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性麻醉的不良反應
區域性麻醉也稱部位麻醉,是指在患者神志清醒狀態下,將局麻藥應用於身體區域性,使機體某一部分的感覺神經傳導功能暫時被阻斷,運動神經傳導保持完好或同時有程度不等的被阻滯狀態,那麼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1.毒性反應
局麻藥的劑量或濃度過高或誤將藥物注入血管時引起的全身作用,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和心血管系統的毒性。
***1***中樞神經系統:局麻藥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是先興奮後抑制。醫學|教育網|整理|中樞抑制性神經元對局麻藥比較敏感,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的不平衡,中樞神經系統脫抑制而出現興奮症狀。局麻藥引起的驚厥是邊緣系統興奮灶向外周擴散所致,靜脈注射***可加強邊緣系統GABA能神經元的抑制作用,可防止驚厥發作。***2***心血管系統:局麻藥對心肌細胞膜具有膜穩定作用,吸收後可降低心肌興奮性。多數局麻藥可使小動脈擴張,血壓下降,因此在血藥濃度過高時可引起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等心血管反應。
防治:應以預防為主,掌握藥物濃度和一次允許的極量,採用分次小劑量注射的方法。小兒、孕婦、腎功能不全患者應適當減量。
2.變態反應
較為少見,在少量用藥後立即發生類似過量中毒的症狀。一般認為酯類局麻藥比醯胺類發生變態反應為多。
防治:詢問變態反應史和家庭史,麻醉前做試敏,用藥時可先給予小劑量,若病人無特殊主訴和異常再給予適當量。另外局麻前給以適當***藥物,使局麻藥分解加快,一旦發生變態反應,應立即停藥,並搶救。
區域性麻醉的方法
常見的區域性麻醉有表面麻醉、區域性浸潤麻醉、區域阻滯、神經傳導阻滯四類。後者又可分為神經幹阻滯、硬膜外阻滯及脊麻。靜脈區域性麻醉是區域性麻醉另一種形式。
1.表面麻醉
***1***定義將滲透作用強的局麻藥與區域性黏膜接觸,使其透過黏膜而阻滯淺表神經末梢所產生的無痛狀態,稱為表面麻醉。表面麻醉使用的局麻藥,難以達到上皮下的痛覺感受器,僅能解除黏膜產生的不適。可用於角膜、鼻腔、咽喉、氣管及支氣管的表面麻醉。
***2***注意事項①浸漬局麻藥的棉片填敷於黏膜表面之前,應先擠去多餘的藥液,以防吸收過多產生毒性反應。填敷棉片應在頭燈或喉鏡下進行,以利於正確安置[2]。②不同部位的黏膜吸收局麻藥的速度不同。一般說來在大片黏膜上應用高濃度及大劑量局麻藥易出現毒性反應,重者足以致命。黏膜吸收局麻藥的速度與靜脈注射相等,尤以氣管及支氣管噴霧法,局麻藥吸收最快,故應嚴格控制劑量,否則大量局麻藥吸收後可抑制心肌,患者迅速虛脫,因此事先應備妥復甦用具及藥品。③表面麻醉前須注射阿托品,使黏膜乾燥,避免唾液或分泌物妨礙局麻藥與黏膜的接觸。④塗抹於氣管導管外壁的局麻藥軟膏最好用水溶性的,應注意其麻醉起效時間至少需1分鐘,所以不能期望氣管導管一經插入便能防止嗆咳,於清醒插管前,仍需先行咽、喉及氣管黏膜的噴霧表面麻醉。
2.區域性浸潤麻醉
***1***定義沿手術切口線分層注射局麻藥,阻滯組織中的神經末梢,稱為區域性浸潤麻醉。取皮內注射針,針頭斜面緊貼面板,進入皮內以後推注局麻藥液,造成白色的桔皮樣皮丘,然後經皮丘刺入,分層注藥,若需浸潤遠方組織,穿刺針應由上次已浸潤過的部位刺入,以減少穿刺疼痛。注射局麻藥液時應加壓,使其在組織內形成張力性浸潤,與神經末梢廣泛接觸,以增強麻醉效果。
***2***注意事項①注入局麻藥要深入至下層組織,逐層浸潤,膜面、肌膜下和骨膜等處神經末梢分佈最多,且常有粗大神經通過,局麻藥液量應加大,必要時可提高濃度。肌纖維痛覺神經末梢少,只要少量局麻藥便可產生一定的肌肉鬆弛作用。②穿刺針進針應緩慢,改變穿刺針方向時,應先退針至皮下,避免針幹彎曲或折斷。③每次注藥前應抽吸,以防局麻藥液注入血管內。局麻藥液注畢後須等待4~5分鐘,使局麻藥作用完善,不應隨即切開組織致使藥液外溢而影響效果。④每次注藥量不要超過極量,以防局麻藥毒性反應。⑤感染及癌腫部位不宜用區域性浸潤麻醉。
3.區域阻滯
