬱症的風險,並減輕對生活壓力的感覺,提高人們對生活的積極性。

  健身專家趙之心解釋,有氧運動對心臟健康有好處,有些動作需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美國《自然》雜誌曾報道稱,60歲以上的人,一週3天,每次步行45分鐘以上,可預防老年痴呆。一週步行7小時以上,可降低20%乳腺癌罹患率。從健身角度講,散步本就是一種低廉、低風險卻很方便的有氧運動方式。穿一雙輕便運動鞋,每天早晚出門走幾圈,雙腿穩步前行,雙臂擺動起來,心血管系統也因此受益。

  嘗試多聊天

  美國俄克拉何馬大學心理學博士詹妮弗·波森的一系列實驗性研究發現:當幾個人在一起閒談,甚至說別人壞話時,他們之間的友誼往往可以突飛猛進地發展。

  看似閒聊,其實對體力和腦力都是種鍛鍊。聊天是一個動腦過程,老年人與人交流過程也是鍛鍊反應和語言能力的腦部訓練。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祕書長楊萍說,隨年齡增長,老年人身邊不斷有人離世,這會影響他們情緒,而有些老人離開熟悉環境與兒女同住,加之老年人對自己評價往往偏低,容易出現不安全感,“因此子女要經常陪父母聊天。”

  呼吸新鮮空氣

  一天之計在於晨。清晨8點,一覺醒來,你最需要的或許是出去走走,晒晒太陽、呼吸新鮮空氣都是不錯的選擇。

  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在郊外散步的人短期記憶力提高了20%,大自然能讓人平靜放鬆,有助於注意力集中。

  而晒太陽也能讓心情愉悅,預防維生素D缺乏。北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高平介紹,2014年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雜誌上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缺乏和嚴重缺乏者顯示出更高的痴呆事件和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率。

  不過,阻礙大家出門的一個原因是城市的霧霾空氣,如果遇到清晨霧霾天氣,戶外不適宜鍛鍊時,大家不妨選擇在家做瑜伽,或是去健身房進行鍛鍊。家中也可購買質量可靠的空氣淨化器,讓家中的空氣更為清新。

  挑戰記憶力

  腦子越用越聰明的老話是有科學根據的。

  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久恆辰博在美國《神經元》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人在記憶某些東西時產生θ波會傳遞到大腦海馬區,刺激該部位腦神經細胞記憶功能。

  廣東省中醫院腦部內科主任醫師郭建文說,臨床上做痴呆量表分析時,學歷也是量表評估的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學歷越低、退休後腦力勞動越少的人,痴呆發生率和加重率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