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經絡與養生

  經絡遍佈於全身,是人體氣血執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聯接人體各個部分的基本途徑。外行於體表,內屬於臟腑,縱橫交錯,溝通表裡。貫穿上下。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人體經絡養生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人體經絡養生特效穴位

  三陰交穴,又名太陰,是足太陽脾經經穴,為中醫腧穴,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之上3寸處,正坐取穴,屈膝成直角。

  此穴具有健脾胃、益肝腎、調經帶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閉經、腹痛、腹脹、腸鳴、腹瀉、不孕、難產、陽痿、遺精、崩漏、帶下、陰挺、疝氣、足痿、神經性皮炎、失眠、神經衰弱等症,尤其對調治女性婦科問題效果顯著。

  三陰交,此穴得名於其為脾、肝、腎三條經絡的交會之處;人體的脾統攝全身血液,具有化生氣血之功。

  肝是人體藏血之處;腎是精氣充溢之所,有生氣血之用,中醫認為,女性更年期為“髒燥”所致,應以補腎、潤燥、益脾為主要手段。

  十二時辰和人體經絡養生

  1. 卯時*** 5點至7點 ***大腸經旺,有利於排洩。

  2. 辰時*** 7點至9點 ***胃經旺,有利於消化。

  3. 巳時***9點至11點 ***脾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生血。

  4.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於周身血液迴圈,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5.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

  6.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7.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8.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9.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通百脈,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

  10.子時***23點至1點 ***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

  11.丑時*** 1點至3點 ***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

  12.寅時*** 3點至5點 ***肺經旺

  經絡不通的症狀

  1、冷

  除了頭涼之外,身體其他某些部位發涼,比如最常見的是手腳發涼,常常是經絡不通的訊號。因為人的體溫是由氣血輸送來決定的,氣血旺盛,體溫才會正常。哪個地方發冷,哪個地方可能經絡不通,氣血難以到達。

  此外,還有體溫、出汗不對稱出現,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經絡嚴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會出現一側體溫正常一側涼的情況。

  經絡不通對皮表的影響,除了冷熱感覺外,還可以表現為面板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問題,血氣不至,毛孔內垃圾排不出來,把毛孔塞住了,毛囊自然長不好。

  所以如果某個部位出現以上問題,可以對照經絡圖查詢所處的經絡,進行按摩等調理,將它們疏通以後,說不定很多問題也就消除了。

  2、熱

  其主要表現是身體某些地方低熱、乾燥,或者區域性異常出汗。一般這也是體內經絡不通,熱氣不能通過正常渠道散發出去的緣故。

  除了外邪引起的紅、腫、熱、痛與發熱所在的經絡不通有關,一般低熱可能來自相連的經絡。

  氣血在體內執行周而復始,如果此路不通,它就會從臨近的經絡那裡尋找突破口,首先容易影響的就是具有表裡關係或者子母關係的經絡,使該經絡發熱。

  比如頭部低熱,不一定全是膀胱經的問題,而可能是與它相表裡的腎經氣血不足或者不暢造成的。

  3、疼和痛

  疼和痛是兩個概念,兩者都和經絡不通有關,但程度上有些差異。比如我們被紮了一下,立刻產生的感覺叫做“疼”;如果接著按壓一下受傷的地方,這時候產生的感覺才叫做“痛”。

  疼字是“疒”下面一個“冬”字,泛指由寒邪侵襲經絡所致的不適,一般是剛發病的時候,經絡受到外邪干擾,身體自動發出“疼”的訊號,以便募集更多的氣血救援,但“不通暢”、“堵塞”的局面還沒形成。

  所以,“疼”通常是一閃而過的,呈現點狀或散點狀,如果沒有堵塞,疼過以後也可能無跡可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只要加強防護,就可以自愈或者不再復發。

  痛字是“疒”下面一個甬字,古代甬是“隧道”、“走廊”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人體內部通道—經絡的疾病。實際上,痛就是經絡集結了很多氣血,瘀滯不通而發出的訊號。“痛者不通,通者不痛”,就是這個道理。

  總的來說,“疼”是經絡不通的初發期,位置在“經”,“痛”則是經絡不通的進一步加重,擴散到“絡”。“初病在經”,“久病久痛在絡”,就是這個道理。其中,穴位是“點”,經是“線”,絡則是“面”。遇到疼痛類的問題,可以採取點面結合的方法來疏通經絡。面積小的可以用阿是穴,也就是哪裡痛就按摩哪裡,面積稍大一些可以刮痧,這樣經絡慢慢就通了。

  4、麻和木

  經絡不通引起的疼痛進一步發展就是麻或木。

  比如我們盤腿坐得太久,下肢氣血不通,就會疼痛;接著,經絡被堵死,氣血徹底不通,雙腿就會麻木,只有改變坐姿,氣血通暢才能恢復知覺。

  麻和木的症狀經常一起出現,但在中醫裡,它們的病因不同,“麻為氣虛,木為血虛”,如果麻得重,說明氣不足,木得重則說明血虛。

  肢體出現麻木時,需要引起重視,尤其對於高血壓病患者來說,一定要注意及時疏通經絡,這樣能降低中風的發生概率。

  5、酸

  酸說明經絡氣血供應減慢,不能滿足身體需求。人在劇烈運動以後,比如短跑比賽,事後機體會發酸或者無力,這是因為短跑需要更多的氣血供應,超過了正常機體氣血供應的限度,導致氣血供不上來而發酸。

  正常狀態下,消耗和補充是一個平衡,所以養生運動從來不是劇烈運動,而是氣血供求平衡的運動、比如太極拳、導引術等,西方醫學也非常推崇有氧運動,比如慢跑、柔韌性運動等。

  如果機體某個部位無故發酸,或者輕微運動也發酸,則說明該部位經絡不暢通,氣血供應減慢。這個時候,拍打、按摩所在的經絡,就可能發現潛在的痛、腫、脹等經絡不通的症狀。

  6、腫和脹

  經絡不通可以是有形的,這就是腫,常由血瘀引起。要消腫,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來調理。很多人刮出來、拔出來的紫色或者黑色“痧”,其實就是經絡裡的瘀血。

  同時還可以配合穴位按摩,比如膝蓋內側的血海穴***簡便取穴法:屈膝,以左掌心按於右膝髕骨上緣,2~5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仿此***。血海的血指的是脾血,海指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其氣血能量博大如海。

  血海穴位於脾經,脾主統血,具有控制血液不亂行、不淤積的功能,經常按揉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對消除淤腫有輔助治療作用。如果按摩的時候有疼痛感,更要注意經常按摩。

  經絡不通也可以是無形的,這就是脹,由氣滯引起。脹通常是氣在經絡執行不暢時形成的“渦氣”。身體某部位發脹,首先可以對該部位經絡上循經按摩,找到疼痛點再進行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