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與養生什麼意思

  人們一說茶能養生,往往都是指喝茶,即茶水,殊不知茶葉也起著關鍵作用:如果您忽視茶葉,那麼就會給您帶來嚴重的危害;如果您能正確利用茶葉,那麼茶葉就能為您防病去毒、延年益壽開闢道路。呢?下面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茶葉的好處

  茶葉有益於人體健康,有抗衰延老作用,這一作用中國的古人通過觀察和實踐很早就已知曉,並早已有記述。《神農食經》曾記載“久服令人有力悅志”,《雜錄》也曾記載“苦茶輕身換骨”。

  現代研究證實茶葉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化學成分,含有對某些疾病確具有療效的物質。每天飲茶攝入量雖少,但經常補充這些物質,對人體能起到營養和保健作用。故茶葉稱之為天然保健飲料是名副其實的。

  按照中國傳統醫學的解釋,茶葉性味甘苦,微寒無毒,入心肺胃經,有驅散疲勞、清思明目,生津止渴、利尿止瀉,治咳平喘、清熱解毒、消食減肥等作用。用於防治高血壓、高脂血症、肥胖症、冠心病,治療食積不化、瀉痢,精神不振,思維遲鈍,水腫尿少,水便不利,痰喘咳嗽等等。現代醫學認為茶也有預防與抵抗放射性傷害的作用。

  喝茶養生的方法

  在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茶葉後,如何讓它發揮最大功效,也是一門學問。不同的茶,儲存、沖泡、飲用的方法都各有講究。

  儲存:茶葉最怕潮溼異味。儲存的容器以錫瓶、瓷壇、有色玻璃瓶最佳;其次宜用鐵聽、木盒、竹盒等;塑料袋、紙盒最次。容器要乾燥、潔淨、不得有異味。盛好儲存的茶葉,宜放在乾燥通風處,不能放在潮溼、高溫、不潔、曝晒的地方。這些地方不能有樟腦、藥品、化妝品、香菸、洗滌用品等有強烈氣味的物品。當年的新綠茶也可密封后放入冰箱冷凍室,能儲存3—6個月。

  沖泡:洗茶最多15秒。“現在人喝茶喜歡洗茶,但是我不贊同過度洗茶。”我們在實驗中發現,綠茶沖洗兩次其有效成分浸出率為70%多,紅茶為60%多。也就是說,如果過度洗茶,營養物質就會大量流失。如果茶葉不得不洗,那麼洗茶時間不要超過15秒。綠茶和白茶,最好不要洗。“但有一種例外,對咖啡鹼比較敏感的人,可以喝茶前洗一遍,因為其中的咖啡鹼浸出比茶多酚快,快洗可以去掉部分咖啡鹼。”

  飲用:每天12克最適合。對於普通人來說,一日飲茶12克左右,分3—4次沖泡是適宜的。吃油膩食物較多、菸酒量大的人可適當增加茶葉用量。孕婦和兒童、神經衰弱者、心動過速者,飲茶量應適當減少。隨著功夫茶的流行,人們喝茶“越來越燙了”,這是非常不對的。“人們喝茶本為保健,但喝燙茶會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發病率,得不償失。

  飲茶最佳的溫度應該是60度左右,不要超過70度。”   此外,一天之中可在不同時間飲不同的茶:清晨喝一杯淡淡的綠茶,醒腦清心;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午後喝杯紅茶,解困提神;晚上與朋友或家人團聚泡上一壺烏龍或普洱,別有一番情趣,也不至於影響睡眠。這種一日飲茶安排,大家不妨試一試。茶也可發揮餘熱說茶葉渾身都是寶一點兒也不誇張,只要好好加以利用,“過氣”的茶葉一樣可以發揮餘熱。

  一是隔夜茶。喝隔夜茶其實並沒有壞處,但是茶葉易氧化,所以隔夜茶的茶杯上往往會留有茶斑。另外,夏季溫度偏高,茶葉容易被細菌汙染,發黴、發餿,導致腹瀉,所以夏天還是不喝隔夜茶為好。如果不捨得倒掉,還可以用於以下用途:1.隔夜茶中含有豐富的酸類,氟類,不但可以防止毛細血管出血,還能起到殺菌消炎作用,如口腔出血,面板出血等都可以用它洗浴含漱;2.用隔夜茶洗頭,可治頭皮癢;3.口臭使許多人苦惱,如果用隔夜茶每天漱口三次,就可消除口臭煩惱。

  二是舊茶和茶葉渣。龍井之類的綠茶人們講究喝當年的新茶,萬一沒喝完,這些茶葉也一樣可以發揮功效:

  1.製作菜餚。燉肉或製作其他較油膩、有腥味的菜時,可以放點茶葉,有去油解膩的功效;

  2.茶葉渣可以晾乾收好,和舊茶一起製成茶葉枕,特別適合夏天使用。如果茶葉的量不夠,也可以製成小茶包,用來敷眼,可以緩解視疲勞;

  3.將泡過的茶葉晒乾後撒在家中潮溼的地方,如床下,可以吸收溼氣。

  喝茶養生要選擇正確的茶

  喝什麼茶對健康更有利,不能用一句話來作簡單的回答,也就是說,各種茶葉的營養、藥效成分有一定差異,可適合不同身體條件的人們飲用。

  比如身體比較虛弱的人,喝點紅茶,在茶中新增點糖和奶,既可增加能量又能補充營養。青年人正處發育旺盛期,以喝綠茶為好。

  婦女經期前後以及更年期,性情煩躁,飲用花茶有疏肝解鬱、理氣調經的功效。身體肥胖、希望減肥的人,可以多喝些烏龍茶、沱茶等。

  常年食牛羊肉較多的人,可以多喝些磚茶、餅茶等經過後發酵的緊壓茶,有助於脂肪食物的消化。

  經常接觸有毒害物質的工作人員,可以選擇綠茶作為勞動保護飲料。腦力勞動者、軍人、駕駛員、運動員、歌唱家、廣播員、演員等,為了提高腦子的敏捷程度,保持頭腦清醒、精神飽滿,增強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記憶力,可以飲用高檔綠茶,諸如各種名優綠茶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