圍繞手術區,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藥,以阻滯進入手術區的神經幹和神經末梢,稱為區域阻滯麻醉。可通過環繞被切除的組織作包圍注射,或環繞其基底部注射。區域阻滯的操作要點與區域性浸潤法相同。主要優點在於避免穿刺病理組織,適用於門診小手術,也適於身體情況差的虛弱患者或高齡患者。
4.靜脈區域性麻醉
***1***定義肢體近端上止血帶,由遠端靜脈注入局麻藥以阻滯止血帶以下部位肢體的麻醉方法稱靜脈區域性麻醉。適用於能安全放置止血帶的遠端肢體手術,受止血帶限制,手術時間一般在1~2小時內為宜。如果合併有嚴重的肢體缺血性血管疾患則不宜選用此法。下肢主要用於足及小腿手術,採用小腿止血帶,應放置於腓骨頸以下,避免壓迫腓淺神經。
***2***注意事項靜脈區域性麻醉主要併發症是放鬆止血帶後或漏氣致大量局麻藥進入全身迴圈所產生的毒性反應。所以應注意:①在操作前仔細檢查止血帶及充氣裝置,並校準壓力計;②充氣時壓力至少達到該側收縮壓100mmHg以上,並嚴密監測壓力計;③注藥後20分鐘以內不應放鬆止血帶,放止血帶時最好採取間歇放氣法,並觀察患者神志狀態。
5.神經及神經叢阻滯
***1***頸神經叢阻滯頸淺神經叢阻滯可用於鎖骨上頸部表淺手術,而頸部較深手術,如甲狀腺手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等,尚須行頸深神經叢阻滯。但由於頸部尚有後四對顱神經支配,故單純行頸神經叢阻滯效果不完善,可用輔助藥物以減輕疼痛。
***2***臂神經叢阻滯包括經頸路臂叢阻滯法、肌間溝阻滯法、鎖骨上臂叢阻滯法、鎖骨下臂叢阻滯法、腋路臂叢阻滯法等五種入路方法。五種臂叢入路阻滯效果因各部位解剖不同而異,而上肢各部位神經支配亦各異,因此應根據手術部位神經支配選擇最恰當阻滯入路。
***3***上肢神經阻滯上肢神經阻滯主要適應於前臂或手部的手術,也可作為臂叢神經阻滯不完全的補救方法。主要包括正中神經阻滯、尺神經阻滯和橈神經阻滯,可以在肘部或腕部阻滯,若行手指手術,也可行指間神經阻滯。
***4***下肢神經阻滯全部下肢麻醉需同時阻滯腰神經叢和骶神經叢。因需多注藥且操作不方便,故臨床應用不廣。然而,當需要麻醉的部位比較侷限或禁忌椎管內麻醉時,可以應用腰骶神經叢阻滯。另外,腰骶神經叢阻滯還可作為全身麻醉的輔助措施用於術後鎮痛。
雖然腰神經叢阻滯複合肋間神經阻滯可用於下腹部手術,但臨床很少應用。髂腹下神經與髂腹股溝神經聯合阻滯是簡單而實用的麻醉方法,可用於髂腹下神經與髂腹股溝神經支配區域的手術。髖部手術需阻滯除髂腹下和髂腹股溝神經以外的全部腰神經,最簡便方法是阻滯腰神經叢***腰大肌間隙腰叢阻滯***。大腿手術需麻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及坐骨神經,可行腰大肌間隙腰叢阻滯,聯合坐骨神經阻滯。大腿前部手術可行股外側皮神經和股神經聯合或分別阻滯,亦可以採用“三合一”法,單純股外側皮神經阻滯可用於面板移植皮區麻醉,單純股神經阻滯適用於股骨幹骨折術後止痛、股四頭肌成形術或髂骨骨折修復術。股外側皮神經和股神經聯合阻滯再加坐骨神經阻滯,通常可防止止血帶疼痛,這是因為閉孔神經支配面板區域很少。開放膝關節手術需要阻滯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和坐骨神經,最簡便的方法是實施腰大肌間隙腰神經叢阻滯聯合坐骨神經阻滯。採用股神經、坐骨神經聯合阻滯也可滿足手術要求。膝遠端手術需阻滯坐骨神經和股神經的分支隱神經,踝部阻滯可適用於足部手術。
區域性麻醉的特徵
與全身麻醉相比,區域性麻醉在某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越性。首先,區域性麻醉對神志沒有影響;其次,區域性麻醉還可起到一定程度術後鎮痛的作用;此外,區域性麻醉還有操作簡便、安全、併發症少,對患者生理功能影響小,可阻斷各種不良神經反應,減輕手術創傷所致的應激反應及恢復快等優點。
但是,區域性麻醉與全身麻醉在臨床上往往相互補充,不能把這兩種麻醉方式完全隔離開來,而應該視之為針對具體患者所採取的具有個性化麻醉方案的一部分。如對於小兒、精神病或神志不清的患者,不宜單獨使用區域性麻醉完成手術,必須輔以基礎麻醉或全麻;而區域性麻醉也可作為全身麻醉的輔助手段,增強麻醉效果,減少全麻藥用量。